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整大关中:专家称10年西部大开发带动消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4日08:33  经济参考报
重整大关中:专家称10年西部大开发带动消费
宝(鸡)天(水)高速公路甘肃段。

重整大关中:专家称10年西部大开发带动消费
关中—天水经济区路线图

  记者 毛海峰 连振祥

  编者按:今年是西部大开发10周年,包括胡锦涛、温家宝在内的中央多位领导同志要求在下一个10年继续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作为“十一五”期间中央确立的西部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承担着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重任。到今年6月,关中-天水经济区刚好成立一周年,《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对这一经济区进行了深入调研,以为广大读者勾勒出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关中、大西北的发展趋势,为关心中国西北角经济发展的人士作参阅。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伴随着白居易《长恨歌》的诗词,上海世博会陕西馆从5月1日起连续上演了舞剧《长恨歌》,唐明皇和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前来观展的中外人士。

  对于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每一个大关中人(天水在历史上深受关中影响,故将关中、天水合称为大关中)都耳熟能详。正是在唐明皇、杨贵妃时期,大关中迎来了它辉煌的巅峰。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关中走向了千年的衰败,直到最近的100年,大关中才开始逐渐复苏,而把它正式列为中央单独规划的重点经济区,更是才有一年时间。

  重整大关中已成为每一个大关中人千百年来的心愿。陕西省最近斥资近1亿元创作出舞剧《长恨歌》,正是希望唐明皇、杨贵妃时期的关中盛世早日到来,希望大关中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从遥远的辉煌到千年衰败

  历史上,大关中就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周人和秦人先后以关中平原为中心,创建了发达的文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以关中为核心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西汉建立后,更是以长安为起点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战乱影响,大关中经济一度陷入停滞和倒退。公元589年隋统一全国后,大关中的战争创伤迅速恢复,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唐明皇、杨贵妃时期,大关中的辉煌到达了顶点。大关中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东亚文明的中心,在同时期的世界各文明古国中显得异常璀璨夺目。那是一个所有中国人至今都怀念的盛世。

  但也正是在唐明皇、杨贵妃时期,发生了大关中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事件———安史之乱。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6年6月9日,叛军攻入关中,直到1年零3个月后沦陷的关中才彻底收复。也就是这短短的1年零3个月,大关中深受其害“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在平叛战争的后期,大关中不断被抽丁征粮,以致新婚丈夫和衰翁老妇都被强征从军。杜甫在目睹战后关中的残破后悲叹地写到“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对餐不能食,我心殊未谐”。大关中从此由盛到衰。

  公元904年,朱温为篡夺帝位,强迫唐王朝迁都洛阳,命长安居民按户迁居,逐宅拆毁房屋,长安城最终变成了一片废墟,当时诗人描述长安“百万人家无一户”。大关中在周、秦、汉、唐作为国家政治和经济中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从此一蹶不振。

  五代宋元明清时期,大关中已沦落为落后的西北一隅。尤其是步入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攻略和欧风美雨的浸染主要来自海路,使东南沿海成为我国外源后发型近代工商业的汇聚之所和先进生产方式的重心所在。大关中由于地处西北内陆,交通不便,新的经济成分极其薄弱,到民国初年经济已远远落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后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不发达地区。

  百年来历史上的三次振兴

  千载而下,大关中由盛而衰,直到近百年来才开始复苏。尤其是国民政府开发大西北、新中国“一五”、“三线建设”这三个历史时期,大关中发展得非常快,为这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的步步进逼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人开发大关中、大西北的呼声日渐高涨,国民政府遂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比较闭塞的西北地区,开始制定开发西北的政策,并着手实施。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北与西南一起成为抗日总后方,开发活动达到高潮,大关中由此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中央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大开发。

  国民政府从战时环境和需求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开发大关中的具体措施,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就。在交通方面,1934年国民政府将陇海铁路通到了西安,并于1937年3月向西再通到宝鸡,至此陇海线宝鸡以东至连云港1075公里的铁路线全线通车。这改变了陕西没有铁路的历史,大大方便了大关中的出行。水利方面,国民政府从1930年至1941年已完成的陕西大型灌溉工程有泾惠渠、渭惠渠、梅惠渠、织女渠、汉惠渠等。

  在工业方面,国民政府在大关中的发展力度最为显著。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布局极不平衡,民国初年偌大的大关中工矿企业寥若晨星“九一八”事变后,随着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的确定,大关中的近代工业才开始崭露头角。1934年至1935年,陕西大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成丰面粉公司、中南火柴厂、西北化学制革厂等企业的成立,标志着大关中轻工业开始起步。与此同时,重工业也开始从无到有,除了陕西机器局、西安电厂等国民政府主办的国营工业外,商办机器工业也破土而出。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南沿海企业大规模内迁,迁入西北的企业主要分布在陕西的西安、宝鸡和甘肃的天水等大关中地区。其中,到1940年6月底,仅迁入陕西的工厂就有44家。到1942年,陕西省登记的工厂有72家,煤矿立案者50余家,土法炼铁者50余家,这些厂矿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大关中,西安、宝鸡、天水等城市开始发展成为全国新兴的工业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时期大关中又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当时鉴于国内外环境和工业布局过分倚重沿海的问题,国家把大关中作为战略后方进行重点建设。“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在陕西安排了24项,与辽宁并列全国第二位;156项中装备制造业建设项目68项,在陕西安排了21项,占31 .5%;装备制造业中军工项目46项,在陕西安排了17项,居全国首位;当时国家对陕西装备工业共投资6 .42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总额的40%。

  经过这样大规模的建设,陕西尤其是大关中地区的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了装备工业的基本骨架。当时的重点骨干项目引进了苏联和东欧的成套技术和关键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并不大这一时期大关中还在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普通机床及标准件行业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重要企业。同时,由国家投资建设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学院、西安电讯工程学院、陕西工学院等工科院校为适应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也纷纷落户西安。

  “一五”时期在陕西关中地区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山同脉、水同源的邻居天水,农业也实现了大发展。记者了解到,“一五”期间,天水地区第一次提出了划分经济小区的构想,根据当时全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生产水平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把全区13个县(市)(当时没有陇南市)划分为8个经济小区,首次划分了天水区域经济的雏形,为后来天水区域经济的规划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线建设”时期,大关中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建设地区之一,这是大关中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从1966年到1976年,陕西全民所有制装备工业累计投资24 .9亿元,比前一个10年增长一倍以上。这一时期,大关中新建的主要行业一是航天工业,建成了以航天四院为代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和以067基地为代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两大基地,奠定了大关中“航天动力之乡”的地位。二是核工业,先后调入铀矿地质勘探队5个,建立铀矿地质研究所1个,兴建核专用设备厂和核仪器厂2个,动工兴建了核燃料、元件厂和轻材料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三是汽车制造业,先后建成了陕西重型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齿轮厂,结束了大关中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这一时期国家还在大关中迁建了黄河工程机械厂、宝鸡叉铲车厂、陕西鼓风机厂等大中型企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关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