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何稳定蔬菜市场,记者走访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首席专家张真和——
本报记者 冯 华
整体上看,菜价上涨菜农获益少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菜价上涨幅度大,在此过程中,农民受益大不大?
李国祥:据了解,这轮菜价上涨获益最多的是蔬菜流通商。菜农由于缺乏市场信息,部分品种与市场衔接不畅,时常出现丰产不丰收及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的过剩。当蔬菜价格涨到高位时,很多菜农并没有蔬菜可供销售,无法获得高菜价带来的利益。
张真和:前段时间我去河南中牟县调研,蒜农以每斤3—4元的价格卖出,而同一时期北京的超市里大蒜价格则卖到20多元一斤,利润大部分让流通环节赚走了。
记者:菜价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李国祥:理想的菜价水平至少应满足:菜农有生产安全蔬菜的积极性;消费者在经济上和心理上能够承受;蔬菜和其他农产品之间的比价比较合理;蔬菜价格相对稳定。
流通不畅,信息不灵制约产业发展
记者:菜价背后,暴露出蔬菜产业的哪些深层次问题?
李国祥:当前蔬菜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总体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阶段性变化。
首先蔬菜产区由城市郊区向农区集中,生产品种趋于多样化,生产方式由露天向设施转变,生产组织结构趋向专业化和规模化。这些都带来蔬菜成本结构的变化。近几年,蔬菜生产环节需要大量租用农地、雇佣工人,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也在上涨,这些都推动蔬菜生产成本明显增加。
此外,暴露出流通环节的一系列问题。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并不畅通,跨区调运蔬菜受限制的种类太多;市场交易秩序差,菜霸强买强卖的现象时有发生;蔬菜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很难发挥桥梁作用;电子交易在一些地方变成少数人操纵价格的工具,菜农信息不灵无法从中获益;冷链设施不完善,蔬菜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高达30%。
蔬菜生产布局要合理
记者:现在城市蔬菜自给率一般达到什么水平?什么水平才算合理的?
李国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镇的蔬菜自给率呈现下降趋势。
张真和:只要是这个城市自己主动建设的蔬菜基地,对本市蔬菜供应的总量达到50%左右,一般的应急保障应该都能够满足。
记者:您认为现有的蔬菜生产布局合理吗?
张真和:蔬菜生产要适应经济、自然规律,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如长江上中游地区,适合生产冬春茎叶类蔬菜;华南地区适合生产热带蔬菜,种植反季节果菜;云贵高原地区海拔较高,适合在夏季种植冷凉蔬菜。随着蔬菜生产向产区集中,交通路网的不断改善,我国跨区调运的蔬菜量会逐年增加,相当一部分蔬菜要靠跨区调运解决。
记者:怎么看待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李国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建立,蔬菜生产地和消费地的距离越来越远,政府调控蔬菜市场的难度增加。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既要建立应急蔬菜供应机制,更要解决城镇居民蔬菜供应的长期问题。要建立科学考评体系,要为蔬菜消费地政府履行职责提供制度动力。
市场引导为主,政府调控重要品种
记者:稳菜价,眼下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市场、政府关系如何处理好?
张真和:稳菜价,应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调控为辅。蔬菜对市场供求反应极为灵敏,最有效的手段还是加大对生产的支持力度,依靠市场来拉动生产。政府做好相应的支持工作,只对重要品种进行调控,如出口量大的品种、消费量大的品种,对市场价格起到重要作用的品种。以大蒜为例,2008年大蒜价格只有几分钱,蒜农利益受损害时,政府应借鉴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进行保护价收购,保护其积极性,才能使生产保持稳定。
记者:如何既让市民吃得起,又让农民增收?
李国祥:最重要的是要强化蔬菜消费集中地政府责任,以解决保障性蔬菜生产供应为突破口,统筹解决蔬菜价格过度波动问题。目前我国尚缺能有效调控和监管市场的非政府组织。
蔬菜集中消费地,政府应在不同的优势产区建立城镇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促进集中销区蔬菜的季节均衡供应。同时优先鼓励消费地食堂、饭馆等集团消费与蔬菜生产基地直接形成交易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流通环节。
稳菜价,治本之策是保持蔬菜产业的稳定发展。应当大力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