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艺术战士吴冠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7日03:18  现代快报

  

艺术战士吴冠中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作品深入人心。CFP

  

艺术战士吴冠中

  前晚,吴冠中先生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在中国当代画坛,吴冠中是一个闪光的坐标。九十一载春秋飞渡,他用如椽巨笔记录了人生的悲喜甜酸,也记录了时代和艺术的沧海桑田;九十一年风雨兼程的生命羁旅,一分一秒地垒筑起这位享誉国际的绘画大师的艺术高度,每一步,都艰难备至。为了坚持自己的艺术理论,吴冠中常常放下画笔,拿起钢笔,与画坛的保守派们争辩,从世纪末画坛笔墨之争,到炮轰美协、画院的不作为,吴冠中以一个艺术战士的身姿,为中国画坛“革命”。快报记者 李谷

  “笔墨等于零”

  引发世纪末中国画坛之争

  1992年,吴冠中在香港《明报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颇具挑战性,叫《笔墨等于零》。其基本观点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笔墨,价值等于零,就像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笔墨只是奴才,绝对奴役于一定思想情绪的表达。由于“笔墨等于零”的说法再次触动了传统中国画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引起了美术界同仁们的高度关注。

  到了1998年,在北京举办的《98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大展》研讨会上,张仃发表论文《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对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观点进行了温和而坚定地批驳。张仃在文章中明确表示“不能接受吴先生这一说法”。张仃认为,“书画同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共生现象。一切中国绘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实践都要从这一现象出发,而这一共生现象的基础是一种工具文化,古人直接用“笔”来定义这一工具文化。它是认识中国画最根本的立脚点,是中国画最终的识别系统。线条的笔性是完全具备独立品格的,这也就是黄宾虹所说的“内美”。它是中国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理由,也是笔墨即使离开物象和构成也不等于零的原因。笔墨精妙,是中国文化慧根之所在,如果中国画不想消亡,这条底线就必须守住。

  张仃的文章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不少画家、评论家纷纷撰文表示赞同。对此,吴冠中在1999年4月7日的《光明日报》上,再次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说“笔墨等于零”,除了坚持原来的观点外,吴冠中批评了当今中国画创作中笔墨僵化、程式化的现象。比如有的画家到了美国,自称画了一批美国的风景画回来,一看不过是黄山、庐山的翻版,只不过多加了几栋美国小房子而已。

  吴冠中认为,吴昌硕和齐白石都是绘画大师,可他们摸索了一辈子,到晚年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人要学他们,即使学一辈子,把精髓都学到了,也还是重复前人,没有自己的东西。因此,与其学他们,不如另辟蹊径,学会表现自己的感情。

  吴冠中最后这样写道:“西方人觉得中国水墨画没有前途,就是因为我们陈陈相因,老是千篇一律的老套子。所以必须发展,必须革新,不然就是死路一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其实是想保住中国画的前途。”

  针对吴冠中的这些看法,老画家关山月在1999年4月28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一文予以商榷。文章认为笔无罪,墨无罪,问题在于掌握笔墨的人。泥古与崇洋都不可取,西方有用的东西我们应该吸收,但不应抛开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而不顾。

  由于这场争论,过去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中国画究竟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值不值得维护?前人千百年来锤炼而成的笔墨是否足以代表这个特点?是否仍有继承的必要?笔墨是否足以表达今人的思想情感?而在这场世纪末画坛之争后,我们看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中国画”运动,不少青年画家都按照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观点进行自我创作,从那一刻起,中国画的创新有了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虽然现在来看,那场打着吴冠中“笔墨等于零”掀起的“新中国画”运动,并没有彻底成功,但至少,吴冠中的观点推动了中国画的进步,画家们不再“墨守成规”。

  “取消画院,取消美协”

  炮轰艺术体制,提倡以奖代养

  “我说的是真话。我这个年纪了,趁我还能说,我要多说真话。”这是2007年,88岁的吴冠中在接受采访时看似有些“悲凉”的一句话。而此次吴冠中口中的那句真话,却引起了中国画坛巨大的震荡,以至于到如今,这句真话仍然在鞭挞着所有生活在“体制下”的画家。

  “取消画院,取消美协。要断奶!美协是一个学术团体,画院也是这样,国家不给钱,画得好,才给钱奖励。不需要那么多画院,不需要那么多美协,现在美协变成衙门了。我很早就提出来‘以奖代养’。出好作品了,就奖励作品,不奖励这个人,不把他养起来,要让生活来养他,让社会来养他,让苦难来养他。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有道理,但是不可能做到,因为制度上不允许。曾经有一位老先生讲:‘我们养了一批鸡,不下蛋。’艺术人才是很难培养的,是特殊的教育。美协和作协一样,是从苏联借鉴来的。改革开放以前,美协是画家的绝对法官,甚至可以决定画家的命运。现在美协机构很庞大,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很多人都跟美术没关系,他们靠国家的钱生存,再拿着这个牌子去抓钱。很多画家千方百计地与美协官员拉关系,进入美协后努力获得一个头衔,把画价炒上去,这种事我见多了。”在说出这句憋在心头多年的真话时,吴冠中从冷静变为生气。

