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
广州市政协可能没有想到,他们会在全广州、全省乃至全国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广州电视台将普通话作为主要频道的基本播音用语”这一建议,让他们背上了“打压粤语”的罪名。虽然各方意见不一,但总体上弹多赞少。如今,这股“火”同样烧到珠海,在珠海的大小网站、市民博客、社区论坛上“论战”经久不息……
粤语不应享有特权和霸权
站在珠海,围观广州粤语之争,难免有些不解。一不解媒体或相关人士为何如此上纲上线,二不解市民为何如此群情激昂,三不解岭南文化为何如此示弱。
本来,亚运会将至,不管中国人“爱面子”是优点还是缺点,总之将事情尽量办得完美、尽量不让外人看笑话既已等同于国情,就得正视并尊重。所以,类似沿街建筑“穿衣戴帽”等等“面子工程”充斥广州大街小巷,你可以尽情地嘲笑官员们弱智、俗套,但换了你你也一样会这样做。如果换成普通个体,我不信假如贵客即将临门了,你还会任由家里乱成像小狗狗的窝窝一样而不去收拾一下。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市政协提出的这么个建议,应该也是“面子工程”的组成部分,虽有些唐突,但也不至于一点情理都不合。即便没有这个亚运会,广州还有千千万万外来人员。广州电视台众多频道基本清一色的粤语节目,还是有点视芸芸众生于不顾的架势。尽管你可以说几十个电视频道中,还有很多使用的是普通话,比如CCTV,比如广东卫视,比如湖南卫视,但你总不能让一个人身处广州却要到CCTV去了解广州吧?
可是,很多市民不这样想。市民不这样想,情有可原,但一些媒体不仅不这样想,还有点上纲上线的味道。比如,谓此举乃打压粤语、破坏文化、剥夺广州人生活方式等等。起初,听闻这样的说法,我也是义愤填膺。但在仔细研读了广州政协的建议后,隐隐觉得各方有小题大做之嫌。一来政协不过是建议,还没有成为政令。二来只是要求主要频道主要时段使用普通话,怎就如此不堪、成众矢之的?
我不知道老广东人算不算老广。因为眼下的“老广”似乎成了地道广州人的专用词。假使这个议题放在珠海,我相信答案也一样会不言自明,只不过结果相反——— 因为珠海电视台使用粤语的节目堪称寥寥,设若珠海电视台全改成粤语播出,反对的唾沫几乎可以化为洪水冲到珠海电视台门前。为什么珠海、深圳等广州以外的广东地区,电视台电台都基本是普通话,而独独广州不行?难道仅仅是因为珠海深圳是移民城市?身居广州的外乡人在数量上似乎也没有远逊于珠海深圳,所作的贡献、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更何况他们也交了相同的收视费,故而也有权利收看能看得懂的广州本土电视节目,在不可能设立广州二台的情况下,要求广州电视台多点普通话节目并不为过。
可以类推一下,中国这么大,方言这么多,不管是上海话,还是闽南语,都只是荧屏的一种调剂。为什么独独粤语享有特权,能够堂而皇之地霸占公共媒体?难道真的是老广有钱、财大气粗使然?所谓“无论是新移民融入广州,还是广州宣介自身的魅力,粤语从来都不是普通话的敌人”,是不能完全代表新移民或者新广人的心声的。只不过是新移民或者新广人的话语权不足以改变现状而已。八成老广反对电视台增加普通话节目,那么有没有在新移民或者外来客中再作一次调查,看又有多少人会赞成增加普通话节目呢?正如一位外来人员所言,我们也不要求电视台完全取消粤语节目,但粤语也不应试图垄断公共媒体。广州电视台的数个频道中,其实只要有一两个频道改用普通话播出,便足矣!
我们能知道,最能代表广味的是广州,最好传承岭南文化的,也是广州。但印象中,岭南文化深厚无比,粤语的生命力也不至于如此脆弱,断不会因电视台增加一些普通话节目,就会消失甚至断层。危言耸听才是制造粤语与普通话对立的推手。如果说增加一些普通话节目就是剥夺了广州人的生活方式,那珠海、深圳、东莞等地那么多经常使用粤语交流、部分上了年纪的连普通话都不大能听懂的当地人,岂不是相当于被扔在浩淼大洋中的孤岛上?
