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解释合肥内涝三原因:老城区排水能力不足等

  晨报讯  暴雨袭来,步行街变成“步行河”,马路下穿地段有水排不出,成了“大水塘”……进入雨季,内涝变成了很多城市的通病。“我之前就做这个工作,对这方面相对熟悉。”在7月15日的政情通报会上,吴存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释了合肥最近遭遇大雨会积涝的三大原因。

  原因一

  吴存荣介绍,上世纪50年代的合肥“只有下水道,没有排污管道。”城市的基础非常薄弱。上世纪80年代,合肥的城市改造拉开帷幕,“那个时候合肥的排水标准是抵御每小时15毫米的降雨量。”

  2006年,合肥大建设对28个排涝点进行改造,城市排水标准达到每小时40毫米的降雨量,“这是国家标准中的最高标准。北京、上海都是这个标准。”

  原因二建设缺乏规划、忽视地形

  “我到合肥来工作的时候,合肥城区还有好多水塘,为什么有水塘,是因为这些低洼地可以在平常下大雨的时候调节水量。”

  本来下水道不全,又把水塘填掉,然后房子建设也没有系统地规划,顺坡就势就建房。“合肥的地形不是一马平川,而是起伏不平的。”吴存荣举例道:东陈岗和董铺水库的坝顶一样高,就算董铺水库坝破了,东陈岗也淹不着,但是东陈岗周边却非常低洼,“地形就像鸡爪子”,但是吴存荣遗憾地表示,这些因素在建房子时没被考虑。

  吴存荣又分析淮河路步行街为什么容易被淹,因为步行街没有搞雨污分流,“不是不想搞,而是管线密布的道路下面,已经没有地方再安放排污管道了。”

  原因三

  自6月25日以来,合肥市乃至全省都遭到了十几年不遇的大暴雨袭击,合肥市出现了几十处大大小小的内涝点。

  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雨情通报,从7月11日8时至12日15时30分,合肥市区强降雨量为:科学岛122毫米、大房郢111毫米、气象科技园123毫米、阜南路107毫米、巢湖路95毫米、十五里河93毫米、滨湖95毫米、骆岗机场(合肥观测站)85毫米。其中,12日上午9时30分至10时30分,高新区站一小时集中强降雨61毫米。

  虽然合肥目前排水能力每小时为40毫米。但是吴存荣坦言,其实,合肥市的老城区很多地方达不到这个排水能力,要进行改造需通过对老旧小区、城中村的改造,但由于拆迁难等原因,彻底的改造尚需时间。

  说到这里,吴存荣加重了语气,“我们要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最近雨季来临,全国很多大城市都出现被淹情况,吴存荣坦言城市内涝已经成了一些城市老旧小区的“通病”。合肥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积极改造大的积涝点,尽量不发生大范围积水。

  本组图文由 实习生 刘梅梅 刘然然 本报记者 刘淑 周文丽/文 卓旻/摄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内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