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奇姓“江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7日08:00  大众网-齐鲁晚报

  如果不是近日开展的人口普查,这些生僻罕见的姓氏,会像茂密森林中的几颗松果,掩藏在“张”“王”“李”“赵”这些以千百计的大姓枝叶中。

  7月5日,山东省公安厅下发了《关于清理核实户口登记项目》的通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核实“问题姓氏”。在通知中,省公安厅向17市分别提供了200余个疑似“问题姓氏”,要求民警入户逐一核实。正是在这些所谓的“问题姓氏”中,尘封的奇异姓氏才得以集体浮出水面。

  不过,正在着手进行姓氏核实的潍坊市公安局户籍科负责人表示,由于不少人的户籍档案还是手工录入,由于录入错误,“造出”了一些罕见姓氏;此外,上世纪90年代从纸质档案换成网络办公时,同样也造成一部分“错别字”姓氏。“比如潍坊市九龙街道庄家庄村傈僳族的妈才(姓妈名才)女士,父母在为其户口登记时填报的姓名‘女马才’,被登记人员误写成了‘妈才’”。

  虽然排除了部分“问题姓氏”,但看到这份名单,齐鲁师范学院副院长刘德增教授的兴奋溢于言表,他对山东人口迁徙与民俗变迁有着长期的研究,其中的大部分姓氏让他倍感亲切。

  “这些大家平常所说的奇姓怪姓,除了‘靖’、‘居’等山东几千年文化发展沉淀下来的古老姓氏;相当大一部分是山东历史上几次大的外来人口移民潮中输入的少数民族姓氏。”

  奇姓遭遇的尴尬

  “蔄”,这个只能在康熙字典里找到“蔄,音曼,姓也”寥寥几笔注解的姓氏,让祖籍威海荣成嶅山村的蔄茂强,走到哪里都会遇到“特殊待遇”。

  2007年,蔄茂强经由重庆乘坐飞机返乡,由于自己的姓氏太过生僻,机场售票处的电脑怎么也打不出“蔄”字,无奈之下,蔄茂强只能化名“简”茂强办理了登机。但在安检时,工作人员因为“机票姓名栏里‘man’与‘简’字读音不符”将蔄茂强拦下,任由他再三解释,就是不予放行。无奈之下,蔄茂强只好重新打印登机牌,将姓名改成“JianMaoqiang”,才在最后时刻登上了飞机。

  而在潍坊清池街办赵家石门村,居民赵明(化名),因为妻子的“哭”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感觉不自在。赵明妻子的“哭”姓,源于祖籍云南的傈僳族传统。家中的女孩按长幼顺序分别姓“娜”、“你”、“恰”、“哭”,因为恰好在姐妹中排行第四,赵明的妻子便以“哭”为姓。

  同样,在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的北头村,这里90%的村民都姓“都(一声)”,村中保存完好的“都氏家祠”。记载了元朝时都姓始祖“必里海公任牟平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的沧桑往事。

  在烟台市栖霞,平时难得一见的“衣”姓,却是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姓氏,甚至有这样一句话,“先有衣马营,后有栖霞城”。相传“衣”姓先祖生于栖霞,曾担任尚衣局官,因手艺高超而被赐姓为“衣”。

  奇姓背后的血泪

  “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在山东多个地区流传甚久的歌谣,传递出祖辈记忆中流离失所、颠沛迁徙的血泪。间或出没于山东大地上的奇异姓氏,也与之藕断丝连。

  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的学者周晓东发现,在《山东省地名志》收录的有史可考的4830个自然村落中,唐代以前建置的村落仅有343个,而建置于明朝及以后的村落则有 3448个,多达71.4%,在重乡守土之风浓厚的齐鲁大地,为何少有沿袭千年的古村落呢?

  “国人之移植事业向以山东、闽、粤著称”,出版于民国十七年的《胶澳志》,说出了山东移民频仍的漫长历史。只是与古来福建之漳、泉,广东之潮嘉多向南洋输出移植不同,山东的移民历史充满了迁入者的怅惘。

  “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的人口迁移,比如西周初年的殖民性移民、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周晓东认为,对山东姓氏变迁影响最大的,还是明朝初年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在对山东人口迁移与民俗文化的长期研究中,齐鲁师范学院副院长刘德增教授发现,出现在山东的奇异姓氏,主要来自洪洞“大槐树”移民、云南“小云南”移民、成都“铁碓臼”移民等。“这些移民活动尽管大多于史无证,但却可以通过姓氏、族谱、墓碑、地方志等史料考证。”

