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缓解城市堵车现象需发展模式重新定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9日16:40  CCTV《新闻周刊》

  城市堵车现象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全国一线、二线,甚至三线的城市,很多都出现以前少见的大堵车。这是怎么了,是特别的景象,还是向常态发展呢,这病能治吗?本周视点,关注城市交通由半身不遂转向全面瘫痪。CCTV《新闻周刊》2010年9月25日播出:城市“堵”局,以下为节目实录:

  白岩松:本周北京中秋节这一天,无论天上,还是人间,都可以打高分。天上,白天碧空如洗,晚上,皓月当空,气温是秋凉,真是有中秋的意境。再看人间,让人担心的堵车并没有出现,马路上好走得不得了,"首堵"又变成了"首都",让人心情舒畅。然而或许在北京,无论天上,还是人间,这样的打高分的景象可能都不多见。尤其中秋前这一周,马路堵得是一塌糊涂,尤其是9月17号上周五,下班的人们几乎大都被堵疯了。晚上6点到8点之间,五环以内可以说是全程道路一片红,这意味着寸步难行,甚至很多交警都已经被迫放弃疏导,只能三三两两呆立在车海之中,陪着回家的人们一起痛苦。如果仅仅是北京这样也就罢了,中秋前这些天,全国一线、二线,甚至三线的城市,很多都出现以前少见的大堵车。这是怎么了,是特别的景象,还是向常态发展呢,这病能治吗?《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城市交通由半身不遂转向全面瘫痪。

  短片一:中秋大堵车

  【一组全国中秋前后 全国各地拥堵】

  19日济南堵车慢如蜗牛

  20日北京大堵“传染”到长沙,公路变身停车场

  21日南京全城堵车

  21日成都堵车赶上北京了

  25日节后上班第一天北京路况

  音乐《堵车》:早高峰的时候,走在堵车路段,东向西向是一动不动,东西三环南段走得比蜗牛还慢,还有西直门和德胜门那由北向南……

  解说:堵车的痛苦,在中秋前后席卷了全国各地,从北京上海到二三线城市,到处“堵”字当道。而一周前的9月17日,对很多北京人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在这个既非周末、也不放假的星期五,在没有太多征兆的情况下,北京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堵车。虽然节前交通压力已经持续了一周,但谁都没有想到,只是一场小雨,就让大堵车以如此猛烈的态势爆发了。

  【9月17日交通广播】配照片和画面

  郭炜:东二环,朝阳门到建国门各种堵,没事就别过来了。北向南的方向。

  王佳一:做好心理准备,因为17点08分出门和18点08分出门,如果道远的话估计到的时间差不多,道近的赶紧出来吧。

  郭炜:7409,南小街这儿怎么了?堵疯了。车快没油了,我这儿憋着想上厕所呢。南小街这儿,哪儿有厕所咱得帮助一下这位朋友……

  解说:堵车!堵车!这是17日的北京最无奈的词语。143条拥堵路段,刷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周末、小雨、晚高峰、两节前夕、剐蹭事故增多、限行车辆相对较少,六种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了全城拥堵。原本只需要十几分钟的路程,有人甚至走了3、4个小时。被堵在路上的人们,只好用手机表达不满,“堵车”成了微博(http://t.sina.com.cn)上最热门的词汇,因为堵车赶不上飞机的,被困在三环上想上厕所的,不得已留下加班的……网友们互相吐苦水。

  【记者出镜】现在是晚上的10点30分,雨还在下,温度非常低,据交警部门介绍,不仅是二环是这个情况,其实在三环、四环、长安街等主要路段都出现了交通爆堵的情况……

  出租车司机:不到500米,用了将近40分钟

  司机:堵死了(大意)

  【网页标题】:新加坡Asiaone:北京一天出现140个堵车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北京被堵停了

  印度Rediff:北京遭遇魔鬼大堵车

  解说:“今天你堵了多久?”这成为中秋前后许多北京人见面的第一句话,17日的晚高峰打破了北京堵车路段的记录,也掀开了这场“大堵局”的序幕。尽管之后的几天,不少车主心有余悸,放弃了开车出行,但拥堵依然不可避免,到了工作日的最后一天,报纸上更是早早登出了“晚高峰将提前”的预警。而全国其他城市也纷纷受到北京的“传染”,进入了节前大堵车的行列。

