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市垃圾怎么办,杭州想向国外学

  本报讯 每个人,每天,都在制造垃圾。

  这个数字异常庞大。杭州每天的垃圾量是6700吨,并且以每年17.9%的速度增长。

  杭州天子岭第一垃圾填埋场,从1991年启用到2007年封场,埋了900万吨垃圾。现在使用的第二填埋场,原计划使用24.5年,但按照每天实际运来的垃圾量计算,不出20年,也将被填满。

  如果我们还不正视垃圾处理问题,如果我们还任性妄为地制造垃圾,垃圾迟早会“兵围城下”。

  10月14日至16日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与环保产业展览会,将直面这个棘手的问题。展会以“低碳经济”为主题,分为展览和专题研讨会两大部分。届时,杭州市政府、中节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欧中联合商会等将联手举办城市垃圾处理专题研讨会,探讨中国城市垃圾处理及技术合作。

  本次城市垃圾处理专题研讨会的许多议题,在学术界是非常前沿的。虽然内容高深而专业,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新一代近零排放的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技术,比如城市有机生活垃圾管理,比如垃圾发电技术,再比如城市污泥干化和焚烧工程等。

  事实上,杭州一直很重视垃圾处理问题,眼下正在大力发展垃圾处理产业。

  去年,杭州启动了垃圾清洁直运,陆续提升改造了7座小区周围的垃圾中转站,今年年底前还将提升改造13座。

  今年,杭州第二次揭开了垃圾分类的序幕,尽管之前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垃圾分类试验。并且,垃圾末端处置的技术也在悄悄跟进。

  但与发达国家的垃圾处理商业化运作、先进技术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明显。所以,这次清洁能源与环保产业展览会、城市垃圾处理专题研讨会,就是学习的好机会,学习如何变废为宝。

  别忘了,垃圾本来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本报记者 王磊

  本报通讯员 茅科君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