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CPI涨幅不高,但生活必需品和垄断性商品价格涨幅已经很大,如果把价格总水平涨幅调控到5%~6%的所谓温和涨幅的目标,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文/徐连仲(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员)
目前,我国经济界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目标不应追求低通胀,而应保持长期的、温和的通胀目标 ”,并提出CPI涨幅应为5%~6%。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格局中,经济和社会真的可以长期承受5%~6%的CPI涨幅吗?
其一,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很难说5%~6%的CPI涨幅是温和的上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CPI 年平均涨幅为5.5%(1978-2009年),从这个意义上讲,5%~6%的CPI上涨是个平均值,相比1988年和1994年我国CPI曾经分别上涨18.8%和24.1%,可以算温和上涨。但是改革开放31年,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和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后期,即1997-2009年,我国经济呈现供给相对过剩的特点,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期间国民经济平均每年增长9.8%,而CPI年均仅仅上涨1.3%。这一CPI涨幅,与5%~6%的涨幅相比差距很大,很难说5%~6%的CPI涨幅相对于1.3%的平均涨幅是温和的上涨。
其二,价格总水平上涨“温和”,分类价格上涨“不温和”。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上是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下运行的,特别是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特点十分明显,因此CPI总水平变化并不明显,但是一些需求刚性的生活必需品如食品价格涨幅很大,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主要商品。
以价格总水平涨幅比较大的2003~2009年为例,这期间CPI总水平累计上涨19.7%,年均上涨2.6 %,但同期食品价格累计上涨54.6%,年均上涨6.4%,是CPI总水平涨幅的2.5倍。其中,食品中鲜菜价格累计上涨85.3%,年均上涨9.2%,是CPI总水平涨幅的3.54倍;粮食价格累计上涨61.8%,年均涨幅7.1% ,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2.7倍。
同时,这期间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用品、衣着、交通设备和通信类工具价格却是基本稳定甚至下降。这说明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要特点的。这种价格上涨,显然不是温和的上涨。
其三,普通居民承受不了5%~6%的“温和”通胀。居民对价格的承受能力主要决定于其收入的增长。目前,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明显不如1990年代前期:1991-199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3.3%,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22.1%,由于居民收入增长很快,因而当时居民可以承受年均8.1%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而200 0-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9.6%,远远低于1991-1996 年的增长速度,所以这个时期居民只能承受2.6%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可见,目前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已经大幅度下降。
而且,由于农村居民对于食品的消费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庞大的低收入阶层对于食品的消费比重远远高于高收入阶层,而现阶段食品价格的涨幅远远高于工业消费品价格的涨幅,农村消费品价格涨幅也明显高于城镇消费品价格涨幅。因此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农村低收入阶层所承受的价格上涨的实际压力,要远远大于统计上公布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根据测算,低收入居民如果面对名义上5%~6%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实质上要增加12%~15%甚至更大的消费支出负担。
2004年、2007年和2008年我国CPI分别上涨3.9%、4.8%和5.9%,非常符合一些人所谓的温和上涨的标准,但实际上这三年粮食价格上涨26.4%、6.3%和7.0%,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7.6%、31 .6%和21.7%,鲜蛋价格上涨20.2%、21.8%和4.3%,已经给普通老百姓增加了难以承受的负担,这三年也是老百姓对价格调控最不满意的三年。
其四,5%~6%的所谓CPI总水平温和上涨也是经济运行不能承受的。目前CPI涨幅较低,并不是宏观调控的结果,而是国民经济在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增长不平衡的情况下出现的客观结果。较低的CPI涨幅是因为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是因为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阶层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在这种情况下,CPI的上涨不是由八大类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共同拉动,而主要由食品(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拉动。
而食品价格上涨对CPI总水平的拉动作用一般不能超过3%(即食品价格涨幅一般不能超过10%),如果超过3 %,则低收入居民的负担压力过大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如果要想达到5%~6%的价格总水平涨幅但又不使食品价格涨幅过大,只有上游PPI出现持续的大幅度上涨。而PPI如果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则对企业的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都是不利的。
2004年、2007年和2008年,我国之所以进行比较严厉的宏观调控紧缩政策,就是因为这期间PPI涨幅过大、经济过热以及CPI涨幅接近5%~6%的所谓温和通胀造成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