  上海:今天开始放假了,都要回去了,肯定堵,高架上面到处都在堵。

  济南:大意是堵车之类的

  成都:采访

  北京:采访

  解说:经历了一周的堵车又堵心之后,中秋三天假期,北京的交通却出乎意料地顺畅,“首都不堵车”也成了新闻。尽管很多人并不知道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但不可否认的是,小长假里的北京,还是享受了一回难得的通畅。但到了本周六,上班第一天,早高峰还是如约而至。曾几何时,首都被戏称为“首堵”,从普通上班高峰的常态堵,到雨雪天、节假日的大堵特堵,因为堵车变得漫长难行的道路,寄取了北京人太多的无奈。而马上要到来的十一黄金周,堵,还是不堵,是个让人猜不透的结局。

  【网友制作《大腕》片段】 +北京堵车的照片和画面

  上个立交桥就得坡起百八十回的,别人上班,不是花两个小时就是三个小时,你要是就花1个小时,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路况,想不堵你得几点出来?(我觉得怎么着,7点也够了吧)7点,那是找死!5点出来,你别嫌早,还得看有没有大货,你得研究车主的心理,愿意7点出门的车主,根本不在乎再提前两个小时,什么叫马路天使你知道么,马路天使就是什么地方都只走最堵的,不走最快的,所以我们开车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快,但求最堵!

  白岩松:9月17号那一天,我上班十多公里的路被堵了三个小时,当我在台里说起这十多公里的道路拥堵时,旁边一位同事的平静陈述,让我由痛苦者变成了幸运者,因为他五公里就走了三小时。那天晚上的直播,针对这一天北京交通,我把"惨不忍睹"换成了"堵不忍惨"哪。人们都已不能再确定,以后上班要提前多少时间出发呢?下班何时才能到家呢?其实,北京的拥堵已经不是新闻,当年王岐山当市长的时候,就去香港考察交通,引用了"首堵"这个词。这之后,又是快修地铁,又是尾号限行,然而堵车状况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变本加厉,如果仅仅北京这样也就罢了,目前中国很多二三线城市也慢慢步入大堵车的城市队列之中,这一切为什么?病因都有什么?

  短片二:解不开的死结

  片花:

  字幕:9月17日 周五 小雨

  北京市区晚高峰拥堵路段峰值达到143条

  刷新北京拥堵最高记录

  103.9交通广播   

  郭炜:今天晚高峰真是非常厉害,有的地方已经不行不行的了。

  王佳一:要是开自动挡车的话可能稍微好一点,要是手动挡的车这会儿左右脚都得酸了。

  画面:拥堵的街头 一片红色

  字幕:9月19日 周日

  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51万辆后

  首个不限行的工作日

  新闻播报:

  9月19日又一个晚高峰早早到来,二环全面飘红,三环东段、四环北段成为 严重的堵点。

  字幕:9月21日 周二

  中秋小长假前

  工作日的最后一天

  晚高峰从下午2点持续到晚上10点

  记者现场:(交管局时时监控大厅)

  17点以后这个时间时速在0—20公里的路段大概有八九十条,要比平时增加得更为严重一些。

  解说:对于脆弱的北京交通来说,似乎任何一个理由都可能让它瘫痪。而这样的状况对居住在北京的人来说并不能算是偶然发生。

  街采:

  1.一般二环和三环这块都比较堵,不是整块的问题,整个环线都比较堵。

  2.西直门、复兴门、建国门,还有三环,国贸、三元桥,就是四个八角比较堵。

  3.现在高峰时间距离越来越长了。

  4.说不准,有的时候莫名其妙有的地方也堵,都挺堵的。

  解说:英国一家咨询公司经过调查,中国上班族每天花费在上班路程上的时间居全球第一,而北京更是高居榜首。同时有调查显示,北京市区每天堵车时间已由2008年的3.5小时增至现在的5小时。而住在北京的人对于交通问题已挣扎了许多年,但似乎并无改观只是越来越拥堵。