  那次采访,吴冠中讲了很多,还有有关美术教育陋病的,但唯独那句“取消画院,取消美协”触到了很多“体制下”画家,或者是画家领导的痛处。以中国画院院长龙瑞为首的“画家们”开始对吴冠中反扑,当然理由看似冠冕堂皇,甚至有些崇高:“没有画院这样的机构,谁来搞‘国家重大历史题材100年’这样的重大创作?”而这个理由完全可以用吴冠中的忘年交老乡李小山的一个标题来形容,那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当年参与这场“骂战”的人很多,但敢于站出来公开支持吴冠中的人不多,陈丹青与李小山是吴冠中忠实的拥护者,两人都发表文章力挺吴冠中。李小山告诉记者:“一百个吴冠中的对手加在一起,也抵不上吴冠中一个。我指的是,除老先生的创作实践外,他在不同时期发表的不同观点,皆能够切中要害,引起大家的反省和思考,也激起既得利益者的恐慌和鼓噪。不过吴冠中讲得再对,我们在体制下还是养了一批不下蛋的鸡!或许在将来,画院这个‘盲肠’会被割去,印证吴老的愿望。”

  吴冠中语录

  1.教学评估检查是个劳民伤财的活动。

  2.美协和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

  3.艺术活动就跟妓院一样了。

  4.观念之争全是站在自己饭碗上。

  5.艺术家有国籍,作品无国籍。

  6.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

  7.青年艺术家没有殉道的精神,就改行。

  8.一个鲁迅抵二百个齐白石。

  动态

  吴冠中学生郭先生告诉记者,吴冠中先生在86天前查出肺癌晚期。在此前,老人家身体健康状况良好。随后记者也从吴冠中家中保姆处获悉,三个月前老先生身体一直很好,每天会下楼在家附近的公园中遛弯。大概在三月份,吴老被送往医院。保姆以为是普通的身体检查,后来才知道已入癌症晚期,很意外。此外郭先生向记者透露,吴冠中生前嘱咐后事一切从简,吴老两个儿子已经在家,远在新加坡的大儿子正往家赶。八十多岁的吴老夫人还不知道此事,家人害怕老夫人担心。吴老的遗体尚在医院中,家中没有搭建灵堂,只挂了一张照片。吴冠中一些学生前来哀悼。郭先生表示,吴家将遵照吴老生前遗嘱,不举办任何追悼仪式,目前也没有接受公众吊念的打算。据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在筹备吴冠中身后事宜。

  乡亲痛忆

  家乡人正给吴老建艺术馆

  宜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宜兴市国画院院长承强告诉记者,就在今年初,他还专门到北京去拜访了吴冠中。

  “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要在宜兴打造一个中国宜兴艺术家村,建造吴冠中艺术馆以及修复建造吴冠中旧居。”承强回忆说,当时吴老见到家乡的人分外高兴,还跟他们说:“北京、南京等地都想给我做(艺术馆),我没同意,我的精力够不上了。”“我们告诉吴老,不需要他太费心,并把已经准备好的艺术馆设计图纸给吴老看,看过后,吴老非常高兴,还给艺术馆及艺术家村专门题了字。”回忆起当时的一幕,承强难掩心中的悲痛:“没想到吴老当时给我们题的两幅字,现在却成了绝品。我们对纪念馆的建设和旧居的修复已经在进行,真希望吴老能够亲眼看见完成的那一天。”

  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伟英表示,昨天凌晨获知吴冠中老人逝世的消息后,他们已经在着手唁电的准备,同时和吴冠中老人的家人也保持密切联系,一旦老人的治丧机构成立,将有专人前去吊唁。

  快报记者 金辰 薛晟

  各方追忆

  吴冠中是我们人到中年的楷模,他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使我在人格中获得启发和教育。吴冠中精神是一种激励人向上的精神。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

  这不是一个可以逃离现实的社会,不管躲到哪儿都会接触到许多社会资讯。作为一个知名的文化人,是需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的。吴老的评论里包含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观复博物馆馆长、著名收藏家 马未都

  作为一个艺术家,吴冠中本身就是一个艺术标本,他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之贡献是最大的。吴冠中是一个极具历史观的人,他不是一个注重现实利益的人,所有的兴趣都在绘画上。改革开放之后,吴冠中一直走在艺术的前沿,所有老画家都十分保守,唯独吴冠中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创作思路。

  ——美术批评家李小山

  吴冠中多次捐画作给香港,充分体现出他对香港的深厚感情,及他对艺术无私奉献的精神。吴老对香港的馈赠是香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将铭记吴老对香港的厚爱。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 唐英年

  2008年,吴老获知因他文章的错误引起了缪祖尧(吴冠中启蒙老师)后代的误会,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当代绘画界大师而置此事于不顾,而是面对现实,错了就是错了,诚心诚意地打电话、发传真进行公开的致歉,足见吴老那宽阔胸怀之一斑。——宜兴作家、吴冠中同村人宋杏芬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