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务实援建 上海精神激励都江堰

  蒲虹公路,曾因修筑之难被称为“天路”,也是上海援建项目中最后的一块“硬骨头”。如今,通车后的蒲虹公路已成为虹口乡的发展之路、“生命线”。

  然而,这块 “硬骨头”,却是上海援建者主动“讨”来的项目。正是靠这样的精神,金秋十月,上海援建在都江堰市铸起了一座丰碑。

  “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与努力,12000多名援建者的汗水与热血——截至目前,上海对口支援项目共8类117个,总投资约82.5亿元,已全部完成。

  两年来,上海援建者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民生急需为重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科学援建、优质援建、务实援建,建设优质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人民满意工程。

  两年来,上海援建者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感情,对党的感情和对事业的感情,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牢记使命、顾全大局、攻坚克难、争创一流。

  构建高效精干工作体系

  灾后恢复重建举世瞩目,重建过程艰苦卓绝。援建伊始,上海市委、市政府就确定了“走在全国前列”和“三项原则,一条主线”的要求。

  “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挑战严峻、责任重大。这离不开一个高效的指挥体系和工作体系。上海援建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建立高效精干的“1+3”工作体系。

  “1”就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2008年7月3日晚正式进驻都江堰市,使上海成为第一个全体成员全部进驻受援地的援建省市,是上海市援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负责指导、协调、统筹、推进援建工作的执行机构;“3”就是三个公司,其中上海城投作为项目法人,负责统一管理和运作重建资金(合同)管理;建科院作为项目管理单位,负责“交钥匙”项目的管理及控制;东华建设造价咨询有限公司作为财务监理单位,负责援建项目的全过程资金监控、财务管理和投资控制。

  有了坚强有力的工作体系,援建工作的齿轮很快转动起来。带着2000万上海人民的殷切嘱托,上海援建突出“民生、公益、基础、功能”项目优先,形成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5.2.1”项目体系,即教育支撑骨干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安居房基础体系、城乡用水治污框架体系和支农惠民保障体系。

  大力开展智力支持和精神家园重建。帮助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古城区旅游规划等五个规划。持续开展“来自上海的问候”主题活动和社区“守望相助”结对共建活动。

  8月15日,上海与都江堰签署《关于构建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工作长效机制的框架协议》,由此建立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工作的长效机制。根据协议,双方将深化合作,提升援建项目管理水平,提高利用效益。并将在农业、工业、商贸、旅游文化、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管理、招商引资等8大领域加强合作。

  援建就是“特殊党校”

  地震灾情就是行动命令,没有什么比组织对我们的信任更宝贵;作为一名干部,没有什么比国家对我们的重托更重要;作为上海援建者,没有什么比两地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更崇高——上海援建者如是说。

  为发挥指挥部干部的工作标杆作用、党员的战斗旗帜作用,上海援建者始终践行捧着一颗爱心而来,抱着一个信念而来,带着一份责任而来。为形成“5.2.1”援建项目体系,指挥部同志上山下乡、跋山涉水,问需于民、问计于专家,使科学援建、优质援建、务实援建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成为努力走在对口援建极重灾区前列的不懈动力。

  共产党员在党旗下集合。从当初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到3天内在上海组建完毕;从率先整体进驻,到24天后首批项目率先开工建设;从两年来在每一个重要节点的拼搏,到22所学校率先整体移交……哪里工作最艰苦、哪里群众最需要,用“特殊材料”铸就的共产党员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哪里,上海援建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在上海市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援建指挥部总指挥薛潮看来,两年援建过程,是打造“特殊党校”的过程。“特殊党校”体现在特殊的环境,在特殊环境里面对艰苦磨炼,做到坚韧坚强、坚韧不拔、坚强面对,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困难重压不倒。

  特殊的使命让党员成为对口援建中流砥柱、模范和标兵。发挥好共产党员的作用,就能打造强有力团队;发挥党员的作用,就能有效推进援建项目建设。两年援建,上海援建者记忆深刻的是:共产党员走在援建工作前头,发挥了榜样的作用。

  援建一线是特殊的课堂,在特殊课堂里提升素质,做到求真务实,实践出真知、出成效、出干部。

  在两年时间里,上海援建者增强了第一线工作的群众观念,提升了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形成迎着困难干、迎着矛盾干的勇气和能力。

  援建项目与时间赛跑

  为实现“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上海确定的117个援建项目都在与时间赛跑。

  两年来,上海援建者坚持每天都是工作日、决战日。青城山脚下的上海援建指挥部,每晚九十点钟,还是灯火辉煌。上海援建者创造了“白加黑”、“五加二”、“7个工作日每天16小时”的工作方式。无论是在指挥部,还是三个管理公司;无论是施工、设计、监理单位,还是医疗卫生、教师、公安和志愿者队伍,都将援建提速体现在团队作风上、案头效率上、春节等节假日坚守上,实实在在地在两年里做好三年的工作量。

  两年来,无数援建者用朴实的行动践行着对人民的忠诚。可以说,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上海援建者是在用生命援建。两年来,正是在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援建历程中,援建者们的人生价值每天在工地上体现,在项目建设上体现,在灾区的变化上体现,在灾区人民的笑脸上体现。

  让每个项目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上海援建指挥部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圈用竹子扎成的三角形的杩槎,那是2000多年前修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用来截流江水的特殊工具——这也是上海援建者们的“座右铭”,时时鞭策上海援建者做“当代李冰”,要让每一个援建项目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面对紧迫的时间表,上海援建者们时刻不忘历史重托:“不能为了求速度而无视群众需要,不能为了赶工期而忽视科学规律。”薛潮语重心长地说:“若干年后,当地人民不一定记得上海援建项目有多快,但一定记得上海援建项目有多好。”

  民生为先,务实为重。为了一个“好”字,指挥部34名成员在遴选项目时总是扪心自问:80多亿元援建资金,是否每一分都用在了当地百姓迫切需要、利益攸关的刀刃上。

  为了一个“好”字,上海援建都江堰的项目在开工前,都要过“问计于两地专家、问计于当地百姓”的科学规划关。

  为了一个“好”字,上海援建者把比建水厂还要多的钱埋到了地下,宁可把钱花在“看不见”、“不起眼”的地方,也绝不能为了“好看”而乱花一分钱。

  为了让群众得实惠,在项目安排上,上海援建既注重安居房等群众最急需项目,又注重困难群众直接补贴项目;既注重建好体现速度和爱心的学校、医院项目,又注重建好提高群众生活环境的配套基础设施;既注重建好“三馆三中心”等“输血”项目,又注重建好惠及更多群众的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和10万平方米就业创业基地等“造血”项目;既注重功能完善的医疗中心建设,又注重整体打造高品质的“壹街区”;既注重项目移交,又注重可持续的运行保障。

  在工程建设上,始终坚持把质量问题降到零的工作理念,把质量和安全放在援建各项要求的第一位,加强设计、施工、监理等每一个环节的控制管理,并实行两地联合监管、院士专家督导。坚持需求导向、功能导向、精品导向,开展已交付援建工程质量满意回访月活动,确保项目交付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群众满意一个。同时,全力争创“三个100%”:“交钥匙”工程100%争创优质工程、100%争创沪川各类奖项、工程设计100%争创优秀设计奖项。目前,已有一大批工程荣获四川“天府杯”、上海“白玉兰奖”等两地各类奖项。 (王怀 张彧希)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