  同期: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 副教授 杨新苗

  一个城市里面我们所有的可以用于道路建设的面积只有这个城市的总建筑面积的10%。路越来越少,该修的路也修得差不多了,而我们国家机动车辆的速度增加非常之快,以北京为例,北京的机动车数量客观达到了每千人二百多辆。那么这个数字从一百多辆增加到二百多辆,我们的道路的面积率没有增加,还是10%多一点。

  解说:有限的城市资源、过快的车辆增长速度,让超负荷的北京交通气喘吁吁。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市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将奥运期间的临时性限行措施变为常规措施,而在一直关注北京交通拥堵问题的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看来,像尾号限行、限制发牌量或者限购第二辆车等等这样的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城市交通状况。

  同期:汽车行业分析专家 贾新光

  尾号限制最初效果很明显,但是因为造成居民用车不方便,所以很快买第二辆车,所以现在等于路上的流量已经超过2008年那个时候限牌以前,已经超过那个时候了。

  解说:北京市目前机动车保有量超过450万辆。“450万辆”是一个什么概念?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推算,如果按照一辆小汽车4.5米计算,二环、三环、四环排满也只能容纳22万多辆车,仅占400万辆的5.6%。也就是说,北京市每100辆车中如果有6辆车同时上了二环、三环、四环,这3条环路就将瘫痪。

  街采:记者提问: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吗?

  1.我想应该有时候会吧,但大部分时间都不会,不太方便。人太多,我坐地铁都是挤得都不行了,有时候。

  2.我想选,但是不行,不方便,还是不方便,

  解说:地铁里人群拥挤不堪,在北京工作的人几乎都感同身受。即便地铁能保证出行时间,但为了上下班高峰时能博得一席之地,男人要放下风度、女人要丢开尊严——“挤”。所以有人宁愿提早一两个小时出门自己开车堵在路上,也不愿意选择可能等三四辆都挤不上去的地铁。虽然北京市政府投入很多用于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但对于庞大的出行人群来说仍显得力不从心。

  同期: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杨晓光

  大力地发展公共交通这里面很大一个问题是要有一个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的服务。还有换乘时的便利性上下大力气。

  解说:拥挤的交通背后是一个日益庞大的巨人北京。城市高速发展还没有做好准备,严峻的现实就已经摆在眼前。

  京藏高速:我在健翔桥北边的创业大厦那,对对对,就在健翔桥底下,我正常行驶,他并线,并线就把我的车刮了。

  云南楚雄:

  市民:堵的地方特别多,哪都那么堵。

  市民:实在没有地方停车,确实是找不到车位。

  山东济南:

  新闻播报:中秋将至,大街上行人手里拎着大包小包,马路上车多车慢车挤车,还有很多外地牌照的车。

  司机:你从哪来?从烟台过来的。是过来走亲访友的吗?嗯,是。

  白岩松:中秋节之前,北京的机动车超过了450万辆,其中一个单周就新上牌机动车超过15000辆。按这个速度,2015年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700万。700万什么概念,想想看,目前中国超过700万人口的城市又有几个?数字放在这儿,更该想的是数字给城市、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挑战跟压力,最关键是该如何去面对它。国家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多年之前曾经写过这样一段文字,不少地方对待交通的态度就像对待厕所一样,需要的时候上一下,方便完了就完了,所以我们的厕所都很脏。之后呢,他又在文章中表达了担心,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现在面临的问题,几年后将在中国的中小城市,甚至县、镇以下大规模重演。不幸的是,几年过去了,杨教授的话应验了。

  短片三:人造“春运”?

  字幕:9月21日 西安

  旁白: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但是由钟楼到北门的路段车流量依然非常大,几乎达到了饱和的程度。

  解说:晚上十点依然水泄不通,堵车,让本就慢一拍的西安更加拖沓。

  字幕:9月19日 沈阳

  现场:路怒

  解说:归心似箭的司机们,只能用不断按喇叭来表达自己愤怒。

  字幕:9月20日 济南

  旁白:这两天在济南开车上路,车流可以说是长如长龙慢如蜗牛,怎是一个“堵”字了得。

  字幕:“北京堵车,难受的是北京人,我们急什么?不能不急----北京的今天,就是其他省市的明天。”

  -----济南《经济导报》 9月24日

  解说:这几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还在100万上下,尚不及北京的四分之一,却已经开始频繁遭遇“瘫痪式堵车”。中秋节前的这次总爆发,在提醒我们什么?

