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报告指出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9日23:40  央视《新闻1+1》

  主持人:但刚才我们从短片里看到一个数字,改革开放这30多年以来,我们出去了一百零几万优秀的学子,都是最顶尖的优秀学子,结果到现在才回来27.5万。

  辛鸣:这个数据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数据,应该要加以分析。

  主持人:您怎么看这个数据?

  辛鸣:我们过去总认为人才是,我只要在你这个地方待着,在你这个地方有身份、有编制、有岗位,我才叫为你服务,才叫人尽其才。

  主持人:在我身边叫为我服务。

  辛鸣:对。其实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越来越看到,人才应该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也就是说,只要你真正有舞台、有平台,愿意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哪怕你在大洋彼岸,同样也可以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现代科技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说,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要以为留在海外的人才都是流失了,或者说只要在海外待着,就不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了。

  主持人: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假如把这些优秀的高考考生比作优秀的商品的话,现在是国外的大学在争抢我们最好的商品,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留下这些最好的商品?

  辛鸣:这个话我们应该分成两方面说。我们也希望培养这些优秀的学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们也可以让国际教育资源来培养我们这些优秀的学生,我们要记住,他们现在是人才,但是更准确的说,他们叫“人才的前期”,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这个培养过程,如果让他们接受了国际视野的培养,或者是国际上更好大学对他们的培养,那他们就能成长为更好的人才,更好的人才将来不是同样能为我们中国的社会发展做贡献吗?所以,我们不要考虑这个人才是谁培养的,而要考虑这个人才将来能为谁服务。

  主持人:您是站得高、看得远,但是对于这些最优秀的高中学生,他们选择去国外读大学的话,对于我们的高校来说是不是一种损失?

  辛鸣:应该说给了我们高校一种压力和动力,高校应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国外的一些一流大学那样,吸引我们中国一流的高中生。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承认,现在有很多国外大学,在吸引这些高端高中生方面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奖学金的设置,比我们一些国内大学要高得多得多。甚至看国外,把吸引学生当成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政府来做,就像我们刚才短片里看到的,很多外交官把主要工作放在这儿,他们是想希望通过这样来争取人才,让人才到他们那边去,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人才的感情,希望人才能留在他们国家,为他们工作。

  主持人:辛教授,您刚才说的这番话,恰恰证明人才是有国界的,否则的话,他们也不会这样下大力气去争夺人才?

  辛鸣:人才肯定是有国界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才是有国界的,并不等于人才培养是有国界的。我们只要看到一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的国家,我们发展的空间很大,人才施展抱负的平台很多。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中的大国,我们人才施展抱负的空间是不可限量的。

  主持人:没错。就像辛教授刚才所说的那样,其实留学并不是人才的流失,甚至留学的人才、留学之后留守在当地,也不见得就是人才的流失。因为刚才辛教授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能拿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吸引住这些人才。

  解说:离高考还有三天,在重庆的名校巴蜀中学,高三某班空无一人,因为全班29个同学通过托福考试,上个月陆续获得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深圳,包括民办学校在内,开设各类“出国班”或者是“国际班”的普通高中,已经超过10所。有业内人士统计,近两年深圳高中生申请出国留学的总数达到2000人,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其中申请成功者约1500人。

  高中出国,分享全世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无疑引来很多羡慕和自豪的目光。但是,当人们将目光投向他们的背后之时,也不免有些忧虑。

  张容(移民顾问):随着学生过去了以后,父母会考虑到他们子女身份的问题,投资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如果父母拿到身份,子女通常如果还是在上学期间的话,是可以一块拿到这个身份的,能够解决孩子的身份,以及到时候就业的一个问题。从我们手上接到的案例来源也能够反映出来,就是很大一部分案例的类型,是来自于留学生家长,留学潮的热推动了移民热。

  解说:留学热推动移民热,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原来紧密相连。实际上,一股新的移民热正在发生着,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到美国投资移民的EB-5类签证的中国申报人数已经翻了一番,从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过1000人。投资移民、技术移民,成为海外吸引中国人移民的主体。

  齐立新(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现在的人才结构来说,全部都是以大学甚至以硕士以上学历为主,人群的学历素质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至少是四年以上的优秀人才。技术移民如果出去,他身上所捆缚的财富要求基本上在六位数人民币以上。而作为投资移民或者商业类的移民,他必须要具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以上人民币的资产要求,这是及格线。

