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是天价订婚闹剧的真正推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7日08:00  大众网-齐鲁晚报

  

谁是天价订婚闹剧的真正推手?

  这 对 准 新 人 放 飞 的 是 气 球 还 是 虚 荣 

  媒体必须守住底线

  再回到7日。当天,接到爆料后,各路媒体蜂拥而至。不久,“济南电视台女主播嫁富二代,收8000多万礼金”的新闻便在多家媒体散播开来,并在网络空间激起千层浪。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短短的4天后,新郎新娘面对媒体坦陈,之前报道的事实失实,所有雷人细节均系车队一手导演。

  报道过此事的媒体陷入尴尬。

  其实反观整个报道过程会发现,媒体最早的报道中存在许多纰漏,其中最致命的缺陷是没有一家媒体向当事人或其亲属求证,所有信息源都来自爆料人和其他人的道听途说。

  不对信息进行多方印证,不求证、不质疑,最终导致报道失实,媒体这是怎么了?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所所长冯炜教授说,这是个别媒体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对一些媒体来说,“富二代”、“天价礼金”、 “豪门”、“婚恋”都是吸引眼球的字眼,而天价婚礼事件正包含了他们喜好的诸多关键词,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突然“蹦”出这么条“大鱼”,他们自然不会放过。

  “在这件事情上,部分媒体过滤不严,一味媚俗,认为只要报道吸引眼球就行。长此以往,不论对记者还是对媒体,甚至对整个媒体环境的美誉度都有影响。”冯炜说,媒体具有放大效应,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将错误信息逐层不断放大出去,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有了网络以后,信息传播就更快更广。冯炜说,在网络平台,人人都可以当信息发布者,也可以对公共信息进行评说和求证,在这种情势下,负责任的媒体必须保住底线,体现专业精神,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网络监督的边界在哪儿?

  媒体的力量的确不容小觑,事件一经报道,就在网络上炸开了锅。网民集体发力,从对事件的热烈讨论到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并在当事人出面澄清后提出种种质疑,有网友甚至在网上公开了准新娘李品的身份证号码。

  网络监督的边界在哪儿?人们是否有权利以匿名的方式对他人这样指指点点?山东财政学院政法学院教师张健说,撇开天价订婚礼事件的真假不谈,单就网友的行为来说,人们固然有评价新闻事件的权利,但感情毕竟属于私权,掌握多少财富也属于个人隐私,大部分人应该反思,自己是否该放肆地利用可以在网上发言的权利,集合集体力量指责、干涉甚至消灭他人的个人生活?

  “在一个公民社会,人们应该相互尊重个人权利,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张健表示。

  学会过富裕起来的生活

  事实上,不论是媒体的责任缺失,还是网民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都折射着整个社会面对贫富时的纠结心态,以及无处不在的浮躁情绪。

  “对于财富,我们的社会存在两种情绪,一种是炫富,一种是仇富,这都不是一个健康社会对待财富所应有的情绪。”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说。

  首先是炫富,“整个社会存在炫耀心理”,这些年,不少人富了起来,相当一部分富人非常乐于展示自己的财富,以博取羡慕的目光。一掷千金、豪车开道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一有钱就失态,可见很多有钱人还没有学会做富人,还不适应富裕起来的生活。”

  而那些尚未走进富人行列的人们,有相当一部分对财富抱有理不清的复杂心态,包括一些媒体。一方面,他们对财富有着抑制不住的渴望,面对财富时难以冷静,不时向富人投以羡慕甚至嫉妒的一瞥。另一方面,他们又“恨”财富,本能地对富人的致富方式持怀疑态度,严重时甚至产生仇富情绪。

  正是有着这样既爱又恨的复杂心态,在面对天价婚礼时,媒体和网友先是集体跟风起哄,随后又集体讨伐和反思。

  “整个社会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财富观,千万不能浮躁。”王忠武说,不论穷人还是富人都要认识到,只要是通过合法劳动取得财富,都应受到尊重。尚未富起来的人们,不应该盲目崇拜财富,也不能愤然仇富,踏踏实实就总会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

  社会对已经富起来的人们有更多期许。王忠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金钱就是责任,富人们应该有回报社会的使命感,这也是传统价值观赋予他们的责任。天价订婚礼发生后,有网友发帖感慨“把这些不该花的钱,捐给灾区多好呢?”即便是当事人澄清称花费只有40万时,仍有人无奈地叹息“40万也不少啊”!

  一时闹得沸沸扬扬的订婚礼竟以闹剧的形式收场,而闹剧的真正制造者,不只是新人、车队、媒体,还有你我所处的大时代。这是个浮躁的时代,浮躁到好像不出位就难以吸引眼球、默默无闻就意味着落伍。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媒体、新人、网民,都是可怜巴巴的受害者。

  本报记者马云云赵波

  炎热的夏天被一场订婚礼搅动了。7月7日,青岛,一对准新人举行了一场订婚典礼。据说准新娘是电视台主播、准新郎为富二代,订婚礼金高达8888万元,有41辆豪车开道,并将在现场豪掷33万股股票进行抽奖。

  后来,这些“据说”上了电视和报纸,订婚礼成了大新闻,并在网上招来骂声一片。4天后,当事人出面称,“据说”内容均系以讹传讹,并予以一一否认。

  媒体傻眼了,网民傻眼了,为之或激愤、或羡慕、或质疑的人们统统傻了眼。

  一场订婚礼何以演绎成闹剧?这场闹剧的推动者,是这对新人、婚庆公司、媒体?抑或我们自己?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