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者找到杨家枪第49代传人 武艺传承陷窘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17:45  郑州晚报
记者找到杨家枪第49代传人武艺传承陷窘境
“杨家枪”49代传人关固申展示复印的杨家枪古谱

记者找到杨家枪第49代传人武艺传承陷窘境
“杨家枪”49代传人正在演练杨家枪

  武林绝学“杨家枪”重出“江湖”  多人证实确有杨家枪谱

  郑州晚报记者 熊堰秋 文/图

  核心提示:南乐县发现“杨家枪谱”的消息,令评书《杨家将》里令辽兵辽将闻风丧胆的“杨家枪”引人关注。“杨家枪”是如何流落到民间的?“杨家枪谱”中都有哪些武术绝学?在民间秘密传承千年的“杨家枪”是什么样子?“杨家枪”传人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带着诸多疑问,记者赶赴濮阳南乐县周边农村,追寻散落民间的“杨家枪”的秘密。

  口口相传的“杨家枪”

  提起”杨家枪“,许多人并不陌生。一些35岁以上的读者,甚至对评书《杨家将》里关于“杨家枪”的描写耳熟能详。

  在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的口中,“杨家枪”神出鬼没、招招致命,堪称我国武林界的第一枪法。

  在她演绎的《杨家将》第48回《八乍山刀枪相会》中,清清楚楚地交待了“杨家枪法“的来龙去脉,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杨家枪法“的特点:“六郎枪法是杨家祖传,老令公年轻时不是使刀,而是使枪,博采众长,把各家枪法之精华学过来,练出一套杨家枪,又叫梅花枪,出招不是一下,而是几下,真象梅花朵朵,神出鬼没,变化无穷。”

  关于杨家枪的神奇应用,刘兰芳在第51回《黄土坡大战延寿》中,对“杨家枪”描述得更加精彩:杨景和韩昌二人打了一夜,天亮了,吃完战饭又战,战到天黑,吃罢饭再打。两边军卒擂鼓助威,摇旗呐喊,都为主帅助阵。六郎把杨家祖传枪法使出来了。但只见:枪山相仿,电闪一般,横风扫月,双手托天,怀中抱月,二郎担山。有诗为证:怪蟒出洞吐寒光,敌人阵前比戴伤;按头推攥斜身刺,独蛟戏水最难防;乌龙绞尾横抢扫,反手拌杆砸顶梁;转尾摇头挥血挡,蜻蜓点水鬼神忙;霸王甩枪回身打,胸前挂印美名扬。

  靠着杨家枪法,杨六郎最后大败辽国大元帅韩昌,却饶了他的性命。韩昌被杨六郎的大仁大义所感动,表示将“顺服朝廷,永不造反”。

  第49代传人惊现南乐农村

  虽然民间文艺作品中的“杨家枪”出神入化,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难得一见“杨家枪”的风采。以至于在不少人心目中,“杨家枪”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一项武功绝学,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然而,一则“杨家枪第49代传人手绘枪谱”的消息,让豫北小县城南乐县突然引人关注。

  消息称,北宋王朝“铁血丹心”杨家将,他家的祖传枪谱在我省已传承了49代。5月17日,在濮阳市南乐县寺庄乡,杨家枪谱的49代传人——63岁的关顾身手持长长的“红缨枪”,颇有几分宋朝名将的“威风”。

  消息还称,“文革”期间,南乐县志所记载的《大宋杨氏枪谱》原件没了下落。关顾身通过自学,把杨家枪谱整理成册,并手绘枪式以传后人。

  5月23日,郑州晚报记者赶赴南乐县寺庄乡,对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予以求证。

  “这事儿确实存在,关顾身也确有其人。”南乐县文联主席张静远称,以前他只听说过“杨家枪”散落在南乐民间,但具体情况不太了解,后来县文联在编写《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南乐卷)一书时,里面也有关于宋代名将杨延昭为报救命之恩,将“杨家枪”传给恩人袁代的故事。编写人员觉得故事有些简单,就想补充点详细资料,就下到寺庄乡走访,于是“发掘”出了濒临失传的“杨家枪”,以及“杨家枪”的第49代传人。

  “杨家枪”缘何散落南乐民间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杨家枪”?

