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说新语
□本报评论员 程少波
6月28日,南京市江宁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区中小学学生新款学生装、学生鞋已完成研发、核价工作,从今年秋季开学,全区60所中小学校、8万余名中小学生将统一换上新款学生装。据悉,在如此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校服在江苏开了先河,近日江宁区各中小学校将面向学生家长本着自愿原则开始组织征订。(详见本报今日A16版)
消息甫一出,公众的舆论炸开了锅。不出意料,网站民意再次“逢事必反”,这次,谨防“校服腐败”成为反对者口中的利刃。
但几个基本事实显而易见:一,一些家长和学生对校服的评价很高,看到校服后直呼“好漂亮”,许多网友也说漂亮、有朝气、有质感。二,平均价格60多元一套,相对于普通服装来说,价钱可谓低廉。三,统一着校服,能削弱来自不同经济条件家庭学生着装的差异,有效减少学生间的相互攀比行为等。四,江宁区在全区统一学生着装,不以学校为单位,也是为了去除“名校”和“非名校”之间的有形标签,让孩子们穿着校服出门不用背着心理负担。
以上几点之中,笔者觉得尤其难得的是,这些校服能得到学生的真心喜爱。因为多年以来,在中国的校园里,校服=运动服,似乎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还有,据美国在1996年做了一个关于校服的全国性调查:长期使用校服可以减少学生中间的偷盗行为和暴力事件;长期使用校服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感;校服相对于日常服装价格低廉,可以减轻家长负担;它削弱了来自不同经济条件家庭的学生的差异,降低了学生间的相互攀比和同辈压力;校服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包括提高学业等级和考试分数。
好处多多,为什么却总有那么多人反对?究其原因,皆因咱们家长和学生总是“被校服”。
首先,选择权没有。买什么款式的校服、买什么价格的校服,学生和家长都是被动接受的。即使政策规定学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购买,但由于学校往往在一些活动中强制穿校服,学生也不得不购买。购买之后,平时也多不愿意穿。其次,操作过程不透明。款式设计、面料采购、生产企业招投标、价格制定过程,这些往往是半透明或不透明,加上监管不严格,滋生腐败,给家长增添不信任感。
说到底,公众与家长们反对的其实不是校服,而是反对学校的“独断专行”和强行收费或不合理收费。对此,有关部门应改进工作思路和方式,在校服“出笼”的过程中,让学生和家长全程参与,增加透明度,不给某些权力以谋私的空间。如此,“校服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