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陕西省确保年均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7日07:25  三秦都市报

  “秦晋大贾”、“山陕商人”,曾是中国历史上形成最早的商人集团,明清时期垄断中国东西部贸易达500年之久。然而,时至今日,提起近代“秦商”,还有多少辉煌可说,与浙商、徽商相比,这二字,似乎早已悄没声息地淡出了人们视线。

  个中原因几何?“秦商”未来又何去何从?昨日,在古城西安开幕的2010’中国(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给这块历史悠久的黄土地上的人们带来希望。

  3年培养10万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

  人才缺乏是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软肋。目前,全省中小企业中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足17万,占不到从业人员总数的7%,远低于全国16%的平均水平,尤其是缺乏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不足5万人。

  因此,我省在支持企业培育人才方面,利用我省丰富的科教资源和现有培训基地,全面实施中小企业人才发展计划。从今年起三年内,培养1万名成长型中小型管理人员,培养10万名具有一定现代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培养20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养30万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操作技能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

  扶持3000户“明星小企业”

  我省专利超过6000件,但是专用技术利用率仅为4%;拥有非公控股企业12.07万户,个体经营户122.92万户,但是“中国名牌产品”却仅占全国的3.15%,这些数字不仅远远落后于江、浙等省份,距离全国平均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为此,我省将通过“百企升级、千企成长、万企培育”工程,力争每年500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型企业,1000家个体经营户或微小企业发展为规模企业,10000家小企业进入信息库加以培育,并扶持30户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非公企业在品牌、创新和产业延伸等方面进一步做大做强,扶持300户成长性中小企业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扶持3000户小企业、个体经营户在加工配套、民俗工艺、地方特色等方面成为“明星小企业”。

  确保年均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阶段。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9%,其中2009年比上年增长18.2%,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速。非公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促进我省就业增收的新渠道。

  与此同时,企业所支付给从业者的劳动报酬也从2005年的33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05.77亿元,年均增长18.4%。中小企业、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从2005年的5565元提高到2009年的9079元,年均提高了878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来自中小企业、非公企业的工资性收入。

  我省计划到“十二五”末,全省中小企业数达到147万户,年均新增2万户;从业人员达到787万人,其中吸纳农民就业超过500万人,这其中意味着,通过着重发展与大企业相配套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将可年均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

  本报记者 赵蕾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