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首位华裔陆军将军傅履仁:半个世纪的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1日12:25  中国周刊

  傅履仁

  半个世纪的传奇

  中国周刊记者  张友红 综合报道

  美国当地时间5月11日,在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海军医疗中心,美国首位华裔陆军将军、“百人会”前任会长傅履仁去世,享年75岁。

  当消息传到中国国内时,人们想到了诸多傅履仁曾经的场景:

  一位摄影师记得,6年前,中国驻美使馆举办招待会,中国外长李肇星参加招待会。一位身着西装、戴金边大眼镜、文质彬彬的绅士出现在公众面前,李肇星急忙迎上前,握住绅士的双臂,大叫一声:“将军呵。”这位将军就是傅履仁,在美国华人界名声响当当。那年,正是傅履仁退役十周年。他喜欢“将军”的称呼。

  另一个场景是2008年11月17日,傅履仁将司徒雷登重新安葬在中国杭州,这里曾是司徒雷登的出生地。面对媒体,他长吁一口气:“这是一个半世纪后兑现的承诺,司徒雷登大使和我的父亲现在可以安息了。”

  傅履仁,一个和中美关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老人,有着堪称传奇的故事。

  选择不受欢迎的职业

  在人们的印象中,晚年经常往返中美之间的傅履仁,总是:西装、领带、国字脸,大眼镜,全身上下笔挺妥帖,浑然一副老牌绅士做派;再仔细打量,身姿挺拔,步伐矫健,眼神中偶尔透射出凌厉。

  这是33年军队生活的结果。

  傅履仁出生在北京,1950年时跟随母亲移居美国,高中毕业后进入乔治城大学主修国际关系,1957年到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深造。

  这期间,傅履仁一直在联系服兵役:在美国,成人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需要进行三年的兵役锻炼。1960年,傅履仁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当了8个月律师后,进入美国陆军。年轻的傅履仁选择陆军的原因是,“不用艰苦的军事锻炼。”

  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并不是最佳选择。“中国人的思想里总是文官前武官后,部队不是华人眼里的好前途。”父亲傅泾波对儿子的决定更是不以为然,“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给傅履仁写信,开头都写“先生”,以示对他军人身份的不屑。

  一直到傅履仁晋升到上校,父亲的称呼才第一次更改为 “Colonel” ,汉语意思为,陆军上校。

  但是,傅履仁本人却乐在其中。由于律师出身,傅履仁进入部队后一直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做一些“美国兵在国外犯了什么法,就帮助他们打官司”之类的工作。

  年轻气盛的傅履仁的确有着不一样的品质,譬如,他做事很认真。一直把“好好做事,做到最好”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期满后,傅履仁提出要求,“我想去德国。”他心里设想的是,“当时美军在德国有50万驻兵,派驻德国的军官前途无量,另一方面,欧洲玩的地方也多啊。”

  部队很爽快地答应下来。他们看到,这个华裔小伙子“很不错”。

  就这样傅履仁开始了长达33年的职业军人生涯。1984年,傅履仁晋升准将,1989年再升为少将军衔,他成为美国陆军里第一个得到将军头衔的华裔。

  2006年4月,傅履仁当选为由美国华裔精英组成的“百人会”会长后,接受国内记者采访时,傅履仁总是建议记者们先跟“百人会”联系,因为,他说,现在是百人会的人,就要听百人会的安排。

  “我是中国人”

  傅履仁,一口京腔。这是他身份的明显标志。又因为长着一张标准的国字脸,一张口,人们会自然的认为他是中国人,而且是地道的北京人。

  由此引来的逸事不止一次。

  1988年,傅履仁跟随美国陆军代表团访华,与另外两名同事去逛颐和园。当时国内游客收人民币两元,外宾则为20元。中方陪同人员说道:“一位中国人,两位外国人。”傅履仁马上用京腔普通话向售票员改称:“是两位中国人,一位外国人。”结果是,售票员坚信傅履仁就是中国人,只收2元。

  路过上海的友谊商店参观,一个营业员指着傅履仁的同事,忍不住问:“你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呀,你怎么跟他们穿的一样,你是不是冒充的?”还未等傅履仁回答,这位营业员接着问:“如果我们与美国打仗你站在哪边?”傅履仁顿时沉默了,想了想,反问道:“你想我站在哪边呀?”

  这也是傅履仁的优势。

  1995年,退役后两年,傅履仁出任美国麦道飞机公司副总裁兼美国麦道(中国)公司总裁、美国波音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以及美国安然国际(中国)公司董事长。

  九十年代初,正是外资企业集中进入中国的时期,出于本土化管理考虑,这些跨国公司看重了傅履仁的“本土化”:他会说一口地道的中文,了解中国,在中国有广泛的人脉。

  在美国,傅履仁是“中国通”,在中国,傅履仁是“美国朋友”。特别是在担任百人会会长期间,这种关系千丝万缕。

  百人会成立于1989年,主要发起人是贝聿铭、马友友。成立之初只有40人左右。发展至今已经有149人之多。

  会员几乎包括了所有在美的知名华裔。如: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美国唯一的华裔州长骆家辉、社会活动家陈香梅、神探李昌钰、好莱坞著名电影导演吴宇森、著名音乐家谭盾等。

  继任百人会会长后,傅履仁曾经去看望91岁高龄的贝聿铭。老人躺在躺椅上,对迎面走来的傅履仁说,“I am still here。”

  军人出身的傅履仁从继位始,就把“使命”扛起来。就像执行军队的命令,实实在在。他曾说,“我觉得百人会的目标并不是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更多的是去降低一些可以避免的误解,还有增加一些应该有的理解。”

  2001年和2005年,傅履仁率团访问中国,拜会中国领导人,加强中美理解。2005年百人会做的“美国人对华态度”民意调查,引起美国机构关注,傅履仁就在其中。

  只要有空,傅履仁就会拜会美国国会议员,或者和他们的助手沟通,目的都在于加强美国人对华人乃至中国人的认识。

  完成“爷爷”的心愿

  从1988年后的二十年,傅履仁一直在做一件事:把司徒雷登的骨灰送回中国。这是当年父亲傅泾波临死之前的嘱托。

  傅家属于清末的名门望族,属满族正红旗。傅履仁的曾祖父因剿灭义和团有功,而被封为镇国公、建威大将军,接受慈禧太后的召见。父亲傅泾波是家中的长孙,6岁时面见慈禧太后,被赐予名号“永清”。寓意,“永远忠于清朝”。

  父亲傅泾波是司徒雷登的学生兼助理。1946年7月9日,杜鲁门正式任命司徒雷登为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提出两点要求,一个是任期结束后希望回到燕京大学继续教书,另一个是希望傅泾波继续担当他的助手,杜鲁门同意了。解放后,傅家随司徒雷登去美国。

  傅履仁称呼司徒雷登“爷爷”。在美国,傅家和司徒雷登经常出去玩,这时候,傅履仁总是负责开车。

  在美国时候,司徒雷登经常对傅履仁这个中国干孙说,“我并不是一个政治家。”对于青年时代的傅履仁来说,他可能无法体会这位外国老人说这句话时心中的滋味。但是,他一直记着司徒雷登的心愿,“死了以后,把自己的骨灰安置在北京,回来与妻子做伴。”

  2008年11月17日,傅履仁抱着“爷爷”的骨灰,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此时,距离司徒雷登去世,时间已经过了近半个世纪。傅履仁也已年过7旬。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