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少云: 成败岂能由萧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7日15:19  新民周刊

  力求能用最富激情和表现力的“麒派”表演和唱腔,刻画出人物复杂而尖锐的内心冲突,再现周大师艺术永不凋谢的 现实主义灵魂。

  

  撰稿/王悦阳

  

  陈少云不善言辞。尽管是上海京剧院享誉全国的表演艺术家,又是当今“麒派”艺术的第一掌门人,可年过六旬的他 却丝毫没有架子,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摇着折扇,动情处会起身连唱带做来一遍的老人,竟 然是今年政府最高奖——“文华表演奖”的得主。与之共同获奖的,则都是诸如蔡正仁、裴艳玲、茅威涛、濮存昕等响当当的 剧种领袖。

  “不是说套话,我真的把得奖看得很淡,这只是一个对过去成绩的肯定,未来的艺术道路仍然需要自己努力付出。” 陈少云说一口流利爽脆的京片儿,一番话看似冠冕堂皇,实则充满了真情实感。对于自己主演的新编历史京剧《成败萧何》前 不久一举夺得“文华奖”以及“文华表演奖”两项殊荣,陈少云没有丝毫骄傲,而是一脸真诚地对《新民周刊》记者说道:“ 要感谢上海京剧院这个团队。他们太可爱了,没有全院上下的齐心协力,没有领导的关心支持,这出戏不可能坚持不断演出不 断修改,更别谈获奖了。我觉得,这种集体荣誉感是上京的传统,是优秀的艺术品德,不光在我们这个剧组,您瞧,这两天尚 长荣与言兴朋二位再度合作演出《曹操与杨修》,大家也都是那么认真!”

  

  历史京剧新收获

  

  被誉为“继《曹操与杨修》之后又一部值得关注的具有人文关怀、人性深度的力作”——《成败萧何》自2004年 首演迄今,几经修改打磨,演出已逾百场。无论是专家抑或观众,一致认为该剧在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等方面,都作了超越 历史和道德评判的开掘,体现了现代戏剧的审美追求,是上海京剧院新编历史剧的又一新收获。同时,《成败萧何》一剧牢牢 扣住京剧艺术的本体特色,舞台聚焦完全集中在演员的唱念表演上,使陈少云等优秀演员的舞台艺术得到了充分展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千年古训,世人耳熟能详。然而,当创作者将审美的眼光投向两千多年前大汉帝业及其文 化时,尘封已久、几近凝固的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了。据陈少云介绍,此剧原本是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为了“纪念梅兰芳周信 芳诞辰110周年”而特意策划编排的,目的在于向上海京剧院首任院长、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编演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及其创立的京剧老生“麒派”艺术致敬。

  看准了题材,上海京剧院常务副院长单跃进花了整整两年时间,从史书、宋元笔记和网络文章中反复搜索萧何与韩信 的相关资料。编剧李莉则在重新审视大汉帝业创立阶段史实的基础之上,摆脱了脸谱化的叙事套路和道德批判,以当代人的眼 光反思“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人物命运走向毁灭”这一贯古通今的终极命题,提出了“成败岂能由萧何”这一全新的观点 ,与现代观众之间建立起沟通和默契。该剧自上演以来,好评不断,连续获得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榜首)、第五届 中国京剧艺术节·新编历史剧一等奖(榜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殊荣。

  作为领衔主演,饰演萧何的陈少云继承了周信芳先生的“麒派”表演神韵,潇洒地展现了麒派“做派老生”的独特风 采,举手投足、唱腔身段既体现萧何的老辣睿智和忠肝义胆,又细腻地演绎了萧何在理性和情感的绞杀中遭遇的痛苦与万般无 奈。萧何与韩信的艺术形象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逐渐丰满起来。这一对生死知己,在历史洪流中较量、挣扎、彷徨……命运的 不断纠缠牵动和震颤了观众的心灵。同时,陈少云通过全新的诠释演绎,完成了“麒派”艺术与当代的一次接轨,展示了“海 派”京剧艺术的全新生命力。

  

  活用“麒派”求发展

  

  尽管获得诸多殊荣,可低调的陈少云却从不张扬炫耀。哪怕在《成败萧何》的专题研讨会上,这位当之无愧的第一主 角也是匆匆到场,随即悄悄离去。对此,京剧院的同行早已习以为常,即便有重要领导人接见,陈少云也是如此,常常退在后 面或一晃就走……“演员的所有艺术魅力都在舞台上,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最佳状态呈现给观众,别的根本不考虑。”尽管这 个角色已经演了5年,但是陈少云每次演出前依然会做最为充分的准备。毕竟周信芳大师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太过经典了。

