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闻资料:12个月内三次举行的G20峰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6日00:0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6日电 综合报道,今起(26日)至27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二十国集团第四次领导人峰会(G20峰会)再度引起全球高度关注。而从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到2009年9月,12个月之内20国首脑召开三次峰会,可以说史无前例。中新网特为您回顾前三次峰会主要内容,希望能对您了解此次峰会有所助益。

  第一次G20峰会:华盛顿的“金融保卫战”

  2008年11月15日,第一次G20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主要议题是:讨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评估国际社会应对危机取得的进展;共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举措;探讨加强金融监管,推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等。在时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的争取下,西班牙和荷兰两个欧洲国家也参加了此次峰会。此外,联合国、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金融稳定论坛等国际机构负责人也应邀出席峰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提出四项主张: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鼓励区域金融合作,改善国际货币体系。

  由于筹备期短及美国政府更迭,G20华盛顿峰会的成果有限,但峰会至少包括两个意义:第一,使全球经济救援成为现实。美欧各国向金融机构注资;各主要国家央行进入快速降息通道;主要国家均推出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各国还同意IMF增加对中小新兴国家的资金援助。欧盟、日本和美国先后出台约2562亿、2550亿和787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中国在峰会前一周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经济计划。第二,发展中国家首次与发达国家平等讨论国际经济事务。在此之前,国际经济事务主要由发达国家决定。虽然从2003年起,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开始应邀出席G8峰会,G8+5的非正式对话机制也随之逐渐形成,但在该机制中,发展中国家只是作为外围成员参加,没有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平等话语权。G20华盛顿峰会的举办,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开始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折射世界经济格局的渐变。

  也有专家指出,第一次华盛顿会议是一场“三无会议”:无准备、无方案、无协调。从2008年10月18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对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建议,到11月15日会议召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非常仓促。但“这一次峰会重在抗危”。

  第二次G20峰会:伦敦诉求“连横”重在疏导

  2009年4月2日,第二次G20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召开,主要议题包括:复苏全球经济,增资IMF,恢复放贷,加强金融监管,反对保护主义,帮助发展中国家。西班牙、荷兰、东盟、非盟委员会、“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联合国、IMF、世界银行、金融稳定论坛、世贸组织的领导人也应邀参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携手合作 同舟共济》的重要讲话,提出五个“进一步”:进一步坚定信心,进一步加强合作,进一步推进改革,进一步反对保护主义,进一步支持发展中国家。

  伦敦峰会相对于华盛顿峰会可以说更具行动力,特别是新增1.1万亿美元以加强信贷和贸易流动性,包括向IMF提供5000亿美元的额外资金,以更好地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增发2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以增强流动性;提供2500亿美元的贸易融资,以推动贸易发展;向多边发展银行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用于帮助发展中穷国。这是本次峰会最大的成果,有力地提振了全球经济的信心。

  另外,本次峰会还出现三大赢家,其一是IMF,该机构被赋予责任更为重大的监管权力和贷款能力,重新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心。其资金规模扩大3倍,即从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其二是法德联盟,在上述两国的呼吁下,与会领导人就加强金融监管达成共识。我们可以注意到,本次峰会最后发表的声明与此前欧盟峰会的要求基本一致。其三是中国在峰会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确立地位。1

  第三次G20峰会:匹兹堡确定G20重要地位

  2009年9月24日至25日,第三次G20峰会在美国匹兹堡举行,主要议题是:确保国际经济稳定复苏,全球经济再平衡,刺激政策退出,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限制金融高管薪酬,IMF改革与增资,汇率和储备货币问题。西班牙、荷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联合国、IMF、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领导人也应邀参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全力促进增长 推动平衡发展》的重要讲话,主张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刺激经济增长,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坚定不移地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

  第三次G20匹兹堡峰会重在如何复苏与坚持改革金融体系,继续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这次峰会上,G20被正式确定为世界主要国家、主要经济体进行“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本次峰会的最大成果莫过于决定将以G20取代G8。这正式标志着新兴经济体走上全球经济治理的舞台,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共同讨论全球性的经济议题。而在此之前,各方还存在一些怀疑,担心G20峰会只是本次金融危机的一个过渡机制。当然,从根本上讲,这种改变是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反映。发达国家的实力相对削弱,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上层建筑(旧的全球治理机制)与经济基础(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这要求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不过,与G8相比,G20在机制化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有媒体在总结这三次峰会时指出:发达国家力量虽有所削弱,但绝对实力仍在,依然主导国际规制的改革和话语权;新兴经济体的利益诉求得到一定满足,国际地位有所上升,但受实力限制及内部分歧的影响,在国际机制中的话语权仍然有限。国际体系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复杂而曲折的过程。

  “华盛顿峰会为全球协调应对金融危机奠定了基础;伦敦峰会成为金融危机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匹兹堡峰会则标志着危机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诞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未来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影响力,”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国际金融中心协会主席陆红军对于这三次峰会作此结论。 2

  名词解释:

  G20

  1975年,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日本、意大利六大主要工业国联合组成六国集团,讨论经济和金融问题。第二年,加拿大正式加入,七国集团(简称G7)就此形成。其后,G7每年举行峰会,协调各自经济政策。1997年,俄罗斯正式加入,形成八国集团(简称G8)。但因俄罗斯经济落后,在经济上缺乏话语权,国际经济秩序依然是由G7主导。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G7逐渐意识到,解决全球性经济金融问题,需要新兴经济体共同参与。1999年12月,二十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德国柏林举行,G20正式成立。除G7成员外,G20还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墨西哥、韩国、土耳其、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南非等11个新兴经济体以及澳大利亚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据统计,G20的GDP约占全球GDP的85%,其全球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0%,人口是世界总人口的2/3。

  作为一种非正式对话机制,G20的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经济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成立之初,G20以财长和央行行长非正式会议运行,无常设秘书处,主席采取轮换制。会议一年一次,通常与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相衔接。在2008年之前,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影响力和作用有限。

  G20峰会

  2008年9月,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迫切需要借重新兴经济体的力量摆脱危机。彼时,欧洲还希望趁机取代美国对世界金融的领导地位。同年10月,时任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萨科齐等人,与时任美国总统的乔治•布什会晤,提议召开全球金融峰会。布什允诺在美国总统大选后,尽快主持召开这一峰会。同年11月,G20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华盛顿召开。与会各国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经济增长,实现国际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3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