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5日电(记者张辛欣)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今年汛期,降雨似乎特别“青睐”我国。6月以来的长江流域特大暴雨,使得江南、华南等地汛情严峻。而目前,东北地区频繁遭受强降雨的侵袭。本应是避暑胜地的东三省,一座座城池浸在水中。
汛情的发展,雨情的走势仿佛雾里看花,总是让人捉摸不透。为什么东北地区如此受到强降雨的“青睐”降雨还将持续多久是否会影响到华北地区未来还将有哪些城市受到暴雨侵袭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进处于Ⅲ级应急响应状态的中国气象局。
天气系统稳定 东北未来雨势不减
七月以来,东北地区降雨过程频繁,强降雨落区重复,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防汛抢险救灾形势非常严峻。在持续一个多月的暴雨攻势下,东北多个地区降雨突破历史极值,气象纪录纷纷被刷新。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培群表示,7月1日至8月4日,辽宁北部、吉林中东部、黑龙江西北部和东北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三成至一倍。其中,吉林省平均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为1992年以来最多。
之前降雨造成的灾害还未修复,新的降雨又将奔袭而来。中央气象台5日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未来24小时,辽宁中东部、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东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偏南地区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局部地区有特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认为,此次东北地区强降雨过程主要是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交汇的结果。“东海、黄海的暖湿气流北上,与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气团汇合,加大了东北地区上空的暖气团势力。同时,来自西伯利亚的较强冷空气与暖气团发生冲撞,造成东北地区连日的强降雨过程。”杨贵名说。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认为,7月中旬以来,影响我国降雨的主要元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跳,改变了5月份以来偏南的态势,使得充足的暖湿气流不断向我国北方输送。加之7月以来东北北部高空冷涡发展,冷空气势力偏强。冷暖空气在东北上空交汇,造成降水偏多,辽河、松花江先后出现高水位。
尽管东北地区出现了较往年明显偏多的降水,气象专家表示,由于目前北方地区处于“七下八上”主汛期,降雨偏多的现象并不异常,公众不必恐慌。“就葫芦岛而言,这次降水比较少见。但是葫芦岛的强降水很可能在某一年出现在别的地方,例如丹东、锦州等地,东北出现局部地区特大暴雨的情况历史上并不少见。”杨贵名说。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东北地区降雨天气较多,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三至七成,局部地区偏多1-2倍左右。其中东北地区东部和南部降雨量有100-150毫米,局部地区达到180-260毫米。
同处一个降雨区间 华北仍有雨水来袭
4日,北京地区一改往日的闷热,出现明显降雨,为人们平添些许清凉。中国气象局降雨量数据显示,4日8时-14时,北京城区平均降雨量达20毫米,全市平均降雨量达15毫米。
随着冷空气的南下,影响东北地区多日的暴雨是否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入侵北京、河北等华北地区
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本周侵入华北地区的冷空气和低空暖湿空气有显著增强趋势,从目前的天气形势分析,本周末北京还会迎来降雨。
杨贵名说,影响东北,华北地区降雨同属一个天气系统,从这个大范围来看,东北地区的降雨将会影响到华北地区的天气形势。然而,由于冷暖空气交汇的具体地点不同,强降雨的具体落区也不尽相似。
“就近10年来看,整个华北地区并不处于多雨态势。今年如果延续这种情况,8月中旬之后华北平原降雨不会很多。”王永光说,“但我们也应看到,今年汛期长江流域防汛形势改变了过去十年的态势,这是否会影响到未来汛期的态势,目前仍在研究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立秋过后的半个月内,我国北方地区还处于水汽大,温度高的状态,容易出现降雨天气。处暑节气后,随着冷空气逐渐活跃,暖湿气流逐渐减弱,出现大范围强降水的可能性逐渐减弱。
大部地区雨势减弱 进入伏旱阶段
随着汛期趋于尾声,高温逐步成为我国天气舞台的主角。从迈入大暑节气开始,炎热的天气从重庆和江南开始蔓延,逐渐扩散到黄淮以南的大部分地区。35摄氏度以上,甚至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频繁出现在我国南方。
中央气象台5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黄淮西南部、江淮大部、江汉大部、江南、华南大部、陕西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东部等地有35-38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其中,湖南中东部、江西中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40摄氏度。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我国江南、黄淮以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高温晴热天气。同时,大陆高压与副热带高压结合,导致暖气团的势力增强,加剧了温度的上升。”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建说。
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加强,高温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立秋前后,重庆、江淮、江南等地的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如果副热带高压在南落过程中长时间控制南方地区,就会出现‘秋老虎’。”林建说。
中央气象台5日预计,未来十天,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北部、四川盆地等地将出现最高气温为35-38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同时,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将有2-3个热带气旋生成,届时,南海海域和沿海地区将有大风天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