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我国多省区发生洪涝灾害专题 > 正文
核心提示
随着南方强降雨的出现,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一句话成了时下媒体的流行用语: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可若来场不懂时节的“豪雨”,又有多少城市被内涝弄得焦头烂额?
5月7日,一场暴雨让广州35个地下车库变“水库”;6月27日,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水深近两米无法外排,通往外界的道路全部中断,居民只能划船出行。7月18日,一次短时强降雨袭击合肥,造成城区19处低洼路段出现积水,10处交通受短时影响,5处交通中断;7月20日,一场暴雨过后,沈阳多个路段出现积水……暴雨的光临扰乱了城市节奏。当道路越来越宽,街灯越来越辉煌,高楼大厦越来越现代时,我们也揭开城市的井盖子看看,沈阳的排水系统如何?那蜿蜒于地下的管道是否与城市发展相称?
前苏联模式被“拿来主义”
广州中心城区沿用解放初的苏联标准,称为“下水管网”,口径很小,难以对付大流量的来水。那么前苏联模式是什么样的?沈阳的地下排水系统又是何种模式呢?
沈阳市排水处总工程师唐东介绍,沈阳的城市排水系统也是采用前苏联模式。由于前苏联位于高寒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排水系统设计上较为保守。
即便在改革开放以后,沈阳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也很低,只在近些年,一些新铺设的排水管线标准才有所调整,埋深及管径都相应增加,并因地制宜考虑周边未来的发展前景。据介绍,目前,沈阳老城区的管网70%至80%都是老管道,新建设的开发区等为标准提高后的新管道。
其实,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中国在1953年至1957年之间将“苏联模式”引入城市规划,国内各城市均采用。经过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城市“外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下排水管网这个看不见的“里子”却少有更新。
中国社科院学者袁晓勐曾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
70%的雨水“无处可走”
降水,土壤吸收,蒸发或者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这是雨水落后的一个自然过程。可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后,除了地下排水系统,雨水渐渐变得“无处可走”。
“以前的马路不多,也没现在宽,很多人行道还是土道,雨水很容易被分解渗透。”说这话的是在沈阳生活了50多年的陈先生。
自从南方多次强降雨后,他也仔细研究了一下沈阳的排水。“几十年来,公园绿化确实有变化,但地面的硬覆盖越来越多,全城都是柏油路,还有不渗水的瓷砖,排水的自然渗透率越来越低。”陈先生表示,现在一些小区都搞地下停车场,上面只有1.5米至1.8米的浮土,一旦饱和就根本无法渗水,积水也就理所当然。
其实,陈先生所说的情况概括来说就是城市地面“硬质化”。在南方强降雨后,“硬质化”就成为新闻词。所谓硬质化,就是满城钢筋混凝土,满街水泥柏油路,都是无法自然渗水的物质。和城市地面硬质化相对应树林、绿化、沙土路减少,地面径流集中到城市街道上,集中形成积水。
“城市地面硬质化对城市的排水影响很大,如果地面渗透性好,可以大大减少地下排水系统的负担,但目前来说,沈阳至少有70%的水靠地下排水管线分解。”市排水处总工程师唐东表示。
一根排水管“多个爹妈”
“这处的排水不归我管。”采访中,记者常遇到一处路面返水,却找来两个部门判定归属。2009年西江街返水8天,记者先后找了三家单位,却仍未找出返水的“埋单者”。最终,是市领导的一纸批示,才有相关部门出面解决。为什么?这都是由于排水系统多级管理造成的。
沈阳的排水管线相互连通,尤其是大东、沈河、和平区,而铁西区的排水系统相对独立,污水最终经处理后,流入浑河、北运河、新开河等。
一直以来,沈阳市的排水设施均由沈阳市排水处负责,但2005年以后,沈阳施行市权下放,沈阳市排水处负责全市41条一级马路的排水养护,而其他的养护管理均下放到各区城管局。此前,排水设施哪处改造施工,沈阳市排水处都会更新排水档案,但如今各区的排水系统有啥变化,他们已经无法掌握,更没有一个完整的排水档案。
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有的以界限说理,有的以源头说事,“扯皮”情况时有发生。而各区对排水设施的重视程度不同,养护也有好有坏。目前,沈阳市排水处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所管辖的排水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汛期来临之前,还对管道进行集中清扫,但由于排水系统相互连通,各区若不能维护好系统,即便再大规模的清扫也改变不了排水管道的堵塞、返水,乃至雨后积水。
雨污分流,别让它们在一起添乱
专家支招
如何治理沈阳排水?排水专家和一些市民开出了“药方”。
