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秘上海公租房政策:打破户口背后的福利差距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5日11:10  央视《新闻1+1》

  2010年6月4日央视《新闻1+1》播出《户口贬值,平等升值》,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在城市里面居住,如果你买不起商品房的话,那么在制度设计上你还有经适房和廉租房可以选择。当然,如果你要享受到这些社会福利的话,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你首先得是这个城市有户口本的人。

  但是我们看一下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的人口构成,我们就会发现,三个城市常住人口都要比户籍人口多出五六百万人,换句话说,这五六百万人是被排斥在这个城市社会福利之外的。他们该怎么办,小小的户口本之后的社会福利差距,又应该怎么去打破呢?

  字幕提示:电视剧《蜗居》

  同期:

  这就是我们的家了。

  解说:

  房子贯穿了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房子也让现实中无数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唏嘘不已。

  每月3000多的工资,从没敢想过买房,但他很想离开集体宿舍,很想租一套50平方左右的房子,很想和常年两地分居的家人团聚,他叫张雄伟,就生活在上海。昨天,他的梦想和他拉近了距离。

  字幕提示:6月3日《24小时》

  同期:

  《公共租赁住房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明天将向社会公示10天,这样一个新政策使得上海住房保障覆盖面,扩大到了城市常住人口,这个概念大大拓展了住房保障……

  张雄伟 上海建工集团工人:

  心情有点激动。

  记者:

  为什么?

  张雄伟:

  因为住房问题确确实实困扰我们许许多多的新上海人。

  解说:

  “新上海人”是指那些长期在上海有稳定工作,但无上海户口的外省市来沪人员。来自上海人口计生委的数据,这个群体已经突破了500万人,占上海市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但是,没房的上海人中他们却占了90%。

  在今年3月《新民晚报》针对新上海人所做的一份调查中,414人参与调查,316人承认曾经动过离开上海的念头,占调查总数的71.3%,这意味着每4个受访者就有3个考虑过离开上海。尽管数据无法真实反映所有新上海人的生存面貌,但有200多名受访者表示,高企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是他们想要离开的最主要原因。

  刘海生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

  主要希望(申请者)他在上海有一个基本稳定的工作,这是我们政策设计中最核心的问题。

  张雄伟:

  这次把外来务工人员及其他常住人口,阶段性的居住困难(接纳进来),那这个范围就广得多了。

  解说:

  “新上海人”只是以户籍粗略划分的一类人群,如果从收入和学历上细分,此次公租房所惠及的人群中,既包括外来农民工、刚毕业的年轻人,还有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海外人才,行业、收入以及社会地位都是参差不齐。

  公共租赁房究竟该怎么定价,合同期限如今也还尚未有最终的定论。不过,此次上海市公租房征询意见中,对于申请人的收入和财产并无太多限制。

  李东 上海市住房保障管理局住房保障处处长:

  因为我们政策覆盖的对象,他的收入差别比较大,因此,要设定标准从客观上来讲也比较难。而且,公共租赁住房毕竟不是像经济适用住房,以出售为主,它是一个解决阶段性住房困难、住房保障的一种形式。

  刘海生:

  所以我们也听了很多意见,大家也希望不要由市政府大概一刀切。当然我们这次征求公众意见,大家还可以对这个问题提一些意见,主要是这个问题怎么可以操作。

  解说:

  在刚刚过去的5月,上海市商品住宅累计成交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环比4月份大幅萎缩70%。但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依然高位徘徊,为每平方米22338元。而2009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为28838元,对于那些收入处于平均线以下的很多家庭来说,在这个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里,他们的住房梦依然需要帮助才能实现,特别是那些外来务工者。而如何保证公租房的房源,也成为昨天媒体通气会上的重要讲话。

  李东:

  最近,市政府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今后凡是新出让的土地,开发建设商品住房的项目,都按照不低于建设项目住房总建筑面积5%的比例,配建经济适用住房。这当中有一部分合适的房源,经过有关程序的批准,可以转化用于公共租赁住房。

  解说:

  40至50平米的建筑面积,房屋使用前可简易装修,配置必要的家具、家电。这是《上海公租房实施意见征求稿》中,为人们勾勒出的公租房的大致模样。10天之后,修改完善的实施意见将会最终明确,在不远的将来,它们将以更清晰的面貌,在这个近2000万人口的大城市里生长,并迎来主人,它们与房价有关、与收入有关,更与公平有关。

  主持人:

  岩松,你觉得上海的公租房政策,对500多万的“新上海人”来说,会怎么影响他们的未来?

