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人才新战略将打破非公经济人才孤岛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9日08:3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 (记者 刘欢 査文晔)中国日前出台的人才发展新战略提出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此间分析人士指出,此举将打破非公经济人才“孤岛”现象,加快人才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并将与最近出台的鼓励民间投资的新政策等形成合力,推动非公经济的稳固可持续发展。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所有制组织中的人才,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纲要强调,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相关人才能否与其他人才平等竞争显得愈发重要,这关系到整个国家人才素质的提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张丽华说,纲要出台的这些政策总体看有利于就业公平,让人力资本的价值得到合理体现,更有利于鼓励知识的创新与扩散。

  她表示,目前中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私企等各个主体之间的人才流动还存在很多障碍,形成了“孤岛”。比如说,从国家机关或国企到私企很容易,反方向流动就很难。“这造成很多大学生第一份工作都倾向于去国家机关或国企,干预了人才的自由流动,不利于人才的最优配置。”

  “现在提出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的人才同等待遇,如果能真正落实,无疑将打破这种‘孤岛’现象,让丰富的资源与高端的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给非公经济发展带来强大支撑,并带动知识、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张丽华说。

  据统计,私营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新社会组织已达40多万个,在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私营企业的员工大都是招聘而来,整体来说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参差不齐,与国企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社会对私企的偏见,以及较差的工作环境和较少的教育培训计划等障碍,民企普遍感到严重缺乏创新人才,即使有了人才也会面临流失。

  专家分析,私企面临的这种人才紧缺状况与其发展现状并不匹配,长远来看也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以及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一些私企加快了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和自主研发的步伐,对于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渴求愈加强烈。一些私企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上演了一幕“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争相吸引海外人才的大戏。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大发展使其对人才的需求水涨船高。”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表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打破人才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营造更加开放、平等的用人环境,必将有利于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吸引、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人才 战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