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瞭望》:玉树震后一个月面临废墟拆迁等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7日09:19  新华网

  规划蓝图给经受了灾难创伤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而重建的难点表现在生态、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

  5月14日,玉树地震一个月了。

  这一个月,各种救援力量最多时超过1.7万人,从废墟下救活1455人;有效救治伤员5.22万人次,其中3164名重伤员转移到外地治疗,重伤员致残率极低。

  这一个月,组织调运帐篷近7万顶、棉被22万多套、棉衣12万多件;方便面、火炉、折叠床、移动厕所、课桌椅等物资保证了所有受灾群众有吃、有喝、有住、有医、有学上。

  这一个月,灾区干线公路全部畅通,通信完全恢复,油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群众临时集中安置点每建好一处,水电配套设施立即跟进一处;邮政、银行等网点恢复服务,灾区商业企业、个体户陆续营业,结古镇街头几乎能买到所有生活必需品。

  这一个月,地震废墟清理过半,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地质灾害评估、环境调查全方位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在科学规划中启动。

  禅古、甘达两村先行重建

  5月4日,是玉树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十天。位于玉树结古镇近郊的禅古村举行了“禅古、甘达村新社区建设奠基仪式”。青海省省长骆惠宁宣布,这标志着玉树灾后重建正式拉开了序幕。

  禅古、甘达两村的重建,作为玉树新社区建设试点先行展开。按照规划,禅古、甘达两村的“重建并非简单的恢复,而是全面的提升”。其规划设计坚持了以人为本、保护生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体现民族文化、体现宗教政策,把改善生活条件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的理念。

  “禅古、甘达两村的先行试点和探索,必将为玉树的全面灾后重建提供成功范例”,骆惠宁这样表示。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此次两村重建的总体规划,厅长匡湧说,两村的重建方案最大限度地避让了地质灾害和洪水隐患,所有房屋建设都按照地震烈度8度设防标准设计。“选址避开了地震断裂带500米的距离,并在工程措施上予以了加强,房屋安全是肯定的。”

  村落布局上,秉承“安全、自然、宜居”的原则,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营造安全的人居环境。同时,保持原有藏式建筑的特色和文化脉络的延续。规划扩大了原来的宗教场所,还增设了嘛呢堆,在住房的设计上也注意体现藏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全村住宅均达到水、电设施入户,并提供多样化的设计以满足不同家庭对住宅户型和面积的需求;此外还预留了进一步拓展的基础和空间,力求让农牧民住上安全、方便、实用、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风貌的新居。

  76岁的藏族阿妈才吉卓玛是禅古村三社社员,身穿一袭黑色的藏袍,手捻一串长长的佛珠。听说重建的消息,她拄着一根拐棍,早上8点就来到了这里。才吉卓玛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地震让山体崩塌,她家的房子也塌了。现在她和村民们一起住在文成公主庙附近的帐篷里。“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看着巴塘河水长大,住惯了,盼着早日重返故土,住进新房子。”

  当听说“新盖的房子能够抗地震是安全的”时,才吉卓玛用双手同时竖起了大拇指,眼中闪动着泪光。

  在深圳上大学的尕松拉毛听说地震的消息赶回了家乡,她的妈妈在地震中遇难,3岁的弟弟还在兰州治伤。虽然家乡遭了灾,但看到乡亲们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有帐篷住,有粮食吃,又亲自参加“新社区重建”的奠基,19岁的尕松拉毛从心里感到宽慰,“地震让乡亲们的房子都毁了,辛苦钱都压在房子上,没有政府的帮助,难以想象现在会是什么状况。”

  在“禅古村规划设计图”前,几个村民看着设计图,啧啧称叹。70岁的尕玛也代老人指着图上具有藏式建筑风格的“新住房”说:“设计得很好,有民族特色。”他很喜欢住房上玻璃暖房的设计,“住进去肯定比以前的房子会好得多。”

  玉树藏族自治州州长王玉虎表示,将抓住灾后重建机遇,积极开展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各项建设,让群众在亲身参与新家园建设的过程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进入新阶段的新难题

  本刊记者在玉树地震灾区采访了解到,随着救灾工作进入灾后重建的新阶段,一些问题和困难也逐渐暴露并愈加凸显。

  一是火灾隐患严重。现在灾区帐篷林立,且非常密集,帐篷间没有消防安全距离。随着气温升高,居民生活用火和用电量加大,极易引发火灾,若一处起火就有可能造成火烧连营,群死群伤。

  目前,仍处在地震遇难者“七七”49天的祭奠期内,不少藏族群众在帐篷中点起酥油灯,昼夜长明,随着气温升高,尤其是中午以后,玉树地区紫外线强,曝晒,帐篷内又闷又热,火灾隐患非常严重。

  二是清理废墟中大量的拆迁、拆除,牵涉房产地、土地征用等纠纷将更加显现。玉树地震中,由于民房倒塌,再加之此前结古镇缺乏规划、管理缺位,只有派出所进行户籍登记、流动人口等管理,违章建筑多、违法占地多。目前,清理废墟工作多次受到房屋主人阻挠,他们担心有废墟在,还能说清房子是自己的,一旦清理掉,将来权属问题如何界定这已成为清理废墟工作的一大阻力。

