现在该掐指清点这场世界盛会可能留下的遗产了。
谈了太多世博对城市功能的升级,世博经济圈的刺激效应,也谈了不少对人类文明的融合,对世界大同的贡献,现在可以少谈这些了。
中国持续经年的高速城市化进程,留下了千城一律的诟病,不在乎城市基础功能落后,也不在乎经济疲软不前,更在乎城市的主导者“不识城市真面目”,不解城市真谛,不知先进成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恰如百年前魏源的那本《海国图志》,摒弃了清王朝夜郎自大的情结,开启了近代学习世界的风气,本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第一次将人类对于城市发展的思考与成果展现在国人眼前,对于城市建设的主导者而言,明晰差距,了然得失,更有学习的模范,动力可谓倍添。
而更值得期许的应是那数千万的中国观众,他们分散各地,是城市的真正主人,如果说过去城市化进程中,他们作为沉默的大多数,是源于对城市精髓的懵懂,对于现状的惯性,那么世博会无疑将是一次市民集体的城市意识的启蒙。
原来城市也可以鸟语花香,也可以闲庭信步,还可以零碳……
这场城市精髓的启蒙,催生着民众对中国城市现状的不满和对更好城市的向往,这种不满或向往,都将有意无意地呈现出对城市主政者的压力。
自上而下的动力,和自下而上的压力,一旦彼此呼应监督,中国的城市化才可能掀开真正崭新的一页,而这才应是世博留给上海,留给中国最堪珍视的遗产。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将本届世博会视为投入中国城市化进程这一汪静水中的石子,本期“博变”专题则是试图沿着水面荡开的涟漪,由激烈到平缓地选择了四个具像标本,予以求解世博可能留下的痕迹,而所谓的多少公里,只是一个形式化的标签而已。
我们所期望的是,这场涟漪最终能使一汪静水激成一汪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