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狗本来不想捉耗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07:45  钱江晚报

  因为1992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被指控抄袭,7月13日,朱学勤向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递交启动学术调查程序的申请。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朱学勤是第一个主动提出调查申请的当事人。“我愿意‘以身试法’,点把火烧一烧自己,期望这样的做法有利于维护在大众心目中已摇摇欲坠的学术尊严。”与同样身陷“抄袭门”但至今仍然保持沉默的汪晖相比,朱学勤这样做、这样说,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朱学勤似乎不希望看到学术界以外的公众介入对此事议论。朱学勤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从来没有被媒体这样密集轰炸,形成很大的冲击波。我希望能以冷静平和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想被媒体炒作或网络意见左右,形成混战。我希望自己面对的是学术机构的调查。学术规范问题应由权威学术机构甄别,而不能由网络、大众媒体作判断(见15日《人民日报》。

  当所谓“抄袭门”以网络事件的形式登场时,引来各种声音就不可避免。这当中肯定有缺乏理性的、过火的,不恰当的声音;但是,这不应成为学者拒绝公众声音的理由。网络、报刊上的相关言论,肯定会触及“抄袭门”的是非,但是,其目的和价值,并不是充当学术“判官”,而是表明一种态度,一种道义立场;报刊上还是持公正、理性态度的文章居多。

  学术既为社会公器,知名学者成为公众人物,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学者经常通过媒体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研究工作(思想观点)“增值”,能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这样,你就不能指望公众当中只有一种声音。朱学勤的“原告”Isaiah就是利用网络为平台向朱学勤发难的,这事就更加不可能避开网民的耳目了。如果学术界本来就有正常争鸣、辩驳的机制和空间,Isaiah可能就不必把他质疑朱学勤的文章发在网上了。

  很多年以来,一些学术刊物的版面成了编辑部“创收”的资源,一篇文章能否发表,不是看它的学术水平而是“版面费”的多少;一些“研究”者、“发明”人,只要自己掏钱请一些权威人士作一次“鉴定”,“学术成果”就顺利诞生,甚至在公众中享有崇高声誉“院士”称号也沾染了铜臭。学界既已沦为名利场,正常的学术争鸣必然边缘化甚至绝迹。学者们若要责怪公众的批评之声鱼龙混杂,不如先检讨自己有没有抵制学术环境的恶化的行动?如果猫把老鼠捉得差不多了,还有狗什么事。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