  “云南移民村落密集地分布在青岛和威海沿海一带地区,来源大多是明朝政府为守卫海防调遣的云南官兵及其家属,如今胶南市1104个自然村中,云南移民村落有342个,占村落总数的30.98%。像‘蔄’、‘哭’等姓氏,都有明显的云南痕迹。”刘德增教授说。

  而在此次人口普查中,在烟台地区同样发现了数量多达上百个的“酆籍”、“夔”、“提”、“锁”等偏僻姓氏。根据刘德增教授的考证,历史上莱州、莱西和昌邑地区的外来姓氏,主要来源于四川地区。

  “《莱州市地名志》统计,莱州有176个姓,其中四川移民村落有161个姓,这也反映了四川移民的人口成分极为复杂。而频繁出现在这些移民祖籍中的‘铁碓臼’,则暗示了他们祖辈的原始身份,很可能是被流放的罪犯。”

  至于为何迁至山东,刘德增认为,元明交替时,全国各地兵乱、水旱蝗疫等灾害接连不断,除了向山东自发的避祸迁徙,官方的强制迁移也举足轻重。“历史记载元末明初山东承受的雨、旱灾有19次之多,导致人口急剧下降、耕地荒芜。为了恢复山东经济,朱元璋对山东实施移民屯田的战路,并组织了如‘洪武赶散’这样长达50年之久的移民大潮,很多带有各地特色的奇异姓氏,应该就是在这些迁移中来到山东的。”

  对于那些离亲别友、背井离乡的迁徙者们,漫长的旅途让他们遗失了记录身份来历的谱牒、族谱,唯有姓氏,成了维系他们与故土的唯一线索。

  血缘的牵绊与割裂

  作为“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后裔,在沿着祖辈出关的来路回到故土后,北京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赵世瑜教授“点燃一支香烟,找了块裸露的土地,插上。我知道我的爷爷奶奶和我的父亲都不吸烟,但是我需要一种自己的仪式,以纪念曾经属于他们的,早已灰飞烟灭的日子。”

  《国语·周语》 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认为,姓氏作为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以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架构。

  “‘蔄’,小得不足以在《千家姓》、《百家姓》中拥有一个空间,但‘蔄’却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样拥有整个中国姓氏的1/11939的地位。别人的姓都有出处,为什么我的姓却没有?”这篇在网上流传多年的《蔄志》,记录了网友“小蔄”20年辗转寻找姓氏根源的心路。

  “父亲十几岁离家闹革命,又没念过书,对本家族的情况知之甚少。长大后,我利用工作关系,回祖籍山东文登市(唯一的“蔄”姓聚居地)向家族中其他老人寻根求源。可因为‘文化大革命’,家谱早给‘革’掉了,无法考证。只依稀留下一条线索,家族的祖先曾到关外祭祖。”

  带着许许多多问题,小蔄开始四处考证,甚至向中央电视台求助。终于在《海峡两岸——中国奇姓》节目中,小蔄得知自己的祖先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云南迁出,进入中原后分为两支,一支向东进入山东,另一支向北闯荡关外。“但如今我们的祖籍到底在哪?关外还有同宗后裔吗?文登‘蔄山’镇曾是祖先的陵墓吗?‘蔄山’为何没有‘蔄’姓人等依然没有答案。”

  多年过去,小蔄依然在寻找自己与云南的牵连,层峦叠嶂的苍山、半月掩蓝的洱海,仿佛存放着祖先忧伤的记忆,历经千年难以忘怀。

  在《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一书中,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认为,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伦理,通过血脉亲缘的方式构筑了宗族、国家、万物层层扩展的秩序,设计出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权力结构。

  而姓氏,这种最明显体现血缘关系的符号体系,在这种“家”“国”一体化的权力关系之中得到了彰显,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凸显了传承祖先“香火”和姓氏的重要。

  赵世瑜和小蔄对身世姓氏的寻找,正是浸淫了千年伦理道德的血缘文化对他们内心的召唤。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认祖找到姓氏的源起,也就找到了他们自己。

  只是,中国近代百多年来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或多或少斩断了姓氏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纽带,那些出现在公安厅“问题姓氏”中的奇异姓名中,也有许多是年轻人为摆脱血缘羁绊而自创的新姓氏。

  今年年初,济南市民吕先生和张女士,为女儿取名“北雁云依”,这个既不承父姓又不随母姓的名字甚至因为无法注册户口而对簿公堂,父亲吕先生表示,正是由于自己喜爱中国古代文学,才没有让女儿遵从传承千年的姓氏传统。

