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示范社区医院“五脏”也不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5日05:17  新晚报

  本报记者 尹明

  2008年开始,哈尔滨市提出力争三年内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惠民医疗模式,时至计划的最后一年,大部分市民的就医选择却依然停留在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的模式上。什么原因造成社区医院门庭冷落?日前,市民革专家就此进行调研发现,即便是最好的社区医院,全科医生数仅为标准的50%,近半的社区医院还存在诊疗面积不足等问题,一系列“先天不足”使得社区医院底气不足。

  【委员呼声】

  因在大医院看病贵、等待时间长,家住道里区经纬街的赵翠平老人去了社区医院看病,本以为找个条件好的社区医院打点滴就能缓解腰腿疼的老毛病,可走了几家社区医院,老人打起了退堂鼓:“社区服务中心里不是没有医生,就是租借在半地下室的小屋中,这样的条件咋放心?”

  与赵翠平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市民革专家走访后发现,哈尔滨市城区2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6个还未完成标准化建设。以道里区为例,有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积不达标,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租赁房屋的方式开展工作。“按照每2500名市民应该拥有1名社区医生的国际惯例,哈尔滨市至少需要3500名全科医生,而现实中,我们距离这个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专家们表示。

  【记者调查】

  记者随后进行走访。共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省级示范中心,按照标准,中心应配备48名医护人员,而中心现在只有26名在编人员。副院长祝英斌告诉记者,由于全科医师和护士不足,导致科室设置不全,相关工作难以全面展开。同时,中心还面临着自然减员等问题,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14%的专业技术人员接近退休年龄。

  位于哈药路上的一家社区卫生中心负责人说,由于工资及福利待遇低,新毕业的大学生或具有一定资质、又有一定能力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愿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如不及时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充人员,未来2到3年有些单位将面临不得不关门的尴尬。

  【委员建议】

  为此,市民革专家呼吁,应尽快整合社区医疗卫生资源,采取“转、靠、建”等方式,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转”:重点是对区属一级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和辖区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进行改造,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

  “靠”:就是在没有区属医院和其他基层医疗机构或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转型改造条件的地方,依靠就近的公立三级医院或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分流部分资源,单独组建或者与基层医疗机构联合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的单独管理。

  “建”:就是对个别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社区,由区政府、国有医疗机构投资建设或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部门解答】

  就社区医院存在的问题,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去年年底,卫生部门已培训了1000多名全科医生和357名全科护士,继续为社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同时,将推行“大医院领办社区”,大医院将自己的专家定期派到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服务,多方面完善社区医疗服务。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