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公布安阳高陵重大考古发现为“曹操墓”。
从那时起,“曹操墓”真假的争论就没有停止。中国考古史上不缺争议,但是像“曹操墓”这样调动各方热情参与的争议还是第一次。8月23日,质疑达到高潮,有23名学者公开质疑,数字上的巧合也许暗合了这场争议“蓄谋已久”。
如果“曹操墓”争论能发展成一场理性的、学术的全民考古大讨论,那将不仅是中国考古学之幸,对整个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推广都有裨益。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挺曹”还是“倒曹”,都逐渐发展为“意气之争”“利益之争”,参与的除了官员外,还包括村民、村干部、商人、收藏爱好者,离学术、理性渐行渐远。
“倒曹派”林奎成是河南开封的一位历史学者、书画研究家,并非专业的考古学者,但其“异见”的理性给人启迪,如果争论各方皆能理性主张、证据服人,“曹操墓”真相必越来越近。
林奎成
历史学者、河南开封文联书画委员会主任。
●《鲁潜墓志》中的“魏武帝”之“武”,与“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中的“武”是同一个人书写
●《鲁潜墓志》撰写时间与曹操下葬时间隔了125年,书写者不可能在写了“魏武王常所用”石牌之后再写墓志
●没有《鲁潜墓志》不足以把人们的视线引向“曹操墓”;没有“魏武王常所用”石牌,没人会将墓与曹操联想到一起
排除说
曹操没用过“魏武王”
近日,供职于开封市文联的历史学学者林奎成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安阳西高穴大墓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石牌被视为确定该墓为“曹操墓”的“铁证”之一,您就此提出了哪些质疑?
林奎成:首先我要强调,我对所谓的“魏武王常所用”石牌不是“提出质疑”,而是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我详细考察了中国古代的“冥称制度”,并查阅了几十万字的文献资料,证明在曹操生前死后,直到曹魏政权灭亡的这段历史时期内,曹操根本就没用过“魏武王”的称号。
同时我又用排除法,排除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称为“魏武王”的姚襄是安阳西高穴大墓墓主的可能性。对于曹魏政权灭亡后,从南北朝开始,史料中逐步出现了大量称曹操为“魏武王”的现象。最近有人从曹魏以后的史料中列举了十几条称曹操为“魏武王”的例子,其实这远远不够,仅我随手摘记下来的就有42条之多,这还是不完全统计。问题是,这些例子,不仅不能证明“魏武王常所用”石牌是真的,相反,它恰恰是终曹魏一朝,曹操没有“魏武王”称号的一个有力佐证。
证据说
力挺派有“可能”,无证据
记者:那您如何回应有关学者对您观点的反驳?
林奎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和该所副研究员、西高穴大墓考古队领队潘伟斌对我的反驳,我感到两位先生都在回避问题的本质。
以郝先生的说法为例:“曹操墓出土刻有‘魏武王’的石牌,但史书中都没有准确出现过关于魏武王的记载……也可能是因为层次比较高,民间知道的不多,没有流传下来,也可能是因曹操死后20多天就入了葬,加之当时又是高层权力动荡之时,历史背景比较复杂,时间又太短,没有史书记载,或者有记载已丢失,或者有记载到目前还没有发现,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短短一段文字,连用了两个“也可能”,又用了两个“或者”,证据呢?一个也没有!用证据说话是学术论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没有一件能够证明与曹操的身份有关。唯一的“铁证”,当时即遭频频质疑,现在又被证明是伪造的。
笔迹说
墓志石牌笔迹出自一人
记者:除了“魏武王常所用”石牌以外,您对在证据链上与石牌紧密相关的《鲁潜墓志》有什么新的看法?
林奎成:江苏金石专家李路平先生指出,《鲁潜墓志》中的“魏武帝”之“武”,与“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中的“武”是同一个人书写的。我对这两个“武”字作了认真的比较,结果证实,李路平先生的判断是正确的。一种书体的审美取向,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内所具有的趋同现象,称为“时代书风”。但是,在同一历史时期,对某一个具体文字的处理,譬如结体、造型、笔画长短,某一特定部首的形态和位置,甚至书写习惯,诸如起转、顿挫、倚侧、藏锋、破锋之类的技法表现等等,如果这些方面都完全相同,而竟出自两个人之手,就是不可思议的现象了。这两个“武”字,在上述特征方面均显示出了惊人的一致。《鲁潜墓志》按志文出于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曹操下葬于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中间隔了125年,书写者不可能在写了“挌虎大戟”石牌之后再写《鲁潜墓志》。由此可以确定,《鲁潜墓志》和“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为同一个人所伪造。
地籍说
鲁潜籍贯为何查不到?
记者:您认定《鲁潜墓志》是伪造的还有什么有力的证据?
林奎成:苏州会议之后,我开始进一步关注《鲁潜墓志》。按照《鲁潜墓志》的说法,鲁潜是“渤海赵安县”人,查《晋书·地理志》,渤海郡十县,没有“赵安”。仅此一条,即可锁定,所谓《鲁潜墓志》也是伪造的!
为人撰写墓志,没有把墓主籍贯弄错的道理,而安放此墓志的人又自称是鲁潜的老师,古时师徒如父子,老子不知儿子是哪里人,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当时的人说“渤海赵安县”,就如同现在的人说“山东省郑州市”,这是不可能的。况且鲁潜是赵安县人,死后不葬赵安而葬邺地,是何道理?如谓“陪葬”,以三品的“太仆卿驸马都尉”的身份显然不够资格。退一步说,就算陪葬之说成立,则《鲁潜墓志》中不说陪主方位,对陪主只字不提,却用去了半数以上的文字大谈特谈“故魏武帝陵”的位置,这样的东西还算是墓志吗?种种乖舛,殊出常理之外!
所以我的看法是,《鲁潜墓志》与“魏武王常所用”石牌,二者属于系列作伪。没有《鲁潜墓志》,不足以把人们的视线引向“曹操墓”;没有“魏武王常所用”石牌,谁会把那些“胡粉二斤”、“木墨行清”之类的东西与曹操其人联想到一起去?
林奎成观点
真曹操墓没有则已
有则必是帝王陵群
林奎成:曹操是个特殊的历史人物,生前不帝,死后称尊,中国历史上除明朝以外,从来就没有“太祖孤陵”的丧葬制度。曹魏政权虽短,但也出了“四帝一王一公”,真的曹操墓没有则已,有则必是一个帝王陵群。
真伪是纯粹学术问题
不要急于行政干预
林奎成:“曹操墓”的真伪,是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的解决,只能在学术规范的框架内,通过持不同观点的双方反复不断地论辩来进行。在没有达成共识之前,不要急于行政干预,动辄以诉诸法律相威胁,更是愚不可及的拙劣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