  字幕:《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作者

  《采访本上的城市》作者 王军:传统的这种交通政策已经被透支到极限了。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改变,怎么改变呢?我们首先看传统的交通政策是什么?北京市是世界上罕见的,鼓励各种交通方式,都“均衡发展”的城市,小汽车的出行率百分之三十多,公共交通的出行百分之三十多,步行加自行车也百分之三十多,最后的结果我们看到,很多地方连走路都不方便。

  解说:堵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每座城市都在寻找缓解之道。同为高密度的纽约,倚重公共交通,公交出行率超过90%;而倚重小汽车的洛杉矶,为了降低密度,将城市面积蔓延至一万平方公里;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在两年之内全城主干道铺满快速公交,瞬间扭转了对小汽车的依赖。但是北京在学习中,却形成了路权“三分天下”的尴尬格局。

  《采访本上的城市》作者 王军:最后搞得这个城市,想长出纽约的身段,用的却是洛杉矶的交通政策,还想搞一点波哥大那种公交优先,最后搞得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不方便,这是北京一个既有的交通政策的缺陷。那么它也代表了中国的城市在这种交通政策,在技术上选择的一种彷徨,一种犹豫。

  记者:你知道今天会有高峰,你没有错开时间出行吗?

  乘客:错开了,因为我是从通州过来的,我三点多就出来了。

  片花:八通线新站名

  土桥(可以随便坐)--临河里(可以坐)……--果园(可以随便挤)……--管庄(可以塞)……--双桥(可以顶)--广播学院(壮士专用站)--高碑店(烈士专用站)--四惠东(恩怨解决站)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 杨新苗副教授:我们讲一个例子,就是北京的通州新城,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新城,它实际上是一个卧城,大家都在那儿睡觉,晚上在那儿休息,工作上班不在通州,所以就造成了通州和中心城区之间很强的交通潮汐式流动,早上大家进城,晚上大家出城。那么这个需求非常强。

  解说:通州、望京、天通苑、回龙观,等等,这些动辄居住几十万人口的城区都被称为睡城,因为这些区域创造的就业机会很少,人们必须在睡城和中心城之间摆渡,这种因为规划失衡造成的巨大交通流量,让北京每天上演“市内春运”。

  《采访本上的城市》作者 王军: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在哪儿呢?交通一旦在战略上出现了问题,你靠技术上很难弥补,战略的问题就是城市结构的问题。不断地拆这个城市,就是把就业全集中在一个点上,形成单中心的城市结构。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 杨新苗副教授:(单中心结构)有很强的向心性,交通的流向向心性。这个流量强度很大,我们的交通设施只能解决局部的,短时间的交通需求问题。城市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这样的交通体系就不能支持城市的发展。

  解说:2005年《瞭望》刊登了组稿“大马路之痒”,当时王军在文章中问了三个问题“我们要建一座什么样的城市?为谁提供交通服务?满足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时隔多年,答案似乎还在路上。而北京的轨迹,正在被二三线城市不断复制。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 杨新苗副教授:对于长远手段我想唯有一个,就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模式,重新进行定位和思考我们是单中心的模式继续发展呢,还是采用多中心模式去发展?

  《采访本上的城市》作者 王军:北京真的要做出这个一个决定,就一定要让大家在,小汽车都寸步难行的时候吗?

  白岩松:去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逆势飘红,一下子就超过了美国,成了世界第一。按今年的局面看,继续扮演世界第一的角色似乎问题不大。好多世界第一,咱可能会高兴一下,但这个世界第一却隐藏着更多的忧虑和担心。记得几年前,我在节目中针对北京堵车曾经开过这样一个玩笑,北京的人均寿命都快奔80去了,但是估计只相当于其它地方不到70,剩下这10年呢?堵路上了。现在看,要改的可不是十年堵路上这个说法,而是其它的地方也不让人乐观了。说白了,堵车堵的不是车,而是人,是生活,是人们的笑容跟幸福指数。从这个角度来看,堵车当然不是小事。我们有可能解决它吗?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CCTV《新闻周刊》

更多关于 堵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