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群众心目中好党员叶如陵:甘当一生志愿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6日08:50  北京日报
记群众心目中好党员叶如陵:甘当一生志愿者
  昨天,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志愿者叶如陵在为社区居民义诊。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援藏离京时,还是30岁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回来时,已是白发斑斑的老人。原本只有三年的援藏工作,他却选择了一干就是三十年。返京后,是颐养天年,还是继续奉献?投身社区做起志愿者,一干又是十年。

  叶如陵说:“一个党员,就应该把爱心和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直到永远。”

  30岁放弃回京,60岁放弃高薪

  1969年,29岁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医生叶如陵,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援边疆”,带着新婚妻子跟着医疗队离开北京,来到了西藏。三年后,一同援藏的二十几个人陆续返京。

  回去吗?他选择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继续行医,为西藏人民当起了志愿者。

  “那个时候,西藏医生少啊。”不回来,就是为了西藏的人民。为了给藏民看病,他学藏语,研究高原医学,“像我们这样的人,北京有很多,而西藏太少,西藏需要我们。”

  三十年的青春无悔,最好的时光,给了珠穆朗玛的蓝天。

  退休了,回家。2000年10月,叶如陵回到了阔别30年的北京。

  从西藏回京后,60岁的他一度“感到不知所措”。那时,一些大医院多次登门,高薪聘请他出山,叶老一时犹豫不决。

  一天在社区锻炼时,一位老人过来打招呼:“我等你两天了,想请你帮我看看病。”那一刻,叶如陵眼前一亮,“我这样的人,医院里很多,社区里太少。”

  高薪?党员要为人民服务,他在所居住的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做起了一名志愿者,给居民免费看病。

  开创西藏脑外科,让藏民享受更好的医疗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西藏,与外界的交通还靠公路,但事故频发。

  年轻的叶如陵发现很多受伤司机因伤势过重而逝去,“西藏当时几乎没有一个脑外科医生”,他决心转行脑外科。

  开始时完全自学。之后又被领导派到上海瑞金医院进修一年。学成后的叶如陵回藏着手成立了脑外科小组,开创了西藏脑外科事业。

  “在高原,很多病症和海拔低的地区情况不同。”为了让西藏的人民享受更好的医疗,他带领着其他医生开始了对高原医学的研究。

  在西藏,他由一个普通医师逐渐成长起来,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主任医师,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并被评为卫生系统全国先进工作者,还为当年在西藏工作的胡锦涛同志看过病。

  “援藏是我自己的选择,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

  70岁设医疗热线,义务服务社区

  退休回京后,志愿者又成了叶如陵的身份。

  社区里,总能看到他,揣着听诊器为居民看病。他还在社区公布了自己的电话号码,成了24小时的医疗热线。不光是本社区的人找他,还有河北等地的人慕名打来电话咨询。

  后来,朝阳区红十字会给他在社区里建了“爱心小屋诊室”,购置简单的医疗设备,叶老一有时间就在这里坐堂问诊。

  一天夜里,家住11号楼的冯玉梅老人突发病状,儿女不在家,情急之下她拨通了叶老的“热线”。接到电话,叶如陵马上赶来急救,病情稳定后及时将老人送到医院。“他救了我一命。”冯老太太感激涕零。

  “这是一个好人。”朴素的评价,是大家的一致看法。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

  “舍得书屋”,是他给自己书房的命名,他说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墙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志愿者身份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国庆节……“这个是最新的,上海世博会。”

  2010年,他被选为首批志愿者,到上海世博会北京馆参加为期半个月的志愿服务。70岁的他成为志愿服务团队中最年长的一位。投入社区、投身社会,获得的是快乐。

  “我最喜欢吴运铎的那句话:把一切献给党。”( 祁梦竹 )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援藏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