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制造业大国是中国完成工业化过程必由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4日12:00  CCTV《环球视线》

  《环球视线》2010年6月23日播出:150年 中国制造业将重返世界之巅,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 水均益:

  世界杯在南非踢的是如火如荼,虽然场上没有中国的球员,但是场内的足球,各国的队服,还有球迷吹的呜呜祖拉,都缺不了中国制造的身影。

  本周有消息称,中国的制作业产值明年将取代美国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其实历史上中国就一直是一个制造大国,有资料显示,从东晋起,中国的制造业在一千多年就一直是世界第一,曾几何时,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东南亚、中东,甚至欧洲都被人们所追捧。

  一个半世纪的轮回之后,中国又将成为世界第一工厂,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详细的情况。

  解说:

  美国金融预测和分析机构环球透视2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的制造业可能在2011年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工厂生产的商品价值为1.6万亿美元,美国制造商生产的商品为1.7万亿美元。考虑到中美两国经济增速的差距,美国制造业产值被中国超越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早在19世纪中叶前的1500年间,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世界第一。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机械生产能力雄居全球。20世纪初,美国制造业产值超越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之后称雄世界制造业头把交椅,长达110年,如今这个头衔即将移位,中国在150多年后重新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经济已经逐渐以服务业为基础,制造业所占比例已经越来越小,这个变化对美国经济不会有较大影响。但也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制造业的变化显示了大国地位的变迁,中国的崛起也是中国制造业变大变强的过程,21世纪仍是制造业竞争的时代。

  水均益:

  了解了这个背景之后,我们和两位嘉宾一起,和观众朋友一起来看一个美国福克斯商业网提供的2009年制造业产值前三名比例,美国是19.9%,而中国在2009年的时候是18.6%,其他都没有过两位数。根据这个预测,在2010年,在明年的时候这个数字,中国有可能就要超过19%,而美国可能会下降。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向先生这个消息,或者说这样一个趋势,您觉得怎么样?靠谱吗?

  正在评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工厂”不是庆贺时刻

  向松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我觉得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是一个必然趋势,我觉得它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的引擎确实转到亚洲了,亚洲中国又是占到相当重要一个部分,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确实有难以忽视的活力,中国经济版图如此地庞大,而我们人口的基数,劳动力的基数如此庞大,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会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的大国,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专家观点:制造业大国是中国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必由之路

  第二个根本的趋势,就是全球的产业分工,因为全球的产业分工实际上是从80年代,甚至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的,当时70年代,那个时候大家用一个不好听的词,叫发达国家产业的空心化,比如说美国、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好像制造业都转到其他国家去了,但实际上空心化是全球产业分工的一个必然结果,他们更多的转向到知识产业,转向到信息产业、转向到高科技,转向到服务业,制造业都转到这些地方来了。

  专家观点:中国必将长期维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

  对于中国来想,我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中国必将要维持制造业第一大国,因为这是我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所必须的,我们要训练我们的劳动力,我们要转移我们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到城市里面来,到产业里面去,所以我觉得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都会维持这个地步。

  水均益:

  但是我们听到这个消息,或者如果这样一个预计变成了现实之后,我们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迎接呢?是该庆贺,还是说其他的一种心态?您的感觉。

  向松祚:

  我觉得主要应该值得庆贺,当然你要说说的客观一点,也可能说喜忧参半,但是我觉得喜要远远大于忧,因为美国也好,英国也好,德国也好,日本也好,这些世界经济的大国在他们变为经济强国的过程中,都经历这个阶段,都要先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大国,英国在工业化初期是世界的工厂。

  水均益:

  一八三几年,一八四零年之前。

  向松祚:

  之前,它是世界第一工厂。

  水均益:

  它就超过了中国,当时那个之前中国是一直,1500年…

  向松祚:

  但是那个时候的制造业是非常传统的,手工业、丝绸、陶瓷,一些很简单的。

  水均益:

  到一九零几年的时候美国超过英国,美国一下子成为世界霸主,110多年,到现在为止。

  向松祚:

  比如说德国,德国成为欧洲经济的第一强国,也是成为制造业第一强国,今天德国的制造业在全世界仍然是非常厉害的,日本成为亚洲的第一经济强国也是制造业。

  水均益:

  您的意思就是说,制造业的第一或者第几是有标志的。

  向松祚:

