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嫦娥二号探月工程专题 > 正文
尚若鸿将军(左)与本报记者合影。 本报特派记者 李桐叶 摄 |
尚若鸿将军为本报题词 |
历经的苦难深深留在了他的心底,苦难,成了一种动力和信心。从贫寒的农家娃子到将军,他实现的不仅仅是人生的价值;
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他把自己推向一个高度,学习是一种乐趣,他的人生充满了这种乐趣——
为了探月工程再苦也值得
嫦娥二号发射临近,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副司令员,尚若鸿的忙碌自然在情理之中。忙里偷闲,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采访了这位将军。
话题自然是即将发射的嫦娥二号。尚副司令从容而自信地说:“到目前已经完成的测试显示,嫦娥二号一切顺利,完全具备了发射的条件。10月1日将会准时发射升空。”
他说,除了嫦娥二号的发射,今年他们已经发射了8次卫星,“但这些发射,都没有嫦娥二号重要。在此次发射中,我主要负责部队的管理和后勤保障。这虽然是一个繁重而复杂的工作,但为了中国的探月工程,再苦也值得。”
苦难生活磨砺坚强意志
1953年11月9日,尚若鸿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中泉乡一个偏远而贫寒的小山村。
“我的父亲是一个放羊娃,我的母亲是一个童养媳。”“母亲生我的时候只有17岁。那个时候,我们家徒四壁,炕上连一张席子都没有。母亲是喝着菜糊糊给我奶水的,我出生的时候恰好是冬天,破旧的房子四面漏风,母亲只穿一件破棉袄坐完了月子。”
提到自己的母亲,尚若鸿的眼圈红了,他说母亲受了很多的苦,而母亲对他们兄弟姐妹的爱却刻骨铭心。小时候家里穷,吃不到好吃的东西,母亲想法设法给他们买了一块被称为“洋糖”的水果糖,小心咬成几小块,分给他们几个……那份甜蜜,永远留在了他的心中。
尚若鸿说,他的父亲结婚时已经27岁了,放了一辈子羊的父亲没有文化,但憨厚、善良、耿直的品行,是他终身的榜样。
回忆让眼前这位坚强的将军几欲落泪,但提到自己小时的学习生涯,一种苦中有乐的情趣让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尚若鸿有些愉快地回忆:他是7岁上的小学,但上世纪60年代的饥荒,一个2000多人的村子没有一个孩子去上学,学校只好休了两年的学。条件稍有好转之后,村里一个叫连选的高中生,挨家挨户催促休学在家的孩子尽快上学。
“我忘不了这个连选。他到了我家催我去上学,说我这么聪明,不上学就可惜了。”尚副司令说,他知道连选在每家都说着同样的话,但就是这一句话给了他自信和重新走进学校的勇气。“可惜,这个连选早早就死了,死于肺结核。”
重新走进学校的尚若鸿很快显露了自己的聪明,接连两次跳级,让他很快赶上了同龄的孩子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因为学习好,他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班里的班长。
尚若鸿说,在初中和高中上学期间,村里的支书常守鑫给了他希望和力量。上初中时,这个支书鼓励他“好好学习,毕业了回村里当文书。”等他上高中了,这个支书又鼓励他:“好好学习,多学些知识,毕业了回咱村里当老师。”当他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村支书却改变了当初的初衷,很严肃地对他说:“若鸿呀,你该去当兵,去外面闯一闯。”
在支书的安排下,尚若鸿走进了军营,参军来到了新疆。
那一年是1972年。尚若鸿的军旅生涯就此拉开帷幕。
学海无涯苦作舟
尚若鸿参军来到了新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但他并没有觉得苦。已经习惯了在贫困中生活的尚若鸿,在部队仅仅一年多,就被破格提升为班长并很快提干。
说到自己在部队的经历,尚若鸿进行了简短的总结:“二进疆,二进京,东西南北中。”参军来到新疆,1978年,他被调往北京,1983年又调到新疆工作,可是在1989年,他又回到了北京工作。“这就是二进疆和二进京。以北京为中心,我在东北工作过,现在又到了四川西昌,可以说是东西南北中了。”他说,当初在他参军要走时,当时公社的一位曹姓书记送了他一个红塑料皮的笔记本,上面有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让他终生受益无穷。
尚若鸿说:“我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一个高中生到本科学历的获得,再从现代管理学到经济管理学的研究生,尚副司令的执着令人感动,他的多篇论文都被中央党校和其他学院收录并受到好评。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会紧跟历史的脚步,才不会被历史所淘汰。”
尚若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8年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后,他又开始了更为执着的学习。在一本“科技知识”的笔记中,记者看到了关于纳米、地球、亚微米、生命技术等领域的感悟和心得,无疑,他把目光放在了更高的地方。
“这是工作需要。”尚副司令这样解释自己的勤奋好学。“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
尚若鸿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本报特派记者 阎世德 董开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