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南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8日15:19  新民周刊

  台南故事

  撰稿·明凤英

  旅途经过台湾,晚间到24小时不打烊的诚品书店去了一趟。瞥见台湾作家郑鸿生的新作《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后来几次想起,才托好友寄来。一日竟读。

  扉页上有一群30年代的台南都会女裁缝们,身穿“洋装”,结伴出游。年轻的女裁缝们纤腰圆裙,女帽搭配高跟鞋,东洋风的齐整打扮,却有海岛女性的纯朴天真,格外可喜。30年代没有模特儿,也没有数码修改影相的科技,女裁缝们穿着自己缝制的衣衫外出,应该是台湾都会里旖旎的风景吧。

  这本书的书名形容得很贴切,是母亲和洋裁的故事。美丽勇敢的母亲虽然只念过小学,但靠着自己一股不服输的“志气”,自学成为裁缝,不但进入当时台南最出名的洋裁店做裁缝,并且在拮据的家庭经济情况下,只身到日本进修洋裁手艺。回台湾后,她在战火中成家立业,开班授徒,取名“东洋短期职业缝纫补习班”,成为台南地方上的洋裁名师。

  作者在母亲病榻前写下此书,记录她美丽的一生。故事从台湾民生与日本殖民经济共存的时代写起,延续到国民党执政五六十年代的家庭手工业,70年代的成衣加工业,一直到80年代台湾地区电子工业发迹,手工缝纫式微,补习班也随时代脚步落幕。作者母亲的缝纫补习班与台湾20世纪经济历史同步,共谱半个多世纪来台湾市民手艺企业的起落,描绘了台南古城一代人的人情风景。

  台南是台湾的古城。早期由荷兰人占领,明朝荷兰人被郑成功驱走,到了清朝台湾才整个纳入中国版图。台南地方上士绅以早期漳州泉州的移民为最多。在日据时代,台南地方惯称“台南府”,以士绅经济基础稳固,民风坚毅强势著称。作者母亲缝纫补习班的故事,以个人家族事业为主轴,带出二三十年代,台南老城区士绅市民到日本留学,参加短期职业培训求取一技之长,谋求出路的潮流。作者的母亲也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到东洋学艺一年,寻找独立女性的天空。

  书中最引我注意的是一张张珍贵的不同年代的服饰照片。在前后长达40年的缝纫补习班每届结业时,作者美丽的母亲和她的学生们都穿着个人剪裁合度典雅高贵的洋装服饰留影合照。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1920年开始,台湾接触到文化启蒙的影响,服饰上也有了变化。传统的灰黑“台湾衫”出现了改良版,领子宽松了,灰黑面料也多被淡色素面的布料取代。30年代女性的服饰有了大幅度的跳跃,时髦的女性舍弃长衫,改穿西式洋装了。而在婚礼照片上,还可以看见台南望族世家子女,改穿摩登的西式燕尾服和白纱新娘礼服。成为都会风景中“最有面子“的一景。

  30年代台湾都会服饰的跳跃和日文妇女杂志《主妇之友》、《妇人俱乐部》的传入有相当的关系。原来,这类杂志上有许多专为妇女所写的现代家庭知识,是日本现代化中很有影响的书籍。杂志上“气质美女”展示各种不同款式的高雅日系洋装,并附录洋装的剪裁图形和说明。年轻爱美的女裁缝和世家女性跃跃欲试,大方地把自己当成了首批的台湾时装模特儿了。现在看来,这些洋装的剪裁合度,设计高雅,时髦的程度并不在现在欧洲品牌连身裙之下。

  本书没有提及的一个环节,是50年代中大批的“外省太太”出现台湾,其中包括蒋宋美龄女士等妇联会相关群体。蒋宋美龄经常身着长旗袍,仪态高雅,出现在官方报纸刊物上。旗袍一时流行开来,“小康”之家的台湾妇女们都要量身定制一套。即使平日不穿,也要在橱柜里备上一套,重要场合才算隆重不失礼。

  “缝纫补习班”的故事背后,满是南台湾都会城乡间星星点点的“小历史”。农村女孩趁农闲时节到都市里学手艺,声称“拿针线比拿锄头还难”。世家小姐来学裁缝,是为了储备女性美德,作为“嫁妆”的一部分。更有别的缝纫班因为竞争假扮学生来打探缝纫课程内容。作者以个人故事出发,触及地方民俗阶层,叙述未必完整周到,却读来又如繁星闪烁,别有趣味。

  那是一个穿着服饰只讲“气质”(当时人语)、不讲“性感”的年代。那样的岁月,衣食起居都和手艺脱不了干系。不远不近,就在咫尺之外。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