  如今陈少云所演,非但要将前辈艺术精华吸收再现,还要通过自己多年来演出“麒派”的体会与积累,塑造大汉开国 后的又一次“追韩信”,不同的是,当时的韩信居功自傲,早已威胁大汉江山,奉命追杀韩信的萧何,此时满是痛才、惜才的 无奈与无助之情。陈少云调动了从艺数十年来的经验,努力寻找历史人物与舞台人物在举手投足、喜眉怒目之间妙不可言的心 心相印。力求能用最富激情和表现力的“麒派”表演和唱腔,刻画出人物复杂而尖锐的内心冲突,再现周大师艺术永不凋谢的 现实主义灵魂。

  陈少云成功了!沿着周大师所讲究的“神韵”,陈少云满台的奔放,满台的激昂,每一场戏都是人未上场,先声夺人 ,一声气贯长虹的高腔点燃了舞台之后,便分分秒秒地让人难以平静。在刘邦追杀韩信一场中,陈少云用一连串急切的搓步和 大幅度的宽袖甩动,表现了萧何不顾生死的马前挡驾;之后他又腾空跃起,双膝在半空跪起再落地,激昂地体现了萧何以性命 担保,恳求皇帝刀下留人……一段表演饱满酣畅,淋漓尽致,让观众身临其境过足戏瘾。

  

  不要误解“麒派”

  

  出身梨园世家的陈少云走入“麒派”艺术的殿堂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幼年时,由于学戏太苦成名太难,父亲坚决 不让陈少云进剧场。陈少云完全是在奶奶的庇护下,每天偷偷跑进剧场,没等父亲卸装,又偷偷跑回家装睡。就这样瞒着父亲 看戏学戏:用毛巾当道具,用红缨枪的长须当髯口,惟妙惟肖地模仿父亲演过的各种角色…… “我开蒙时学的是余派,后来 又学杨派。但我最喜欢做功老生和武生,夸张的形体、节奏感很强的唱腔、丰富的内心,演起来特别过瘾,后来接触到了‘麒 派’,就感觉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遗憾的是,当时身处湖南农村里的陈少云始终没有机缘得见一代大师周信芳。然而他对 “麒派”艺术的痴迷之情和钻研之心,使他有机会看到了高百岁、达子红、小王桂卿、赵麟童、周少麟等“麒派”传人的精彩 表演,从中分析、钻研、甄别,结合自身条件,间接学习揣摩,天长日久,收获颇丰。

  上世纪90年代,身处湖南省京剧院的陈少云逐渐在京剧界崭露头角,引起了“麒派”艺术发源地——上海的关注。 最终,上海京剧院大胆引进人才,使陈少云终于来到“麒派”艺术的大本营。同时,上海京剧院开放创新的演出机制更激发了 陈少云的创新灵感。短短几年间,陈少云不仅大量演出了周大师留下的代表剧目,更塑造了一连串“麒派”艺术新形象,从文 华表演奖到梅花奖、白玉兰主角奖,陈少云凭着过人的实力与努力,先后揽下了中国艺术舞台上所有最高奖项。

  “究竟什么是‘麒派’艺术的特点精髓?”作为当代“麒派艺术掌门人”,陈少云多次扪心自问,“有人以为麒派就 是嗓音沙哑,动作夸张。其实,这都是太肤浅的认识。据我所知,周信芳大师始终主张学生根据各自嗓音条件学习他的艺术, 而绝不是沙哑。周大师本人年轻时嗓子就好得很,在老谭派上花过很大功夫研究学习。最后由于演出过度疲劳而导致沙哑,实 在是无奈之事。由此他根据自身条件,加强身段表演,强化唱腔节奏,逐渐形成了他老人家苍老浑厚,质朴无华的‘麒派’艺 术。的确,沙哑是周大师的声腔特点之一,用好了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刚强、倔强,但沙哑绝不是‘麒派’的唯一特征。现在有 人嗓子不好才去学麒派,这是对周大师的不敬!”

  事实上,周大师最喜欢有好嗓子的人来学“麒派”。陈少云告诉记者,当年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沈金波演出《许策跑 城》,童祥苓演出《义责王魁》,周信芳作为主教老师在台下看得哈哈大笑,很是满意。而以嗓子好闻名的名伶高百岁、李如 春等,也都是周信芳大师极为看重和喜欢的学生。▲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