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蜱虫咬伤发病率仅为万分之一

  本报海口9月9日讯(记者 陈新) 河南因蜱虫中毒造成18例死亡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那么,蜱虫在我省分布的情况如何?是否有因蜱虫咬伤而中毒的病例?市民该如何预防?南国都市报记者9日采访了流行病学专家、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金玉明。

  据金玉明介绍,我省各个市县都有蜱虫存在,但蜱传疾病在我省不是很常见。自2007年以来,我省疾控部门每年都对蜱传疾病进行监测,每年有报告“蜱传立克次体斑点热”的病例,但病例并不多,目前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我省报告的“蜱传立克次体斑点热”病例类型与河南省报告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相同,但两种病都属于立克次体疾病。

  金玉明表示,人被蜱叮咬后发病,出现持续发热、起皮疹、头痛、肌肉酸痛,蜱咬处溃疡,焦痂,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发现类似症状后,要及时咨询或就医。目前蜱传疾病已有较成熟的防控手段。该病治疗手段主要是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强力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对“蜱传立克次体斑点热”病的治疗效果很好,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

  发病率仅万分之一

  据海南师范大学生科院的王老师介绍,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还分为硬蜱和软蜱,硬蜱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软蜱则没有。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

  “蜱虫对寄生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喜欢呆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呆在动物和人体柔软的部分,方便咬噬吸血。”王老师进一步作出解释。

  王老师还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在动物园饲养的鹿身上就发现过蜱虫,“蜱虫就是种吸血寄生虫,喜欢附着在动物皮毛上,当时动物园的鹿开始出现皮肤干燥、脱毛的症状,我们过去一研究发现原来是蜱虫在作怪;而且我原来在东北时,就知道林区里有很多蜱虫,还知道人被这小虫子咬后还可能得森林脑炎。”

  有专家已在采访中表示,被蜱虫咬伤后,发病率一般仅为万分之一,而无形体病临床死亡率大约在2%-8%之间,多发生于老年人。而著名寄生虫学教授余新炳也表示,蜱虫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像河南这种大规模的爆发,引起多人连续死亡的案例极为罕见。

  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金玉明表示,蜱虫致病的几率很低,加上城市蜱虫活动较少,所以广大的市民不必对蜱虫过分恐慌和惧怕。

  (见习记者 雷思琦)

  热点问答

  1、什么是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简称无形体病)?

  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1994年美国报告首例病例,2006年在安徽省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无形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1)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2)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会导致传播。

  3、无形体病人群易感性及发病季节特点是什么?

  人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

  4、无形体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肝酶升高。严重者可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凝血,甚至死亡。老年患者及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一旦出现疑似体征,应主动就医并将相关暴露史告知医生。

  5、无形体病治疗原则是什么?

  如有无形体病症状(疑似),应尽快到正规医院治疗,谨遵医嘱。(一)病原治疗。1、四环素类抗生素:强力霉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2、利福平;3、哇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

  (二)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适量补充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对病情较重患者应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

  (三)对症支持治疗。

  (本报记者 陈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蜱虫 发病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