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忧思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4日17:22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经济忧思录

  与美国在1929年大危机中的收获相比,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的收获乏善可陈

  文 | 刘岷

  “中国制造”已经深陷重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国。

  据统计,从去年初到2009年11月3日,全球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01起贸易调查,统计数据还显示,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的都是中国出口产品。

  中国必须找到一条除国际贸易之外更为切实可行的经济突围之路了。肇始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的突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如何突围上,中国各界远未达成共识。而现在,已有人在探讨“后危机”时代的种种问题。

  危机真的已经过去了吗?如果是真的,对中国来说,它过去得“太快”了,因为中国尚未把握住这场危机带来的机会,甚至可以说浪费了这次危机。

  1929年,美国爆发了持久的经济危机,但美国人充分利用了这次危机,将危机中暴露出的许多漏洞进行了修复。首先,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再像以前那样严重不平衡;再者,证券委员会在破产法的支持下摧毁了大型公用事业控股公司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另外美国还进行了一系列与自由企业制度相一致的社会改革,例如农业计划、失业救济金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最重要的是美国人的经济知识有所增长,不会把等待和希望当成危机中的最佳应对策略。

  与美国在1929年的大危机中的收获相比,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的收获乏善可陈。虽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不论是在金融行业,能源、资源行业,还是在制造业,中国企业正在掀起海外并购狂潮,但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突围技巧都显得稚嫩,国家层面的突围更体现出无主题变奏曲的特色;同时,中国的经济、社会还时时表现出对旧路径的无限依赖,危机反倒成了转移经济、社会矛盾的工具。

  更要命的是,一种超级乐观主义情绪和民族主义正在中国蔓延。2009年,所谓“G2”概念和“中国模式”的议题频频出现在媒体上。这类议题即便不是虚妄,也带有浓烈的忽悠色彩。

  日前出版的《中国反围堵》一书,给正在蔓延的乐观主义情绪和民族主义一记棒喝,它既是批判书,又是陈情表。该书冷静地告诉读者:在国际产业大分工中,“中国制造”一直扮演的是“长工”的角色,还远不到“乐观”的程度;针对正深陷外资合围的中国经济,它疾呼应当慎重选择突围方向,收购位于产业链上游的海外企业;最后,该书不无憧憬地宣示,中国经济在反围堵的过程中,“砸碎的仅仅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一片莺歌燕舞声中,这是一本清醒之作,一本中国经济的忧思录。■

  《中国反围堵》

  萧三匝 何伊凡 白益民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4月版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