  “正史上有关于杨业的记载,但没有关于杨家枪的描述。但野史中和民间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关于杨家枪的记载。”濮阳市龙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史国强告诉记者,杨业是北宋一员骁将,最后在与辽军的一场战斗中被俘,绝食而死,誓死不降。

  宋朝名将杨延昭的枪谱,怎么会传到河南?

  南乐县文联提供的资料称,《南乐县志》记载,北宋年间,南乐县寺庄一带隶属于大名府,是宋辽经常交战的战场。有一次,杨延昭和辽兵决战时,患病昏迷,幸被东寺庄的乡医袁代所救,袁代治好了他,提出想学习枪法。杨延昭就精心教授。辞行时,还把祖传枪谱送给了袁代。“杨家枪”从此在南乐民间世代流传。

  关于杨延昭为报恩向民间乡医袁代传授“杨家枪”的说法,张静远有一点不同的说法。

  “袁代医好杨元帅的病后,许官不受,给金不收,只提出想让儿子们学习杨家枪法。经再三请求,杨延昭无奈传枪法36路。回去后杨延昭把传枪之事报知佘太君,太君先责怪儿子不该私自外传杨氏枪法,后来又不想让杨家枪失了英明,再次派杨洪二次传枪,把杨氏梨花枪的24门头、72路花枪、42路散枪以及24路枪加棍,全部传给袁家,并留给枪谱一部。”

  关于杨家枪谱在南乐民间的传承过程,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袁代得枪后传子三代,后又授予在袁家药铺中司药的张家祖先,由此枪法在张家传46世,张家第43代传人收徒很广,下传了韩、关、赵等姓。

  现实版“杨家枪”杆长尖小

  5月24日上午,在南乐县寺庄乡东寺庄村,记者找到了杨家枪第49代传人关顾身。

  记者到他家时,他并不在家里,正帮着同村的乡亲们盖房子。家人叫他回来时,他还裤腿高挽、穿着脏兮兮的拖鞋。

  关顾身真名叫关固申,出生于1948年,今年62岁。“有消息说我是63岁,那是指农村人说的虚岁。”

  关固申虽然年过花甲,可他身体健壮,身手敏捷。听说记者想看“杨家枪法”,他打电话叫来了两名徒弟,在后院的一片空地上,当场演练了几路杨家梨花枪的枪法,其闪转腾挪的身法堪称不凡。

  关固申还找出了一大迭老照片,以表明自己确系“杨家枪”传人,并且枪法高超。

  “我家里穷,从小就拜我的舅姥爷韩淑公为师,学习杨家枪法。”关固申称,随后他又拜了第二个师父,那就是韩淑公的师兄张保会,从10来岁一直习武至30多岁,深得杨家枪真传。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些比武中,他多次获得荣誉:1978年,河南武术协会在辉县组织的民间武术大会上,他在长枪组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984年,在河南传统武术表演大会上,他展示了杨家枪法后,河南武术协会授予牌匾,大书四个大字:杨家将术。1985年,由河北大名体委、邯郸体委、河北体委在石家庄举办的传统武术邀请赛中,他又以一套精湛的杨家枪法获得第一名,并被授予“神枪再世”称号。

  记者翻阅他的老照片,基本上也印证了关固申当年获得的荣誉。

  在他的屋里,摆放了着4杆枪,其中两支为枪杆,另两支带有红缨和铁枪头。“杨家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杆长尖细,杆为白蜡所制,至少长三米,然而枪尖却又短又细,有的枪尖只有5公分长,原因是古代盔甲太厚,杨家枪的枪尖小而短,可以从盔甲的缝隙处挑进去,让敌人受伤或毙命。”

  目击者讲述古本“杨家枪谱”

  尽管有带着红缨的“杨家枪”,还有“杨家枪法”的真功夫为证,可记者没见到传说中的古本“杨家枪谱”。

  向关固申索要,他显得很痛心:“老枪谱原来一直在师傅张保会那里保存着,后来由县里报告市里,市里报告省里,最后由省里送到了北京。”

  关于老枪谱在北京的去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里,一说是在北京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对这两种说法,记者暂未能够核实清楚。

  当年修编县志时,真的有人见过古本枪谱吗?

