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嫦娥二号发射将采用人工点火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30日04:34  扬子晚报
嫦娥二号发射将采用人工点火方式
贺祖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嫦娥二号发射将采用人工点火方式
记者昨天拍到的发射塔实况。彭 昊 摄

  本报特派记者 彭昊

  ■最新发布

  嫦娥二号

  发射时间确定

  昨天上午,“嫦娥二号”任务情况介绍会在西昌卫星发射监控中心举行。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会上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如果遇到天气等原因,不能再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至此,“嫦娥二号”的准确发射时间“意料中”地被揭晓。

  记者还从介绍会上获悉,“嫦娥二号”的发射将采用人工点火的方式,此前,还有一种备选点火的方案是通过计算机点火。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专家介绍,如果火箭只是采用常规燃料,这样可以提前将发射的时间通过电脑固定下来,到了预定时间,火箭自然就腾空而起了。但是因为嫦娥二号采用了低温燃料,直到发射前4分半钟还需要继续加注,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采用人工点火的方式将更加安全。而且我国人工点火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不会有任何意外发生。

  另据新华社消息,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29日在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从目前情况来看,从29日到10月3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天气以阴天间多云为主,有阵性降水。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预警中心的判断,预计9月30日到国庆假期前期,空间天气平稳,太阳活动水平低,对“嫦娥二号”发射没有不利的影响。他表示,气象部门会为发射中心做好滚动气象保障服务。

  另据央视消息,按计划,中央电视台将于10月1日下午对“嫦娥二号”的发射过程进行直播。

  本报特派记者 彭 昊

  全准备好了,发射中心大家很清闲

  发射前夕本报记者探营2号发射平台

  随着嫦娥二号发射时间的逼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对外关闭,普通民众再也无法像几天前一样靠近观看,发射现场被一片安静而神秘的气氛笼罩。昨日,本报记者经多方努力,终于进入发射中心进行了发射前夕的再次探访。

  警卫班长是“扬子”读者

  虽然得知卫星发射中心戒备森严,昨天上午,记者还是租了一辆车出发,开始了一次发射前的最后探访。记者在沿途崎岖的山村公路上看到,零星分布的几个村子中,众多穿有民族服饰的彝族村民有的在举行家庭聚会,有的扛着农具、牵着耕牛下地劳作,生活并未受到多大影响。

  在距离发射中心3公里的路上,已设置起专门的检查站。到了发射中心门口,记者一下车便举起相机拍照,结果一名站岗士兵较了真,一把夺过相机说要找领导处理,记者只好跟着来到他们执勤班长面前。意外的是,当得知是《扬子晚报》记者后,这位班长乐了,“《扬子晚报》,在家常看!”原来这位班长来自安徽蚌埠,是本报的忠实读者,在监督记者删去照片后,马上将相机还给了记者。

  观察了一下形势,记者判断想进入基地采访强攻肯定不行,于是开始从出入基地的工作人员中寻找老乡套近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换乘了两辆军车后,记者终于“潜入”了卫星发射中心。

  火箭将分两次加注燃料

  乘车进入发射中心后,只见沿途宽阔的林荫道上十分空旷,除了站岗哨兵外,很少见到路上有行人和车辆,整个发射场显得极其安静,路过宿舍区的时候,还有专家、领导轻松地在草坪上合影。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嫦娥二号”所有的测试工作都已经完成,现在就等着加注燃料了,所以今天发射中心里大家都很清闲。

  在乘车穿行约5分钟后,记者有幸近距离见到了已穿上“铁皮外套”的嫦娥二号及其运载火箭,它静静地矗立在深绿色的巍峨群山中,等待发射。陪同的基地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发射中心有两个发射平台,与发射“嫦娥一号”的3号平台不同的是,此次发射“嫦娥二号”的2号平台使用的是新的升降台技术,这是中国航天专家的发明创新。2号发射塔高97米,可以轻松地用塔臂固定住52.5米高的长征三号丙火箭。2号发射平台周围矗立着三座高达175米的避雷塔,可以保护火箭、卫星不受雷电侵扰。

  步行走近发射平台,入口处竖立“正在加注”的提示牌,只有一名战士在塔下执勤看守,工作人员解释说,其实加注工作要30日上午才开始,燃料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燃料,在火箭发射前36小时内加注;另一种是低温燃料,在火箭发射前7小时加注。