药方一:统一管理。家门口的马路返水找不到直接负责人,多级管理带来的弊病让市民委屈而又无奈。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若无完整的档案和调配队伍,显然不是件好事。雨来了,各忙各的,积水了,就只能“头痛医头”。殊不知管线是连通的,只有统一的疏通与清扫,才能大局无恙。
药方二:维护到位。目前,沈阳市排水处每年会有固定的资金用来养护排水系统。而近些年,养护费用也由原来的不到3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左右,但除去千万余元的电费及各种人工开支后,维护费用也变得单薄很多。各城区对排水养护的支出更是捉襟见肘,有些甚至根本无法完成周期性养护,只能见返水再解决。
药方三:雨污分流。沈阳的排水体制为合流制与分流制并存,中心城区合流制居多,分流制区域仅占总汇水面积的35%。雨水和污水混合排放,等于将雨水变污水,直接导致污水排放量增大,也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曾有市人大代表提出:应严格规划控制制度,必要时通过地方立法,对规划的新城区采取彻底排水系统雨污分流。城市污水应排入污水管网,并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实现中水回用。雨水净化后,缓冲流入河流,提高地表水的使用效益。
药方四:综合治理。减少地面硬质化,开辟建设低洼绿地,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雨水收集池。同时,在改造道路时,应同步改造排水管线。目前,广州已经计划在人行道及广场等采用透水砖,增加绿地建设。
他国借鉴
◆日本埼玉县修建了“首都圈外排水系统”,整个排水系统建立在6.3公里长的地下隧道中,由若干混凝土立坑和一座巨型调压水槽组成,总贮水量67万立方米,是东京地区在台风季节排水、疏水的工作枢纽。
◆巴黎地下排水管道长达2347公里,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如此宽大的排水系统十分有利于快速地排水。同时,巴黎主街道上的井盖孔密而且大;住宅小区里的下水道入口设计成簸箕状,进水口也较大;倾斜地面处都设有导水槽和排水沟。
◆荷兰鹿特丹大力推行“屋顶绿化计划”。在大楼屋顶覆盖草皮。这不仅能改善都市环境、空气质量、降低大楼本身的能耗等,更能在倾盆大雨中担负“吸水海绵”的作用,减缓雨水直接进入地表的速度。
◆德国汉堡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另外,德国绿化率非常高,减少了雨水径流。德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定在新建小区之前,要设计雨洪利用设施,若无相关设施,政府将征收雨洪排放设施费和雨洪排放费。
A、江西古城千年不涝 宋代排水沟居功至伟
今年6月21日,江西省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此时,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城市却惨遭水浸。
这一切的不同,都源于赣州市至今发挥作用的,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古人留下的福寿沟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据测量,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
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北宋熙宁年间,一个叫刘彝的官员在此任知州,他根据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刘彝因为“善治水”,后被召还京师任“都水丞”,这一职位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副部长。
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
据《中国青年报》
B、青岛现代排水系统 系百年前德国人修建
早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就为这个沿海小渔村,设计了足够使用百年的现代排水系统,其中雨污分流模式,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未能做到。
1898年,德国殖民者占领青岛。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来到青岛,设计了青岛的城建规划。
德国人修的地下排水设施主要有两种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是明渠。德国人总共修了12个排水系统,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
德国人修建的地下暗渠,宽阔到可以跑解放牌汽车。过去老城区下完雨,地面就干干净净的。反倒是新城里的小区和街道,经常积水。
德国人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雨污分流的概念。他们修建了单独的污水管道,进行分类处理和排放,保障雨水管道的畅通。
据报载,前几年青岛城市施工,在老城区挖出的一段德制下水管居然砸不破,而后期的管道已经锈迹斑斑。
据《南都周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