  同样,身为高校教师的孙军、孔静(化名)夫妇为自己的孩子取姓“子” ,“‘子’不仅是‘孙’和‘孔’ 两字共有的部分,而且‘子’姓是《诗经》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中最早的殷商姓氏之一,包括我们俩的孙和孔姓,都是从‘子’姓演化出来的。”孙军说。

  正是这样的个案,让刘德增教授体验到当代社会中姓氏与血缘文化逐渐割裂的风俗变化,“风俗就是生活,姓氏风俗的新变,正反映出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变迁。”

  姓氏的世界如同江湖,每个奇姓的背后都是江湖中的一个传说。

  6500年前,位居三皇之首、 百王之先的伏羲,团结统一了华夏各部,以“正姓氏,制嫁娶”开启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 从此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源远流长的数千个姓氏,如同基因一般积淀了民族的血脉、文脉、国脉,将华夏儿女牢牢联系在血缘织就的链条上。

  时间来到2010年7月,一场盘点全省“家底”的人口普查,让数百个偏僻姓氏从近亿人中浮出水面。传承了“蔄”(man)、“都(du)”、“衣”、“哭”等奇异姓氏的人们,经历过怎样迥异于常人的故事?而在他们罕见的姓氏背后,又传承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

  主笔/本报记者崔滨

  采写/本报记者陶相银季善文

  黄广华庄文石鞠平刘铭陈怀禹

  聊城:顼姓独一村

  聊城茌平县韩屯镇有这样一个村子,村子里百余户人家中,只有一家外姓,其余人家均姓顼。该村的顼祥腾告诉记者,中国唐代谱牒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记载,顼姓是上古五帝中颛顼帝的后裔。“在我们老家,顼姓一直读作‘xu’,由于该字比较少见,有时会被人误读为‘项’,还有很多人都不认识。”该村的顼玥介绍,她曾通过网络与山西、河北等地同姓网友交流,发现河北、山西顼姓人都把顼读成“qu”。

  临沂:“东”、 “西”、 “南”、“北”全是姓

  在临沂,“东” “西” “南” “北”这四个姓齐全,“同”、“菜”、“月”这些罕见姓氏也不在少数。而散布于平邑、临沭的“能”、“靖”等姓氏,积淀了山东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在平邑县仲村镇回龙庙村,“能”是一个大姓,该村治保主任能昌伟说,能在姓氏中读nai,祖先原本姓熊,周朝的时候,一个叫熊绎能的大臣因为子孙获罪被灭门抄家。熊姓族人为了躲避杀害,去掉四点,改为能姓。

  烟台:“都”姓人已近二十代

  据烟台市史志办的资料记载,2002年烟台共有1274个姓氏,其中单姓1249个,复姓25个,其中比较少见的如“狗”、“东”、“勒毛”等姓氏,复杂的如“酆籍”、“夔”等。

  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有个北头村,90%的村民都姓“都(du)一声”,据之前的人口统计,牟平“都”姓人有5000多。北头村至今完好保存的“都氏家祠”宗谱记载,“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据了解,北头村“都”氏延续至今已近二十代、六百多年了。1985年,有关部门曾提出恢复北头村都姓人的蒙古族籍,因该族人不同意而作罢。

  威海:两百余个外来姓

  据《威海市志》记载,威海古代姓氏较少,明朝起,威海设军事卫所,世袭的多数官兵携带家眷前来,同时引入220余个外来姓氏。像丛、车、宫、鞠等姓氏,在全国范围内是较小的姓氏,而在威海却是较为古老,且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大姓。

  诸多的生僻姓氏中,“蔄(音:màn)”姓无疑为威海最具代表性的姓氏。威海工业新区有蔄山镇,且有东蔄山和西蔄山两个村,文登市埠口港管理委员会的嶅山村有200多名村民姓蔄。据说该姓由云南传入,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中有一档节目叫《中国奇姓》,专门对“蔄”姓作了两集报道(介绍其他奇姓只有一集),其复杂可见一斑。

  济宁:鲁国古姓东野

  曲阜的东野一姓,不属于生僻字姓氏的范围,只是一个复姓而已。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将其认为是“日本人”,使其族人十分生气!据说东野祖先为鲁国公室伯禽的第三子,食采邑于“东野”;一说是季平子,因有功于国,被封赐食采邑于东野(今山东平邑),其后代中有人以地名为姓氏,称东野氏。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