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网站昨天刊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副司长庞晓林对当前居民消费价格(CPI)的解读。庞晓林认为,CPI能够科学反映市场物价变动情况,但如果拿它跟每天上街买东西所接触的每一种商品去比较,往往会产生误解。
对于个别网民称蔬菜价格“发烧”,CPI数据未反映真实通胀水平的质疑,庞晓林做出了回应。
记者了解到,为更准确地反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国家统计局每年都会微调CPI中各类产品的权重,5年更新一次消费品调查目录。目前,国家统计局已经开展将调查目录更新为2011年版的准备工作。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数量经济研究室赵楠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众实际对物价的感受与统计数据并不是很相符的问题,是全球各个国家都面临的难题。因为公众对物价的感受是非常主观的,并且与周边的环境密切相关。譬如,家庭主妇可能会对超市中菜价的变化非常敏感,而像企业家或者是企业高管,他们往往对油价等这类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更为敏感。
在庞晓林看来,CPI是一个总体指标,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而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而且时点性特别强。比如对大蒜价格暴涨感受特别深,但可能忽略了猪肉价格低于去年同期。
庞晓林还给出了一些数据说明商品涨价的时间对物价指数的影响也特别大。“月初涨价和中旬、下旬涨价对指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通常月末涨价对当月的CPI影响是1/3或1/4,老百姓有时候只注意到月末涨价了,却没有留意到当月大多数时间价格没有变化,因而出现CPI和老百姓的感受偏差。”比如,4月底,蔬菜价格“发烧”,但5月上旬已开始“退烧”。
“CPI是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其中既包含有上涨的品种,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如果居民用具体上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与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相比,就会觉得CPI被低估了。”庞晓林表示。此外,5月11日发布的CPI数据是4月份的,但公众感受更多的可能是5月11日前后几天的市场价格。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4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2.8%,涨幅创18个月来最高。
庞晓林指出,我国CPI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百姓关注的是吃穿用住行,而CPI是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