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碧桂园创新中国公益慈善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7日10:54  南方日报

  

碧桂园创新中国公益慈善模式
广州慈善日捐款。

  众所周知,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地理区位、自然禀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广东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相当突出。汪洋书记在我省贫困山区调研时曾说:“全中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我们发展到今天,最穷的地方仍然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辱,是先富地区之耻。”为了大力开展扶贫济困事业,缩小省内区域贫富差距,今年起,广东设立“扶贫济困日”,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公益慈善的气氛。

  活动日募集到的善款将较集中的投向贫困农村地区的教育、卫生、农村饮水、道路、危房改造等几大项目,将全面面向广东3409个贫困村,70万户贫困人口,致力于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我省品牌房地产企业的杰出代表,碧桂园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济困的号召,在“广东扶贫济困日”后旋即启动了对粤北贫困山区的定向扶贫项目,力求通过绿色产业扶贫实现贫困村的整村脱贫。

  高速发展不忘回报社会

  作为我省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十八年来碧桂园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10年初碧桂园已在全国拥有近80个高品质地产项目,服务逾25万业主,“碧桂园,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享誉国内。在拓展全国的同时,碧桂园仍旧扎根于珠三角,深耕广东区域市场。迄今,碧桂园已在广东省内拥有近四十个地产项目,其中绝大部分位于三、四线城市;包括惠东、阳东、阳山、开平、怀集、四会、云浮等粤东、西、北等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通过项目投资开发、吸收当地就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积极纳税、支持当地公益事业等,为各区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理论动态》在一篇题为“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中提到:“碧桂园凤凰城原地块因拖欠农民征地款等各种债务10多亿元被长期闲置,2001年引进了碧桂园公司,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又盘活了土地,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每年的税费贡献达3亿多元,仅凤凰城五星级酒店每年税收超过3000万元。增城广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大市政设施,都是政府运用市场的手段,通过招商引资、商场换广场、企业捐助等方式建成的……”

  作为沐浴改革开放阳光雨露发展起来的碧桂园,从来都将企业的成就归功于国家政策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一直以来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截至2010年初已向教育、医疗、扶贫、赈灾等公益慈善事业捐款超11亿元;加之本次捐款2亿元,碧桂园及其创始人于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超13亿元。

  教育扶贫屡受各界好评

  碧桂园及其创始人杨国强对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执着投入,多年来在业界一直有口皆碑。杨国强一生与教育有缘。农村长大的他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高一几乎辍学,依靠每月2元的国家助学金,完成了中学学业。在碧桂园创业时期,他以兴办碧桂园学校为切入点,使碧桂园一炮打响,企业从此走上快速发展的坦途。1997年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而设立仲明助学金,2002年以全免费教育援助贫困高中生而创办的国华纪念中学,2007年为退伍士兵实现稳定就业而创立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杨国强投身公益的一举一动都围绕着教育和脱贫这两个关键词。抱着“对人好、对国家好、对社会好”的朴素理念,使杨国强在成功创业、财富不断增长时,始终不忘“回报”二字。在他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下,十余年来碧桂园向慈善机构、特困山区学校等累计捐款总额高达数亿元。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灾区有近14000名学生因校舍毁坏而无法上课,杨国强获知情况后,个人捐资接收汶川桑坪中学1500余名师生前来广东异地复课。去年7月1日,汶川桑坪中学首批前来广东碧桂园异地复课的650名师生抵达广州火车站,其后,桑坪中学共1500余名师生在江门五邑碧桂园校区开始了他们异地复课的历程。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此事批示“善举!充分显示了我省民营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至去年6月12日,为期一年的汶川桑坪中学广东异地复课至此正式圆满结束。这次新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整校大规模跨省复课,一年来受到广东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用心“扶贫”更“扶志”

  多年来,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及其家人捐出了数亿元慈善款项。然而对于杨国强来说,慈善并不是简单地捐款了事,更是投入爱心、细心和用心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过程。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碧桂园创新了一套又一套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管理模式。

  杨国强在“国华纪念中学”、“仲明助学金”慈善项目上首创了“道义契约”,在“扶贫”同时“扶志”,把“感恩”与“爱”的教育理念灌输于受助人。在“中西部地区扶贫项目”、“雨露计划”中派专人跟进慈善事业的执行,令慈善事业不再是捐钱了事,扶贫一定要扶到老百姓急需帮助的点上。在国华中学、仲明助学金、国良技能培训学校,以及一些对口扶贫项目中采取公示,善款善举受助人通过公示等,首创慈善项目公选制度及受助人公示制度,让捐助项目明明白白;让群众监督慈善项目落实推进。在“仲明助学金”、北大清华“国华杰出学者奖”、“中大国华讲座教授基金”项目中,推行慈善“执行成本”额外核算,规避慈善项目因为执行成本而引发的“风险”……碧桂园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更创新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管理模式,为中国未来慈善事业提供了典范。

  碧桂园公益慈善大事记

  □2010年6月:广东扶贫济困日启动当日,碧桂园及杨国强、杨惠妍承诺从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分四年捐赠2亿元用于广东各类扶贫济困慈善项目,其中5000万元用于粤北贫困山区定向扶贫项目。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碧桂园上下捐款超过5000万元;分别用于抗震救灾一线、受灾地区重建以及受灾孤儿救助等。杨国强提出接收灾区学生到碧桂园旗下学校异地复课;由个人承担复课期间师生们的学习、生活以及返乡路费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初级中学整建制跨省异地复课的第一例,项目一年来支出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

  □2007年10月:设立“国华杰出学者奖”,杨国强先生捐赠清华、北大共6000万,设立“国华杰出学者奖基金”,用以吸引优秀教学科研人才,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术研究,助力学校全面发展,奖励科技研究成果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生活有突出贡献的清华及北大的科学工作者。同年12月,向中山大学捐款3000万元,设立“国华讲座教授基金”,用于招揽世界顶尖级的人才,为中大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注入强大力量。

  □2007年斥资5500多万兴建国良职业培训学校,这是一所为中西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刻苦耐劳的退伍军人设立的全免费学校。该校是国务院扶贫办授予的“雨露计划”示范基地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授予的全国退伍军人职业培训和就业示范基地。

  □2006年:投入1500万元对四川省马边县进行帮扶。2007年与马边、甘洛两县正式签定对口帮扶协议,4年投入2亿元帮助两县实施高山移民、教育、医疗、通村公路、农业产业化建设等系统扶贫工程,迄今已捐款1.5亿元。

  □2002年9月:创办纯慈善国华纪念中学,杨国强先生捐资2.6亿元创办了纯慈善、全免费的国华纪念中学,九年来,共接收了25个省市,19个民族,1400余名因贫困而难求学的优秀学生。现已有六批学生中学毕业,全部考上大学,其中一表本科占87%。

  □1997年:设立仲明助学基金,杨国强先生设立仲明助学基金,每年捐赠100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自2006年起每年捐资200万元,十三年来有5380名学子受益。

  南方日报记者李广军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