  解说:毋庸置疑,这些人都是社会主体人群,他们的离开对于我们的人才结构而言是个损失,对于社会财富也是种伤害。

  加拿大移民局数据也显示,2009年加国投资移民全球目标人数为2055人,中国大陆的名额占了1000名左右。

  解说:以投资起步价40万加元,约235万人民币计算,仅2009年,即使只按门槛标准计算,从中国流向加拿大的财富至少为23.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座世博会中国馆。

  记者:这些移民海外的精英,到底在寻求什么?

  张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看:第一就是关于子女的教育环境,还有教育体系各个方面。另外一方面包括生态,自然环境,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解说:其实,早在200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就曾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精英阶层流失严重。

  人才竞争,意义重大,就在本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就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的具体措施。

  人才是强国之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被反复的强调,在此背景下,一股移民热也就搅动了无数的社会情绪。

  齐立新:人才,包括企业家的流动,这种国际之间的发展,都应该是一种特别正常的现象,如果我们单纯只把中国的人才,部分群体获得国外定居,看作是我们的失落。我请问,每年有那么多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涌入中国,中国的资本注入,以及有那么多人垂青中国这片土地,到中国发展,又说明什么呢?

  主持人:所以,辛教授,刚才您说我们的人才,目前来说作为初始阶段由别的国家来培养,这是一个好事。但是我们看到这只是一个现象,它背后是一个移民潮,而且这个移民潮的主体都是所谓的知识精英、财富精英。您觉得他们的出境、出国,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是不是损失?就像刚才那位齐先生做出的答案,我想听听您的看法。

  辛鸣:其实我特别赞同他的判断。我们的人才也好、财富也好,它总是要流动起来的,中国的人才可能流向世界、中国的财富可能流向海外。同样,海外的财富也会流向中国,海外的人才也会流向中国。比如,最近我就看一份材料,上海浦东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它就把整个硅谷的研究团队全买过来了,这个团队都是外国人,都是金发碧眼,但是他们到了上海浦东工作得很好、很高兴。为什么?他说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很好的施展抱负的平台,所以他愿意到中国来发展。

  对于人才也好,对于财富也好,我们不要老是想把它留住,苦苦哀求。不需要苦苦哀求,而是需要给营造平台,提供发展的机遇。现在的中国社会,正好是具备有这样的前提和空间,也就是我们刚才没讲完的话,中国社会现在属于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有大量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随着我们中国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我们产业结构的提升,大量高科技的人才越来越会有用武之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中国吸引人才,尽管我们有的同志可能说,现在我们好多条件还不太具备,我们脚底下的路可能还是坑坑洼洼的,抬头看好像看不到什么前景,但是我说,看不到前景至少有无限的可能性。

  主持人:但是辛教授,刚才您说了,我们也在不断的吸引外资,可是我们吸引外资好像谁都能来投资。但是,如果我们的人去国外要是移民的话,它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动辄就是几百万、几千万。我们这么多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我不否认流动肯定是好的,但是这么流动法是不是个办法?

  辛鸣:我可以再反问你一句,我们出去移民需要带着几百万的钱出去移民,对吧?

  主持人:对。

  辛鸣:外商、外资投资进来,可能是几千万、几个亿的钱进来。

  主持人:但是有一种说法,刚才短片里面也提及了。我们现在姑且先把它圈起来,流失的是整个社会的中坚人群,受过良好的教育,说流利的英语,有多少年实实在在的工作经验,还要有自己的六位数字的财富,这些人才能够进入到国外的门槛中去。这些中坚力量走了,取得国外的国籍了,对我们来说难道真的不是损失吗?

  辛鸣:当然我们从表面看来,确实好像是我们的人才走到国外去了,甚至有些人才已经转换国籍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承认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我们一定要强调的就是,人才要从国际视野来看,我相信他们这些人才,他们之所以现在选择离开中国,他们可能是发现了现在在中国这种发展环境下,他们好像找不到更好的发展舞台和平台,所以他们到国外去了。可是随着我们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我相信吸引大量人才回到中国的这种可能性会越来越增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央视新闻1+1

更多关于 高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