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更好的时代还在后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09:00  南方日报

  

更好的时代还在后面

  2008年,东莞台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台商回台上市柜委员会,据台湾证券业监管部门摸底统计,东莞有回台上市潜力的企业至少有300多家;是年底,两岸全面实现“大三通”,进一步促进了大陆和台湾之间经济交往;2009年11月,两岸签署金融监理合作解备忘录(MemorandumofUnderstanding,简称MOU),为台企回台上市大开方便之门,两岸签MOU后,台湾银行业及证券期货相关事业就可以前往大陆投资或设营运据点;2010年6月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CooperationFrameworkAgreement,简称ECFA)正式签订;就在上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圆满落幕,两岸就经济合作和加强两岸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等重点领域形成了22条共同建议。

  对东莞台商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但台商们坚信,更好的时代还在后面。日前,东莞台商回台上市柜委员会总召集人、海关

  商检功能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锡帆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喜欢研究紫微星宿的张锡帆,自认命中注定远离家乡,在大陆历经了20年风吹雨打,台湾对他已然陌生。“现在回台湾,基本没什么朋友了,我的圈子和人际网,都在东莞了。”

  张锡帆说,有一次回台湾,在深圳候机,才发现同机的20多人都是东莞台协的干部,大家赶忙互留联系方式,约好了回台湾一定出来聚聚,“大家都感觉,回到台湾,认识的朋友实在是太少了,回去了也无非是走亲访友或处理公事。”而这一次聚面,也要得益于两岸实现直航,东莞返台的台商可以在深圳同机,目前,东莞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已经有6000多家台商企业,同时,在莞台商和其家属有近10万人,约占全广东台商人数的三分之一。

  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东莞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一桩桩协议的签订,对两岸经贸往来和台商又有怎样利好,回台上市柜为何从热火朝天到悄无声息?

  历数当年创业艰辛

  “晚上躺在用办公桌搭的床上,咬一口台湾的饼干,眼泪就掉下来了。”

  “在大陆待的时间越长,感情就越深,大陆是家,是开创生活和事业的乐土。”

  上世纪90年代,刚来东莞创业的张锡帆,如何也想不到他会有今天的境遇。

  “我20岁考上预备军官,本以为那段时间就够苦了,可后来到东莞创业,才发现以前的苦并不算什么。”张锡帆忆苦思甜,后来在大陆待的时间越长,感情就越深,大陆是家,是开创生活和事业的乐土。

  张锡帆说,服完兵役后,自己就在台湾开始尝试创业,但做得一般。有一天,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越南的劳工成本便宜得惊人,彼时,大陆的改革开放已经如火如荼,而潮立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拥有大量廉价而又勤劳肯干的打工者,这里被海峡对岸的人,想象成了掘金之地。“我们三个台湾人,选择去深圳。”

  不过,张锡帆在深圳经营得很不顺,经历了失意和短暂停留后,他们辗转到了东莞常平镇。作为最早一批到常平创业的台湾人,张锡帆未曾料到,这一待就是20年,与其他大部分在东莞发家致富的台商一样,张锡帆同样是为电子产品做代工起步。不过,追昔抚今,张锡帆对自己的选择颇为得意:“叶会长来东莞的时候都已经39岁了,还能做出一番事业,当时哪怕我做不成,还有年轻做资本。”

  张锡帆说,起初东莞代工电子器件的原材料都要从台湾进口,和货柜集装箱一起过来的还有台湾的饼干和黑人牙膏,小小的生活用品成了他们在东莞打拼的精神寄托,“刚开始,我们在东莞的小代工厂也就是七八个人,深圳的那几个大陆员工不过来,他们都认为,只有深圳才能淘金,要赚钱,就只有在深圳,当时我就骑着小摩托车去送原材料。辛苦不怕,当时来到常平,无亲无故,内心的孤寂讲不出来,晚上躺在用办公桌搭的床上,咬一口台湾的饼干,眼泪就掉下来了。”张锡帆说。

  幸运的是,在历经两年艰难创业的时光后,张锡帆的企业发展得顺风顺水,不但享受到了东莞多项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也分享了大陆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眼下,张的企业已有员工2000多,订单做不过来的时候还要再分包给其他小厂,而以东莞台商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电子产业如今已发展成为东莞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

  如今,东莞完善的产业链和成熟的上下游关系,成了东莞诸多中小企业不愿向外转移的重要原因;尽管一些地方政府频繁在东莞举办招商引资会,也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企业还是不太情愿搬,“如果要让我们这些在东莞已经几十年的台资中小企业转出去,去广西、云南或者粤北,真的很难,我们也不是富士康那样的大企业,到哪里都可以一样。”

  海峡两岸都是家

  “不少台商认为,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金融危机或许就成了灭顶之灾。”

  “如果免除关税,为台商带来的不仅仅是利益的实惠,还有其他很多便利。”

