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家,老习惯,新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7日03:24  北京日报

  

“新家,老习惯,新生活”
房山区霞云岭乡龙门台新村。姜丹摄

  昨天一早,在崇山峻岭掩映下的新房中,房山区霞云岭乡龙门台村村民穆希华大妈小心翼翼地挂上了自己和儿媳妇花了好几天时间做出来的窗纱。透过窗纱上马蹄莲花的纹路,她看到了一条整洁的马路,两边是整整齐齐蓝瓦粉墙二层小楼。远处的旧村中,蜿蜒的山间小路、低矮的石片平房、简陋的青石板屋瓦、老旧的门窗,无声地向人们展示着这里的古老与平凡。

  “总算住上新家了。”穆大妈长舒了一口气,看着房内已经粉刷一新的墙壁、铺好的瓷砖和木地板,满意地转来转去。二层小楼总共住四家,村里总共有3种户型,6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8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和12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

  昨天,房山区霞云岭乡龙门台村的243户山区农民告别了泥石流易发区及缺水区,陆续搬进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装修的新村之中。

  房山区龙门台新村为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试点工程,该村总人口526人,全村分为6个自然片,其中4片为严重缺水和泥石流易发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集体无任何企业。2009年2月,龙门台村被确定为抗震节能型新农宅试点工程。目前,一期48栋农宅(192套)已具备入住条件。新农居采用太阳能采暖,每年可以节约700多吨煤,为村民节约资金17万元,室内温度比原来提高6摄氏度。

  新村改造中,57.5%的费用来自泥石流易发区搬迁政策性补贴,16.7%的资金来自抗震节能型新民居建设政策性补贴,16.5%的资金源自退耕还林政策性补贴,另外的9.3%由农民自筹。穆希华大妈两口子和两个儿子把新房选在了同一栋小楼里。“我们新房总共有252平方米,自己才出了8万元。”穆大妈笑眯眯地说。

  为了照顾村民的老习惯,原来新村里的房设计是南北向,但农民想顺着山的走向住。于是,住宅设计根据农民意见转了90度角,变成了东西向。

  老物件没地儿放,一栋小楼在两侧都设置了4个储藏室,每户占一间。“原来的家伙什全能放在里头,屋子里干干净净的收拾起来当农家乐。”年近花甲之年的李大爷高兴地说。

  据介绍,新村建成后,可腾退出土地220亩,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创造了条件,还可带动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核桃精品园、反季节蔬菜大棚等,将休闲旅游采摘与产品深加工相结合,推动产业发展。本报记者 耿诺 RJ215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