  它是一个必然阶段。

  水均益:

  宋先生,我给您看两张照片,这张照片是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的T型车,当时非常风靡,据说产量最高的时候达到1500万辆,那个时候美国是叫美国制造,全世界是美国制造,过了一百多年之后成了中国制造,而中国制造,我们看到富士康来料加工,于是有人就说,实际上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你看,中国今天这样一个世界制造第一,其实我们还是替人做嫁衣,我们挣的是少的。于是说,当年美国超过英国或者英国超过美国的时候第一和中国现在要超过美国是没法比的,您的观点。

  正在评论:福特VS富士康 中美制造业崛起的标志

  专家观点:中美制造业在结构上没有可比性

  宋晓军 特约评论员:

  一般制造业看两个指标,比如一个总量,现在谈的是总量,还有一个是结构,结构才决定最后制造业一个品质,内在品质。当然从结构上来看,中国和美国确实,刚才两张照片说的,我们的劳动密集型偏多,当然从2002年之后,我们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也在快速增长,甚至开始,比如说我们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包括我们金属加工业这些东西现在开始逼近美国,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电子产品这一项,电器我们在2005年早就超过美国了,制造业的产值。在电子计算机和电子产品这一块儿也在逼近美国,这个趋势,就像刚才向先生说的,除了总量我们会再往前超,结构上也在向前超。包括刚才说的富士康这种情况,其实党中央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一直在强调,2002年就强调要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现在又提出来了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作为一个政党的动员,这是一个政党的动员令,当然下边你的政务官要制定方针、政策,事务官要制定方案、规划,很快我们就要出“十二五”计划,都是这样一个结构上的赶超。

  除了总量上要赶超以外,结构上要赶超,成为制造业大国,这个也是挡不住的趋势。

  水均益:

  因为我们知道,比如说像现在我们看到的,有些美国的一些评论认为,比如说2011年美国可能被中国超越,像美国制造业联盟,说希望这对美国是一个警醒。波斯顿一个媒体说,其实不用太沮丧,因为中国人口是美国四倍,迟早要超过我们。但是我们注意到也有一些美国的,像CNN的主持人说这个时代是一个不祥的时代,又开始宣传所谓中国威胁论了。但是我关心的一个问题,110年前美国超过英国,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今天如果我们超过美国的话,我们会是怎么样呢?

  正在评论:“美国制造”的时代结束了吗

  宋晓军:

  美国实际上有两次,根据统计,当日本和德国的GDP达到美国60%的时候发生了硬的碰撞,和日本、美国之间都打过仗,这是从历史上统计数下来的,达到它的60%,制造业赶超。如果在现今社会,比如说我们的制造业将来成为第一位的话,现在是不是会发生这样的一种冲突,像两次世界大战当中,都是因为争这个东西,包括冷战,冷战的时候,苏联和美国两个一起完成工业化的人口,实际上在争后工业化的霸主,我们是还在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这个过程,我想一个是美国要找到一种新的,或者后工业时代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技术,像工业革命那样的东西,我们希望它用一种更文明的方式跟我们来进行平等地对话。

  水均益:

  起码他应该纳入到,我们叫做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样一个轨道。

  向松祚:

  美国有忧患意识,他在讲这个,其实我觉得我们中国更要有非常清醒的头脑,我们今天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美国在20世纪初期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是有非常本质的区别,美国当年T型汽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它在重化工、造船、飞机,在每一个产业里面占世界第一的时候,都是代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而我们今天成为世界第一,很多产业我们都是中低端,甚至是最低端的产业。实际上在这个时候,从制造业的质量方面,特别是从技术含量上面,我们还无法和美国,甚至你跟德国和日本都很难抗衡。

  正在评论:中国制造业如何由“胖”变“壮”

  水均益:

  也就是说,刚才宋先生也提到这个概念,光有量是不行的。

  向松祚:

  光有量是不行的,当然这个里面,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也会给中国带来一些麻烦,什么麻烦呢?比如说贸易的摩擦,比如说包括围绕汇率很多,因为你的制造业大国,确实抢占世界份额以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必然会受到挤压,这个挤压直接会影响到他的就业,影响他的国家经济的结构,所以美国现在也是一个痛苦转型过程,他要想办法创造更多的就业。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