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密邓小平两次深圳视察:题词为特区发展定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4日07:57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深圳8月24日消息(记者王磊 李强)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26分报道,8月22日,星期天。下午2时左右,正是深圳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但在深圳博物馆前厅,以及楼上正对前厅、一共三层的长长的楼道内却济济一堂,甚至能够看到前厅的三部观景电梯都挤满了观众,悬停在楼层中间。下午2时30分,大型展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这里准时开幕,这一天,是邓小平诞辰106周年,而距离深圳经济特区30岁生日,也仅剩下3天。

  这是一次事先没有高调宣传的展览,自发赶来的观众几乎全都是深圳市的普通市民。他们在用一种朴素的方式表达着一座城市对一位伟人的感怀。虽然在深圳市政府门前,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小平面带微笑的巨幅画像默默注视着这座城市;虽然在小平的的诞辰和忌辰,他们总会扶老携幼来到莲花山顶为小平的铜像献上一束鲜花——30年来的每一天,邓小平似乎从未离开过这座城市。

  其实,邓小平的一生当中,只到过深圳两次,所有时间加起来也只有八天。但是这八天却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命运,更扭转了整个中国的命运。这八天都发生了什么?在人们熟知的历史叙事之外,还有哪些未曾公开的细节?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第一次踏上深圳的土地。在时任蛇口工业区党委副书记,深圳市委常委的乔胜利看来,当时四岁的特区等待这次视差已经很长时间了。

  乔胜利:当时全中国对深圳特区还没有定论,有肯定的,有否定的,也有观望的,所有态度都不明确的时候,中央领导的意见尤为重要。

  不过,在多年后的总结当中,这次视差被概括为邓小平“只看不说”。乔胜利告诉记者,甚至那句被很多人认为是得到邓公首肯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时小平都没有明确表态。

  乔胜利:袁庚同志曾经向邓小平提出:“小平同志,我们蛇口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引起全中国的关注和讨论,你认为这个提法对不对?”当时小平同志都没有回答。对特区没有太多的肯定,或者是否定,都没有。

  8月22日,观众在参观展览。当日,为缅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经济特区的倡导者邓小平,大型展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深圳博物馆开幕。8月22日是小平同志诞辰106周年纪念日,再过3天就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日子。

  邓小平在深圳没有做出任何表态,却在随后的珠海考察中,为珠海题字:“珠海经济特区好”。忐忑的深圳方面为此一路追到广州,终于要来了那幅日后著名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不过,在乔胜利看来,题词虽然是临时要来的,但结论是小平早就想好的。

  乔胜利:当时深圳写了一大堆条子,20多条。看用那一条合适,就用它来题词。(邓小平)他看也不看,把那堆条子一拨拉,最后就用自己脑子里想好的。

  当年,正是这幅字终于为特区发展定调,并最终促成了深圳的第一次飞跃。

  邓小平再一次来到深圳,已经是八年之后的1992年。这时候,他早已经辞去自己的所有职务。一路随行的小女儿邓榕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休假,却没有想到邓小平会突然发言。

  邓榕:当时是在深圳的国贸顶上,我们不知道他要讲话,连做笔记的记录都没有。他开始讲话,我一下子急了。就赶紧找周围的服务员。我说你们有什么纸没有。他们说没有。结果就纸巾,方的,就叠成四个,我在那上面做的记录。也没有录音机,当时大家谁都没有准备,因为他从来不讲话。他出来参观、视察,从来不随时随地发表讲话。这次讲话特别多。后来发现他很愿意讲。

  不过,邓榕事后想来,邓小平对这次南巡的重视原本有迹可循。因为在南下之前,多年穿着中山装的邓小平突然要求家人为他买一件夹克衫,说是要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相匹配。

  邓榕:这我到香港临时去买的,袖子长了,后来市委市政府找人给改了一下,袖子给改了。他说从来没有穿过这么舒服的衣服,他说,老穿中山装。

  从“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从“坚持两手抓”到“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在深圳五天的时间里,邓小平一改八年前的只看不说,而是一路走一路说。老人的讲话甚至让跟随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也激动不已。

  邓林:一路走过来就一路说,说得我们都特别兴奋,特别激动。尤其在船上是从深圳到珠海的船上说了一个钟头。我们都能看出,我父亲也很兴奋。说歇一会,歇一会,歇两分钟,他又开始说。我觉得他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把自己这么多年的政治上的经验、想法、愿望总结出来,告诉大家。

  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的陈锡添当时跟随采访,邓小平的突然发言却在他的意料之中。因为1992年春节,上海《解放日报》以皇埔平名义发表的四篇为改革鼓与呼的评论,引起了全中国一次关于改革开放姓“社”还是姓“资”的思想交锋。处于敏感地带的深圳特区何去何从,成为整个中国是否会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风向标。此时,邓小平的到来必有深意。但是,当时陈锡添得到的指令却是没有报道任务。

  陈锡添:说小平这次来是“三不”,就是“不报道,不题词,不接见”。不知道是谁说,没有说是小平说的还是谁说的,反正是上头指示。但不知道上头是哪。

  因为这样的要求,陈锡添那篇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著名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直到邓小平离开深圳后两个多月的3月26号才得以面世。

  陈锡添:到三月份,我就发现南方日报有个报道《小平在先科人中间》,他是返过头去写。我心里就想,你一千多字能出来,我出一万多字不也一样?我就动手写,两三天就写出来。写出来就送审。深圳市的宣传部长就定了,一个副省级的宣传部长敢拍板让稿子出来是不容易的事情。他说发吧,稿子我就不看了,但是有一条要求,不要写成神,要写成人。

  很快,整个世界都意识到了这篇文章的分量。

  陈锡添:日本共同社、台湾的报纸……我发表的时候是两会期间,参加两会的记者立刻南飞,飞到深圳来采访我,他说是他们报社指定的来采访我。哪怕不能采访,见见人就可以,知道是个人写的还是集体写的。

  不过,直到多年之后,陈锡添才知道,这篇文章的转发也并非一帆风顺。3月30日《光明日报》在中央媒体中率先转发这篇通讯,但是对是否应该转发,其他媒体应否继续转发,各方的态度并不一致。然而,半天之后,3月30日晚间,新华社全文转载《东方风来满眼春》,一切就此风平浪静。在漩涡中小小的几次左冲右突之后,历史再一次选择了正确的轨道,一座城市的传奇就此缔造。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