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水患是不是城市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02:46  汉网-长江日报

  武汉的夏天常有大雨降临,这一次持续时间更长,受灾更严重,也更为人关注。就一般人的心情来讲,恐怕都希望这场雨不要再下了,哪怕凉爽不再,高温、闷热随之而来。

  在武汉,形容雨量常有一个形象说法,以东湖为计量单位。新闻说,仅7月8日,在雨势最大时段,4小时就下了相当于3个东湖的水量,7月13日,中心城区9小时降雨相当8个东湖。哪怕你并不知道3个东湖、8个东湖究竟多少雨量,这样的形象化描述也能让你感知一座城市面临的处境。我听说,一些家庭衣服洗了不见干,为此烦恼不已,家有小孩的整天被困着,不能下楼溜达,出行的人裤管湿到大腿,开车的像是演练“铁掌水上漂”,大家的生活节奏、生活内容都深受影响。

  城市在积极应对,但暴雨来袭,“逢雨必渍”病因也成为一个公共话题。昨天,市水务局排水处详解渍水原因,局部地势低洼,抽排能力不足;排水管网老化,管径过小,设计不尽合理;湖泊和湿地减少,汇水能力减弱;野蛮施工造成地下排水管网阻塞、挖断等破坏。这样的诊断这几年就有过,常被提及,至少说明消除渍水之痛确实是一个难题,原因有,好的办法不一定有。

  放在任何一座现代城市,暴雨成灾,城市难免受埋怨被指责。对市民来说,他们无须知道城市的排水系统怎么在运作,有什么问题,如何改善,甚至也可以忽视一些部门的工作与努力。但是当问题出现,生活遭受影响,他们完全可以发一些牢骚,城市的问题,城市的市民可以评说议论。从情上讲,管理者希望市民理解城市的现实难处,从理上讲,管理者哪怕觉得委屈,仍然需要正视市民的烦恼甚至不满,向他们说明情况,适时公布受灾信息,认真总结反思,都有必要。

  暴雨是不是城市病,恐怕还不能简单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是洪涝灾害多发国家,有关洪水的记载史不绝书,一部治水史,也是一部文明史。我们说城市渍水问题,并不意味着水患只是一个城市问题,渍水不代表城市的全部,也不否认城市化、现代化的成绩。城市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地面硬化,泥土路面的减少。在城市渍水问题里,常被提及的一个原因是水泥路面导致排水不畅,我以为,哪怕这是一个事实,也不应被视为渍水的原因。

  台湾有一位作家,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分辨一个国家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事实上,从近年在一些城市出现的水患来看,排水、治水能力也已被视为城市发达还是落后的一个标志。我理解,除却自然因素,除却历史遗留问题,这位作家的话还包括治水在现代城市公共事业列表中的位置这一问题,前台的与背后的,路面上的与路面下的,都体现城市的发展水平。

  最近,江西赣州受近百毫米暴雨袭击而“没有一辆汽车泡水”引起人们关注,据说是一条宋代的排水沟起了关键作用,此前,我记得青岛被作为排渍典范,理由是他们的排水系统由德国人在百年前建造,曾有媒体报道,在郑州,民国时期的排水管还在发挥作用。有人说900多年的“城市良心”让人怦然心动,古人的政绩观让人钦佩,我觉得可以思考的是,他们为什么要把排水系统修得这么好?或者在他们看来,这还只是一般般?

  城市的问题不能总由渍水来提醒。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这是《诗经》里说的,现在仍不过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