  白岩松 评论员:

  过去我们常说四个字叫“安家落户”,但是经常这四个字得联合在一起,你要不落户你就很难安家,除非你特别有钱,用钱去购买城市户口所拥有的一切福利,比如说花高价钱把孩子送到好学校,花大价钱买商品房。因为他很有钱,他也就不在意户口所包含的那些福利因素,因为我都用钱购买了。

  但是你要知道,我们看这样一个图,在这几个城市里可不一定全都是富裕的。在北京,常住人口是1755万,户籍人口是1245.8万,有500多万是没有户口,但是在这儿常住的。上海也同样有500多万,深圳有600多万。这批人里你可以去想想,富人是一批,但是我觉得公租房开始降低了门槛,就解决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这群新城市人的生活问题,您先安家,落户的问题咱慢慢再解决,我觉得对于这些人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福音。

  其实,透过给这些人这样一个开始提升的福利,我觉得是还给社会一个公平。

  主持人:

  那你看,这样一个群体,他在没有公租房这个政策之前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有了公租房之后的生活状态,如果对比的话,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白岩松:

  我举个例子,这里头我猜想会有很多人处在人生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要结婚了,一起在这个城市里头打拼,不一定都是农民工,可能也有很多是大学毕业了几年的人,在这儿打拼,也有固定的工作,给这个城市纳了很多税,也交着相应的社会保险,但是由于没有户口本他就面临一个很大的抉择。我马上要面临婚姻大事了,我要搬离各自的集体宿舍,对吗?可是我的家在哪里,我买不起商品房,但是你刚才说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没有户口本,我也解决不了。而且我的收入也超过了廉租房这样的一种的水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中间居然是一大片空白。

  好了,这次有了这样一个公租房,就可以这批人的问题,他可以在这个城市里头一边工作、一边结婚,可能慢慢会孕育自己的孩子。不用去琢磨我是不是回老家去结婚,从此就告别我的梦想,离开大城市,我觉得给了这批人一个新的希望,也给这座城市有了更好的人才蓄水池,否则可能很多人待不下去就要走了,现在就可以蓄上水。

  主持人:

  岩松,你听过这个说法没有,在大城市里生活也是要遵从物竞天择的法则的,你既然在这个城市生存不下去,就说明你没这个本事,那干脆你就走好了?

  白岩松:

  不是,在这个城市里也有很多人,他没有给这个城市做很多贡献,他在其他地方纳税,但是在这儿用高价购买了一切城市的福利,这就公平吗?

  另外,在所有人的面前,该不该提倡一种公平呢?你比如说刚刚毕业几年的人,和到这个城市已经工作了几年,我都有固定的工作单位,都已经签了相关的合同了,但是却由于这些户籍所带来的门槛,让我没法在这个城市继续生活下去,我觉得这里首先蕴藏着一种巨大的不公平。第二,并不是他们没有竞争能力,而是他们的竞争能力正在显现的过程中,这个门槛一下子就把他们的竞争能力压制住了。

  主持人:

  得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能够等到未来。

  像这种大规模的公租房的建设,使很多人对未来重新燃起了希望。但是对于公租房在建设过程中,又应当注意些什么呢,我们听听专家的分析。

  周天勇 中央党校教授:

  我觉得公租房要考虑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对进来的这些享受公租房居民的收入和财富的甄别问题,要避免坐宝马、住公租这种现象发生,这是第一。

  第二个,政府要在规划建设方面投入一定的精力,比如说特别是要划拨出让土地,财政拿钱盖房。另外,还要配套环境,以后管理也要跟上,你不能建成以后变成贫民窟了,这是第二个需要注意的。

  第三个就是,建设的规模和财力要相适应,不能最后政府承担了很多,比如承担了20%、30%的公租房,政府最后承诺以后达不到,失信于民。

  所以,我觉得要注意这几个方面。另外一个就是,真正要到低收入那儿。因为我们过去建的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最后实际上是到中下收入这些人手里了,公租房主要解决住不起房子的人,一些标准要适当。比如说我们规定交税三年、四年,这些人的收入根本达不到税收的起征点,你让他交什么税。另外一个,外来的人要在你这工作几年,这些坎可能要设,不设的话,你一说公租房,北京、上海这些城市都好,大规模的人进来的话,政府建不起。所以可能要有一个比例,限制在多少,要真正让低收入的人享受,不管是外来人,本地户口的人,都要一视同仁。所以5%可能是一个下限,10%可能是一个上限。

  主持人:

  你看周教授,实际上他提出来的是,公租房是个好东西,但是在政府设计的时候必须得精准,他最后一个数字,5%至10%这个空间。

  白岩松:

  其实我觉得,首先提出担心是对的,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没那么特别担心。因为不管是从上海还是在北京来说,有一些担心可能先天就会很自然地绝缘了。

  主持人:

  为什么?

  白岩松:

  你比如说在上海,公租房里最大的面积也不过是50平米,而且它规定起租的年限争取超过2年,但是最长不超过5年,而且都要进行公示。它的政策明确说,要解决的是阶段性住房,也就是说,是你人生中间的一个阶段。你觉得会有开宝马车的人去住50平米的房子,而且还要受到很多限制,并且要公示,他所要承担的风险有多大?