  史国强曾任南乐县县志主编,现任《龙乡纵横》杂志主编。5月23日下午,他向记者回忆说,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他在负责南乐县志编写时,曾见过古本《杨家枪谱》的照片。

  “我当时只负责县志编修,但不负责具体稿件的采集。”史国强说,他见到的只是一张关于古本枪谱的照片。“从照片上看,杨家枪谱肯定不是宋刻本,至于是哪年的版本,也搞不清了,只知道是一本线装书,大小类似于现在的16开本,竹纸,可能是石印本,有一寸多厚。封面和封底分别用两块木板夹着,上面刻有四个字:杨家枪谱。”

  史国强对老枪谱的描述,与关固申的描述相近。关固申说,30多年前,他还在跟着张保会师父学武时,曾见过古本的杨家枪谱,至今,他还留有古本中24门头枪谱的复印件。

  在关固申出示的古本枪谱复印件里,杨家枪24式枪法文图并茂,文字是解放前的竖排繁体。枪谱前言和后续则是简体字,后续中附着两行文字:大清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二月上旬抄,公元一九七四年元月初八日转抄。

  从上述文字分析,张保会所存枪谱中,24门头枪法估计是清朝版本,前后关于杨家枪法的论述则是上世纪70年代的版本。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尽管关固申是杨家枪的第49代传人,可由于当年张保会收徒众多,关固申并不是杨家枪第49代惟一的传人。在东寺庄和西寺庄,与其年纪相仿的同代传人不下5人。另有10来个年纪稍小的,是关固申及其师兄弟的徒弟。

  在学过“杨家枪”的村民中,几乎每个人手中都是一个手抄本枪谱。关固申的枪谱配以手绘图,并涂有红蓝两色;而其他人配的则是真人照片。

  “杨家枪”传承陷于窘境

  曾经护佑过一代王朝的“杨家枪”,在民间传承千年之后,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在关固申家采访时,他表示目前有徒弟关万领、袁学深、关敬修等近10人。“杨家枪好是好,可在当今时代,它不当吃,也不当喝,只能作为业余的一项健身运动。”

  关固申说,关敬修就是他惟一的儿子,今年22岁,目前在北京一家装修公司打工。“没办法,农村人的孩子,总呆在家里也不是个事儿,得出去挣钱养家才行。”

  “在寺庄一带,会杨家枪法的,多是40岁以上的男子。”家住西寺庄村的张运善老人说,30年前,他与关固申同拜在师父张保会名下。当年,师父还能招五六十个徒弟,可如今能招到5个徒弟都不错了。年轻人们认为,杨家枪再神,也不过是冷兵器,现在已不是依靠学一身好枪法就能报国的时代了。对他们来说,最现实的,莫过于挣钱养家。

  在南乐县有关部门向上级汇报的一份材料中,也对杨家枪的传承表达了忧虑:寺庄杨家枪法流传千年实属奇迹,是珍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始以来习练者甚多,但是大多练基本功,练时跨度长、难度大,更有门规门律甚严,闭门传授秘不外传,致使习成者甚微。杨家枪源远流长,聚实战、体锻、竞技、表演和格斗于一体,已形成了独具传统

  武术的一绝,如若失传实属可惜。

  针对杨家枪法在民间遭遇的窘境,南乐县古文字研究专家韩朝云在病榻之上也很忧虑,他说,20多年前,在他极力“举荐”之下,南乐县志的编修人员才见到了真正的“杨家枪谱”,才使省里和国家知道了南乐县的“杨家枪”。当时,他曾提出发展南乐文化产业的几条意见,其中之一就是设立“杨家枪演武场”,让流传千年的这一武功绝学,从民间秘传走进公众视线进行公开表演。如今,他还认为该建议具有借鉴意义。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杨家枪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