  不仅难以转出的是企业,在张锡帆看来,他的感情宿命也留在了东莞。“清明、中秋,这样的节日一定要回台湾,和亲人团聚,现在回去台湾,基本上没什么朋友了,我的圈子和人际网,都在东莞了。”张锡帆说。

  家中排行老五的张锡帆有4个哥哥,他坦言,几位在台中从未离开过台湾的哥哥,都没有他的事业成功,虽然他现在已经把家搬到了台北,但过节回去,是必须要回到台中手足相聚,兄长和自己的孩子加起来都有10多个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张锡帆回趟台湾,要先坐巴士从常平到樟木头,再从樟木头坐火车去罗湖,又通关坐地铁转巴士到香港机场;后来常平有了火车站,也就省下了一段路而已,但总的下来回趟台湾,仅路上就要花费近半天时间。“现在,让司机开车35分钟送我到深圳机场,然后直飞到台湾,回来再让司机去机场接我,非常方便。”两岸实现大三通,特别是直航以来,缩短的不仅是空间和时间,情感的交流也会更加频密。

  张锡帆说,回台湾的的航班班班爆满,至少要提前10天预订机票才能订到,我的生意和朋友现在都在东莞,也不需要经常往返了。这几天,刚好赶上东莞产荔枝,常平国税局一位领导主动打电话给张锡帆,要给企业送一些荔枝,“刚来东莞的时候,很难想像会和政府部门交往得这么好,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所有的部门,包括海关、税务、工商、劳动、对我们都非常非常关照,知道我们的日子很不好过,尽可能帮助我们度过危机,友谊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张锡帆说。

  不过,金融危机也为台商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张锡帆的企业也是以接外贸订单为主,订单量瞬间就掉了三成多。而另外一些台商企业的订单仅剩下了三成,不少台商认为,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金融危机或许就成了灭顶之灾。

  张锡帆说,“以前怕海关怕得要死,牵涉到保税监管,误差超过5万元就是走私罪,现在是熟得要命,我研究了一下新签的ECFA,如果免除关税,为台商带来的不仅仅是利益的实惠,还有其他很多便利。”

  上市热情被激发

  “ECFA签署后,台商上市的热情会很快被调动起来,不仅仅是回台上市,还有可能在大陆A股上市。”

  “我喜欢在淘宝上买东西,前不久发现,在台湾竟然也可以通过淘宝购物,真不可思议。”

  随着台商群体的不断发展,另外一个命题已摆在眼前:如何继续做强做大?

  未曾料到,2008年,叶春荣会计师的所写的一本《两岸三地上市柜直通车》掀开了东莞台商集体返台上市的热潮。张锡帆说,他看了这本书,非常有道理,后来就和叶会长建言,何不组织台企上市?

  “叶会长的会计师给我打电话,谈了20多分钟,越谈越热烈,那位会计师当下就让他的秘书订了机票,第三天就飞过来和我面谈。”谈到这些时,张锡帆无法抑制地激动起来,“后来,叶会长就决定成立专门的功能委员会,促成台企回台上市,帮助企业做强做大,同时任命我为总召集人。”

  事情发展顺利得几乎超过了张锡帆的预料,数十家台湾的券商、银行代表飞来东莞和他约谈,有时甚至一天要见好几拨客人,正在他构想美好蓝图的时候,却发现,台商对此的热情正逐渐消退,“东莞够实力的台商上市企业,台湾金管局调研后认为有300多家,可我们成立上市柜后,拉20多家企业回台上市都很困难。”

  张锡帆分析,在政策上并没有太大的阻碍,主要是在莞台商有自己的考虑,一是不愿意公布自己的账目,台商早期都是由小做大的,不可能不存在一些问题;二是观念上,台商也不愿意把企业交给社会。

  当时,这一举动引起了台湾岛内的广泛关注,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为此还特意安排接见了叶春荣、张锡帆、宏盛集团的老板邓宏达为代表的团体,一共20多人,“在与马英九会面的过程中,不仅仅讨论了返台上市问题,当他得知我们在东莞还建有台商大厦、台商子弟学校、台心医院时,知道我们在大陆发展的成就,非常高兴。”张锡帆说。

  张锡帆也坦言,台企返台上市,已经从热火朝天变成了几乎无人问津。但记者了解到,这一现状,极有可能就会在下半年被打破,前身为“东莞展盛皮具厂”的宏盛集团,目前正在上市冲刺阶段,年底有望在台实现IPO,这将极具标本意义。

  东莞市金融工作局资本市场科科长黄志成也透露,下半年会对台商企业和其他外资企业上市做进一步调研。而一些台商也并不怀疑,ECFA签署后,台商上市的热情会很快被调动起来,不仅仅是回台上市,还有可能在大陆A股上市。

  两岸经济的日益频繁的往来与发展,已经让张锡帆深有体会,“我喜欢在淘宝上买东西,前不久发现,在台湾竟然也可以通过淘宝购物,真不可思议。”

  事实上,让张锡帆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将随着经济合作协议的签署,一件件到来。

  南方日报记者彭子英实习生毛林林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