  另一方面,我觉得不要怕出现问题,要通过这样一个政策的实施去陆续解决问题。比如说,大家会担心,他得到这个房子,转租出去了,那就说明他自己首先没房子,前面你的资质等等会有一些问题。另外,你不断的公示,引入到监督机制,周围的人也会通过网络、通过其他监督,让他受到惩罚,政策规定全部是要立即收回的。像北京,最大的房子规定的也就是60平米,底下30平米、40平米、50平米都有。

  另外一点我也不担心,农村的人因为这一下都跑到城市里来了,很多试点的中国城市都没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要盘算自己到底到那儿能不能生存下去,而且他要有固定的工作合同,要累计交了多少年的社会保险。另外,这些城市一年、两年,甚至五年,一下子也建不起那么多的公租房,它还是个过程。

  主持人:

  岩松,你简短地说一下你的看法。因为我们从周教授刚才的分析里面听到了一个数字,它这个规模不是特别大,但是我们看到外地人口没有户籍的占到四分之一,但是为什么公租房不要占到相应的面积?

  白岩松:

  因为整个住在城市里没有户籍的人口,一部分是用商品房解决了自己的住房,他的年龄也许更大,他有自己的积蓄。另外有一批人,他可能住在集体宿舍里,他像候鸟一样在打工。公租房是要解决夹心的那群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这群人的问题,而且也是逐渐解决。

  主持人:

  公租房向外地让开放,让我们看到了同城待遇中这种权利的平等,我们看到了进步,我们也期望着更多的进步。

  (播放短片)

  解说:

  两周前,重庆市第三批公租房破土动工,仅仅第三批的这两个项目就可以解决3.8万户家庭的居住需求。

  市长黄奇帆在出席开工仪式时,也借此向外界阐述了重庆扩大公租房申请范围的细则。

  黄奇帆 重庆市市长:

  一,重庆城区的原住民、低收入群体。第二个是到城市里来打工的农民工,他们尽管有工资,有收入,但是他们也属于低收入者。第三个就是在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全国各地到重庆来工作的新落户的大学生。

  解说: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28日,重庆首批公租房就已开工,成为全国第一个大规模建设公租房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没有设定户籍限制,创下了全国范围内的先例。

  在为公租房项目起名时,市长黄奇帆从10来个名字当中,选定了“民安华福”,意为政府为人民创造宜居、幸福的居住环境,让人民于此安居乐业,不仅国泰民安,更是中华之福。

  实际上,一个公共福利的公平分配,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的确意义深远。

  就在5月下旬,《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系列文章,“户籍出身和行业垄断拉大收入差距”,“让同城待遇尽快实现”等等,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文章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居民系数在0.3左右,90年代中期达到0.42,但到了2010年已经达到0.48,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推手就是户籍制度,因为一纸户口所承载的是巨大的福利差距。目前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涉及政治权利、就业权利、教育权利、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其他他包括义务兵退役安置政策和标准,交通事故人身损失赔偿等。

  难怪,力推公租房的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接受采访时说,“要让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仅仅靠解决户籍本身这一张纸是不够的,还得同步考虑解决“绑架”在其上的利益问题。”

  剥离户口本上附着的利益,坚冰已经在打破。近年来,多地实施了居住证制度,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一字之别却让人心生希望,就在于其背后有社保等多项福利。虽然尚不能与常住户口相比,但已经是进步。

  当5月27日国务院在转发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时,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引来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人们也期待着居住证本身所蕴含的福利,能够不断的增加内容。

  李弈 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

  现在进入到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所有的孩子学籍是一样的,都进入到我们的(学籍管理)系统。

  解说:

  北京,这个被认为户籍改革最难撼动的城市,最近也悄然有所变化。

  “六一”前,北京启动了新版《中小学生学生户籍管理办法》,这个新办法最大的亮点,就是让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也能享受同城待遇。但是,新办法回避了中考和高考问题。

  李弈:

  也不是我们这个文件所能够涵盖的。

  解说:

  看到进步,期待更大进步,这就是当我们面对户籍制度改革时的心态。人人看到的未来的目标,但是路径该如何选择却极具考验。

  根据国研中心主体功能区人口管理政策研究的建议,当前户籍改革应该遵循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使原来的高门槛、一次性,过渡到低门槛、渐进式的获得权益。

  主持人:

  刚才你提到了一个成语“安家落户”,刚才我们谈到的是安家的问题,当家安下来之后,这个“户”怎么落?

  白岩松:

  刚才短片中已经说了,过去想拥有大城市的户口是一个很高的门槛,但是你只要越过这个门槛,你就能享受到越完门口之后的所有福利,包括教育、医疗,各种各样的因素。

  现在你会发现,把户籍的门槛适度降低了,最重要的是,让原来那些只能跟户籍捆绑在一起的福利,现在有很多甚至跟户籍没有关系就可以获得了。像北京,关于义务教育对所有人都开放,包括这次公租房已经有的城市不考虑户籍问题,开始脱钩,把那种高福利、高待遇,跟高门槛的户口出现脱钩,慢慢把这些待遇、福利更公平地给所有国民。这样的话,户籍门槛悄然间就降下来了,我觉得在逐渐走向公平,也许中国目前还没有到一个立即可以迁徙,但是居住证就比铁板一块的户籍进步了一块,但是离自由迁徙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接下来可能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

  主持人:

  就是小步快走?

  白岩松:

  小步快走,然后逐渐提升人们的平等待遇。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央视新闻1+1

更多关于 户口 福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