  三是交通压力愈加显现。由于原来的商铺不同程度受损,个体户全搬到了马路上经营,本来就不宽的马路显得更加拥挤;加上未设一家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大型机械的开进将使交通拥堵加剧,影响重建进度。“将要进入虫草采挖季节,镇上大批人马将出去挖虫草,这种压力暂时还不突出,到7月份,挖虫草的都回来了,要在镇上开始虫草交易,那时将乱上加乱”,接受采访的有关人士这样说。

  四是虫草生产期的稳定工作将更加突出。据本刊记者了解,2004、2005年这一带曾连续发生因采挖虫草而起的群死群伤事件。2006年,调整政策后,各县在各自行政区划内进行采挖。之后,稳定了4年。目前新的问题是:居住在结古镇的囊谦籍群众、玉树县其他乡镇的搬迁户、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的移民约上万人,这些人劳动技能低,每年就指望挖一个月的虫草,做点小生意,是专门的虫草采挖和贸易大军。现在这四类人在地震中也都成了灾民,就指望去虫草的主产区杂多县采挖虫草。

  玉树州公安部门已了解到,这些人正通过各种关系和方法,准备潜入杂多县采挖虫草,并以受灾为由,提出免交采挖费用的要求。由于草山草场都已承包到户,这些外来的虫草采挖大军有可能与当地老百姓之间产生矛盾冲突。

  目前,玉树州公安局安排警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总的要求是“守好自己的田,守好自己的门”。但是,有关人士坦言,由于警力严重不足,仅有的警力很难对付这些受利益驱动的虫草大军。

  五是社会治安的问题。随着重建的展开,城区内的灾民基本上都要搬到扎西科,高密集人口容易发生打架斗殴、偷盗抢等治安事件。尤其是7月后,虫草采挖结束后,社会治安压力更大。

  针对上述问题,受访的多位干部提出如下建议:

  紧急购置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加强警力。玉树州公安局局长潘志刚说,根据各安置点的情况,他们已划分了6个大的消防片区,安排了18名消防官兵每天进行巡查,但力量还远远不够。

  对民房的产权归属问题,亟待政府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后,出台政策予以明晰。

  加强交通管理。建设临时停车场,并在城郊空地建设大型物资转运站和仓储基地,以缓解交通压力。

  对于群体性纠纷的处理和矛盾排查,党委、政府还需靠前指挥。

  高原高寒的科学重建

  灾后重建,规划是蓝本,人们把目光聚焦到重建规划上。5月11日,青海省在震区设立灾后恢复重建现场指挥部。清墟协调、过渡安置、规划实施、资金管理等15个工作组全部就位。

  玉树灾区,居住着15个民族的20多万群众,民族习俗和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灾后重建,该怎样更好地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

  这里,地广人稀,长期延续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灾后重建,该怎样做到既尊重当地群众习惯,又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

  这里,地处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对生态最敏感的一块“皮肤”。此次仅大地震造成的废墟就达400多万立方米。灾后重建,该怎样做到既着眼于发展,又更有力地促进生态保护、稳定生态循环

  这里,高原高寒,每年适合大规模施工的时间只有4个月左右,建材物资运输难度极大。灾后重建,该怎样做到加快建设,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美好生活

  据青海省建设厅办公室透露,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在谈到玉树灾后重建时归纳了10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给重建带来诸多困难;二是生态脆弱,地处三江源保护区中心地带,建设中对生态保护的要求高;三是交通运输困难,只有214国道和308省道;且公路等级不高;四是建材缺乏,运输线长,成本高;一块砖从西宁运到玉树,价格至少要翻一番;五是少数民族地区,藏族群众占到97%以上;六是贫困程度深;七是重建的工作面小,地形狭窄,施工组织困难;八是当地补给能力低,若施工集中展开,几万人的施工大军本身生活也是问题;九是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设计施工人才,当地有关部门组织管理能力弱,经验缺;十是寺庙多,社会关注度高。

  青海省委省政府已组织人员前往四川学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以期用于玉树重建中。有关专家也在对重建相关事宜展开论证和修订。

  青海省政府参事、著名民族宗教学教授谢佐认为,玉树重建的难点表现在生态、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如宗教活动场所的重建,首先考虑的是古迹的保护,如禅古寺由于整体震毁,能否易地重建需征询寺院、僧侣的意见。

  谢佐指出,寺院僧众应参与到寺院的修复和文物保护中去,寺院和当地文物保护部门要签订保护责任书。要对当地的寺院文化、传统习俗、群众意愿予以充分尊重。发挥当地宗教界上层人士的积极作用,做好群众的工作,参与到重建中。

  “玉树历史上就是民族团结的典范,此次抗震救灾体现了博爱、团结、灾难面前不分民族、不分僧俗的大无畏的精神。在重建中更应体现这一点”,谢佐最后这样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党周 吕雪莉 党文伯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