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
就曹雪芹本人而言,他是未及长成便遭逢家庭败落,对他的改造大概不够彻底。但恐怕也正因此,他一方面终于“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晚来自悔不已,一方面却更多地保存了对少年生活的珍爱
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导,兼任《辞海》编委、古代文学分科主编
贾政好像是《红楼梦》里第一等招人讨厌的家伙,原因自然是他和宝玉的敌对与冲突。贾政虽是父亲,在宝玉眼里却犹如恶魔,毫无亲切感可言。他的恐惧甚至成了习惯性的反应,无论怎样正鲜灵活泼着,一叫到父亲的名字,看见他的身影,便顿时木呆,魂飞魄散。而且尽管有老祖母护着,有一回仍然被打得半死。看小说的人容易站在主人公一边,讨厌贾政也是理所当然。
而对《红楼梦》的政治化解读,又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对父子间对立的意义:宝玉被推举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而贾政则被描述为封建“卫道士”,于是他们似乎在小说里展开了一场政治斗争。“宝玉挨打”一节被选入中学课本,想必着眼于此吧?我不清楚老师怎样去讲解这一节文字,但如果把现代人的政治解说搁置不论,却很容易看到导致宝玉挨打的缘由实在是很严重的。
有三件事叠加导致宝玉的厄运:先是宝玉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表现出他对世俗应酬、仕途经济毫无兴趣,令贾政心中不快。继而忠顺王府遣人登门追讨优伶琪官,虽说事实上琪官并非宝玉所藏匿,但他毕竟与之有迹近暧昧的交往,才导致对方的猜疑。而对贾府来说,这是无端地得罪了一个关系疏远而势力强大的政治豪门,它可能埋下严重的祸根。紧接着是丫鬟金钏儿自杀,贾环传述其母赵姨娘的解说,道是因宝玉逼奸未遂而引起。这对贾府来说是严重的名誉损害。
当然读者可以要求贾政明智和冷静一点,去除后两桩事件中无据的猜测和恶意的夸大,再来追究宝玉的责任。但连续的愤怒的冲击,也确实容易令人头脑发昏。贾政是相信其事属实的,他因此对儿子陷入了彻底的失望甚至恐惧,只怕会“酿到弑君杀父”的一步。作为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家长,他有维护家族利益和管束子弟的责任。你可以指责贾政昏聩或下手过于狠毒,却没法在这件事上指责他如何“保守”、“卫道”。你们家的儿子,真犯到那一步,难道不打吗?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有一段容易被忽视的情节,是贾府里资格最老的赖嬷嬷对宝玉等人回忆府中老前辈打人的历史。先是说宝玉挨那一通狠揍算不了什么,然后说“当日老爷(贾政)小时挨你爷爷(贾代善)的打,谁没看见的!”又说“大老爷(贾赦)也是天天打”。至于东府里老祖宗贾代化,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可见贾府里长辈打儿孙乃是光荣传统,贾政本人也是从小被打过来的,他打宝玉,或许连手法都是其来有自。
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的内容是说某贵胄子弟如何少年放荡、中年折节,终于功成名就。早年适度的任性放纵,对这一类人来说是应得的快乐。就连贾政,居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但到了一定时候,又必须转变人生方向、行为方式。因为家族的事业必须有人继承下去,而谋求个人的成功也只有沿着社会的既定轨道才有可能。因而,教育改造少年子弟,便成为家庭基本的职能。而一个少年已形成的个性距社会标准愈远,则遭遇的改造强力愈大。
宝玉被毒打了,他的同性伴侣秦钟因为和小尼姑智能相好,也被父亲毒打,最后卧床不起。不是没有过错,甚至不是不该挨打。但在家庭改造那种“顽劣”少年时显示出的非人性的残忍,令人联想到社会对其成员约制的严厉。
我们无从知道贾宝玉最后会被改造成什么样子。就曹雪芹本人而言,他是未及长成便遭逢家庭败落,对他的改造大概不够彻底。但恐怕也正因此,他一方面终于“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晚来自悔不已,一方面却更多地保存了对少年生活的珍爱。在宝玉父子的冲突里,贾政何尝没有他的痛苦,但用少年人的眼光来看,成人世界所看重的东西不仅是枯燥无趣的,而且它本身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它将毁灭少年人所珍爱的一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