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夜间,山川秀美的西部小城甘肃舟曲,因为一场特大的泥石流灾害,变得满目疮痍,千余同胞不幸遇难。
从8月8日清晨发布第一条舟曲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简短消息,到此后大量的现场救援、受灾群众生活报道,再到8月15日,全国所有新闻媒体将版面、频道、网页化作情感的容器盛放悲伤、哀悼遇难同胞。
连日来,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奔波在灾区的每一个地方,用他们的笔和镜头,真实地记录着舟曲灾区人民的悲怆、执著与坚强,同时也用自己的真心、真情传递着牵挂、凝聚着力量。
舟曲报道
数百记者第一时间急赴灾区
记者从舟曲县委宣传部了解到,在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的前几天里,就有数百名国内记者从全国各地来到舟曲,报道灾区救援、灾民安置工作,真实地记录着灾区的悲伤与坚强。
在这些记者中,除了大部分人是来自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外,还有诸如视频网站、手机新闻报等诸多新兴媒体的同行。在救援现场,在灾民安置点,在救援物资发放处,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每天清晨6时,救援部队官兵伴随着集合号奔赴搜救现场,连夜赶稿、睡眠时间还不到四五个小时的记者们,也已经收拾好采访设备跟随出发。他们就坐在被泥石流冲下的山石上,一边记录着救援官兵搜寻幸存者的细节,一边实时将现场报道发回。
为了拍摄白龙江堰塞湖清淤爆破的场景,他们冒着被爆炸带来的石块、泥土砸到的危险,爬到江对面的山上。山陡路滑,经常会有记者跌倒,甚至还有人被爆破后崩起的石块砸到。
陆续撤离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随着舟曲灾区的救援搜救工作逐渐接近尾声,工作重点转向灾民安置,记者注意到,最近几天大部分来舟曲参加报道的国内记者,在完成各自的采访任务后,已经开始陆续撤离舟曲了。
8月18日,大多数记者同行已经陆续撤离了,来自《中国日报》的摄影记者王敬还在坚守。
当地政府部门临时开设的新闻发布会大厅,到晚上就成为记者们赶稿和休息的临时处所。
“我什么都没带,晚上就睡在地上。”看着收拾行囊准备离开舟曲的同行,王敬开着玩笑说,“睡了这么多天的地板,回家的兄弟们终于可以趴到家里的床上好好睡一觉了……”
采访故事一
夜奔灾区发回第一条直播报道
到8月17日,作为来舟曲最早的记者之一,中央电视台驻兰州应急报道组的记者朱江已经在灾区的新闻现场坚守了10天。未来一段时间内,他和同事们仍将留守在舟曲,采写、制作当地灾民恢复生活的专题报道。
8月8日凌晨3时,正在睡梦中的朱江接到了甘肃电视台同行的电话:甘南州的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情可能非常严重!
本来还有些迷糊的朱江立即清醒了,马上叫醒了同组的其他同事,一方面向北京汇报,一方面准备随时动身前往数百公里外的舟曲。
“我们这个组平时常驻兰州,就是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所以平时就准备好了应急箱,里面都是采访、直播所必需的设备。”
朱江告诉法晚记者,凌晨4时左右,他和另外4名同事已经在驱车从兰州急奔舟曲的路上。
由于舟曲地处甘南山区,夜路难行,从兰州赶过去最快也要8个小时才能到达,舟曲灾情的报道在8月8日上午还仅仅是新闻网站上的短消息和电视台的连线。
8月8日下午1时左右,朱江一行终于抵达舟曲,成为首批进入舟曲灾区采访的记者。当天下午1时30分左右,朱江和他的同事们发回了舟曲灾区的第一条现场直播报道。
采访故事二
守候废墟帮遇难者家属找遗体
8月10日,新华社摄影记者邢广利从北京赶到舟曲。
抵达灾区后,他没有像其他同行那样跟踪报道大面上的情况,而是“盯住”了遇难者刘开德一家。
来舟曲打工的虎家崖村村民刘开德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8月7日那一晚,他没能躲过泥石流,撇下了年过七旬的父母、妻子和4个还未成年的孩子。
从8月10日早晨抵达舟曲开始,新华社记者邢广利就开始追踪报道这一家人的情况。“我刚到时,他的家人正在这片淤泥滩上寻找刘开德被埋的具体地方。”邢广利介绍,当发现刘开德所住的出租屋废墟后,他帮助联系了一支救援部队,帮助其家人挖掘刘开德的遗体。
2天多的时间,邢广利始终没离开那片废墟,他和刘开德的家人一同等待,等待送刘开德回家。
第三天,刘开德的遗体被发现,当天下午,邢广利与本报记者一同跟随刘开德的家人送刘开德归乡。
虎家崖村距离县城10公里远,抬着刘开德遗体的村民熟悉山路,走得很快。为了能够拍摄到遇难者归乡的照片,体重近200斤的邢广利始终没有落下,甚至跑到了他们的前面,提前赶到了刘开德的家里。
采访结束离开前,刘开德的家人用力地握着邢广利的手表示感谢,邢广利的心情格外沉重。
在舟曲,邢广利拍摄的最后一组图片,是找来几个灾区的孩子,写下各自的心愿。“我希望我能够帮助他们,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些孩子,让他们能够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灾难,更好地活下去……”
●记者手记
被打、被指收黑钱、遭到辱骂,近一段时间以来,记者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为一系列事件大打折扣,甚至被讥讽为“妓者”。但是总有那么一批人,他们选择了做记者,他们一直在风雨兼程!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他们始终忙碌在一线,跟随救援官兵深入废墟,为贫困学子联系资助,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
在每一个新闻现场,他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灾难中的悲伤与坚强。他们希望通过所从事的工作,让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进每个人的心里。
这是他们的追求,即使面对侮辱,他们也无怨无悔。
本版文/记者王南摄/记者王南黑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