广州,已渐渐不只是老广们的广州。让广州电视台依然沉迷在方言中自娱自乐,无异于自束手脚,并不利于其长远发展,也不该让广州电视台独自承载起保护粤语、传承岭南文化的使命。此外,广州还有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雄心壮志。如果连电视台主要频道、主要时段使用点普通话都如此反弹、如此强烈抵触的话,作为广州以外的旁观者,很难想象广州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还会有多少口水和纷争。
□瑞哥
珍惜这根使用方言的“独苗”
对于广州烧起的粤语之争,作为身处珠海的人,有不同意见。首先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广州的政协委员。提出广州电视台改用普通话的建议,他们当然是满怀责任感,要为亚运会乃至广州的明天后天出谋划策,好心诚意不容置疑。如果建议被采纳,我会觉得好可惜。除过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地方话的电视台在全国少之又少,广州人应该珍惜。有一个使用方言的电视频道,对本土文化这样尊重和自豪,是让外地人十分羡慕的,为什么不保留?
我一直盼望我的家乡也有一个方言频道,起码能像珠 海 公 交 一样,同时用普通话和地方话来报站名,以期让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方言、悠久生动鲜活幽默的方言,能够时时被提及,被鼓励,被传承。在方言日渐式微的今天,有理由担心,有朝一日戏曲、民俗等会随着方言的消失而难以存在。那时,我们可以说当初的措施其实是好意,就像我们在拆毁的古建、污染的土地、灭绝的物种面前已经说过的,可那样有用吗? □半支莲
粤语成了“鸡肋”亲情打了折扣
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向广州市长万庆良作出了“建议广州电视台改用普通话”的调研报告。这就像一块巨石被投入了南粤大地,风波阵阵。很多人都提出了异议,认为如此一来,粤语的最后一块阵地也要失守了———现在的广州,处处都闻到一片“煲冬瓜”(普通话)声;90后、00后的广东孩子,听到广州话也是一片茫然……
其实身处珠海,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每次上街,逛超市也好、去餐厅吃饭也罢,普通话似乎已成了“官方语言”,如果你稍不小心用粤话和服务员对话,很有可能会被礼貌地劝谕:“对不起,请讲普通话。”每当此时,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不爽之余,心中更多的是失落。
我的孩子出生于二十世纪末,在她上幼儿园前,都是由外婆及奶奶带,耳里听的、嘴里讲的是不折不扣的粤语;三岁上幼儿园了,我至今还记得,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放学后我去接孩子,那位美女老师笑着对我说:“你家女儿一句普通话都听不懂,我们在给孩子们讲笑话时,别的孩子笑得前仰后合的,就你家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为了让孩子尽快地融入幼儿园的生活,从此以后我不得不每天都和孩子说普通话,幸好也曾学过“b、p、m、f”,普通话说得也还算顺溜,但我和孩子却一度成为爷爷奶奶眼中的异类。
经过七八年普通话的“熏陶”,现在普通话已成了孩子的“母语”,连梦话说的都是地道的普通话!有时回忆起她小时候说粤语的情形,她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又异常地兴奋,恍如自己曾经掌握了一门“外语”一般。
心中多少有点悲哀。孩子告诉我,他们在校是绝对不能说粤语的,否则会被老师扣分;课后,无论是在小区、抑或是补习班,小伙伴们无一例外都是用普通话交流。不知不觉中,我和孩子爸在日常对话里,普通话会脱口而出——— 我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广东人啊,但现在却连自己的语言都无法掌握了,这问题出自哪里呢?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在上海求学时,粤语还是很吃香的。也许是因为港澳音乐及影视的关系,很多外地的同学都以能唱粤语歌为傲,甚至连自视过高的上海人都为此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有一年校外一间卡拉OK店新张,到我们学校请校园歌手去捧场,还指定了一定要唱粤语歌,可见当时粤语的流行程度。而且窃以为,很多优秀的港台电影,例如星爷很多经典的电影,普通话版本的就远不如原汁原味的粤语版来得风趣及过瘾。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粤语已经变成了“鸡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了和只会说普通话的孩子交流,只能操着不咸不淡的普通话,很多时候也只是“鸡同鸭讲”;而孩子因为交流起来不畅快,往往会免开尊口,令亲情大大打了折扣。
我不是刚愎自用、画地为牢的广东人,我也赞成推广普通话,毕竟现在南北交流得越来越频繁,但我真的希望,身处广东大地、特别是身为广东人,还是要好好保留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项无形资产,并将它发扬光大。 □李辉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