  附近小学没有提前放假

  在采访结束的归途中,距离发射中心大约一公里处,记者找到了一所希望小学,据说这所希望小学就是卫星发射中心的官兵们捐资修建的。学校老师向记者证实了这个说法,并改正说是发射中心和当地泽远乡政府共建的,学校里700名孩子以彝族、藏族的居多,都是附近村子里的。学校没有收到特别的放假通知,10月1日当天才停课。孩子们感兴趣地看着记者的镜头,自豪地告诉记者说,他们每个人都看过火箭发射,最多的看过10几次,记者让孩子们形容一下火箭发射的场景,一个彝族打扮的小同学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反正是可美丽了。”

  主管给火箭装螺丝的是个江苏人

  记者昨日在西昌发射中心采访时听说,发射中心发射场里有一对公认的“神仙眷侣”,这一对刚刚新婚的夫妻共同承担重任,助嫦娥飞天,巧的是,丈夫李永就是我们江苏宿迁人。

  说起李永,同事们莫不称赞,他1米82的个头,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工作起来也是个“拼命三郎”。他曾用一个月时间绘制出完备的系统电路图,密密麻麻十多页纸,成为一套宝贵的学习教材,也方便了工作。在负责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他在近一个月内超负荷工作完成了4大系统共120份约100万字试验文书、文件的修改、校对和审核,新撰写文件17份,规程3份,最终一次性通过审核。

  从担任推进剂利用系统指挥到总体装配系统指挥,他的压力一下加重了。该系统任务繁琐,且件件都有风险:安装箭体上从一公斤到豆粒大小不等的上千个螺丝,在数根摆杆上进行高空作业,与易燃易爆的低温燃料打交道等等。但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从未出现误操作。 凭着优异的表现,李永获得了诸多荣誉,提前晋级一次,享受过部委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

  本报特派记者 彭昊 西昌报道

  太平洋上

  守望嫦娥

  本报特派记者 焦哲

  远望六号完成

  最后一次实战合练

  29日19时许,一声长达25秒的铃声划破了南太平洋的寂静,“一级测量部署,人员按部署就位”,号令从广播中清晰传出,全船立刻忙碌起来,所有船员高度兴奋,各就各位,开始进行最后时刻的准备。此时正值太平洋的黑夜,1万多海里以外的祖国是9月29日的下午。

  每个参试人员都深深知道,这次海上测控任务是远望六号船直接送“嫦娥二号”奔月。在“嫦娥二号”飞到南太平洋上空的时候,远望六号船需要对“嫦娥二号”进行一系列高难度控制动作。

  这是“嫦娥二号”实战前的最后一次合练!也是对参试设备性能和参试人员心理素质的最后模拟考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10分钟准备。”广播里响起调度员的清晰话音。合练参试人员早已就位,并开始调试仪器。

  各机房、人员早已全部就位,船姿船位系统设备也提前开机工作。主战设备机房,笼罩着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气氛,实战中对“嫦娥二号”进行测控的指令将在这里发出。无论是有着多次实战经验的主操作手,还是配合工作的其他参试人员;无论是参加过多次任务来保驾护航的老专家,还是刚刚大学毕业首次参加任务的新手,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涌现出一种激动、兴奋而又紧张的表情。

  甲板上,雷达测控天线已经一齐指向“嫦娥二号”飞来的地平线,这里将是“嫦娥二号”出现的地方。

  时间过得飞快,“一分钟准备”的声音响起。端坐在操作台前的主操作手张炯铭双手紧握天线操纵杆,双目紧盯着面前的示波器。

  ……

  今天凌晨,远望六号测量船在太平洋上的最后一次合练顺利通过。

  尽管面带疲惫,但此时此刻,没有一个船员觉得这是一个放松的时刻,因为他们知道,近期,将迎来真正的实战。而那,也正是他们所期待的。

  通讯员 陶正齐 邵长宝 陈国玲

  本报特派记者 焦哲 发自南太平洋远望六号船

  中国探月工程有关负责人29日表示,嫦娥二号将力争实现“零窗口”发射,为后续实施变轨和开展科学试验提供良好条件。

  最优时间发射能节省燃料

  “零窗口”发射是指在一定长度的发射窗口时间内,紧贴窗口上沿即最优时间实施发射。如果发射窗口为1时至1时30分,“零窗口”就是指1时整。“如果在‘零窗口’发射,卫星无需中途修正就能进入预定轨道,可以节省燃料从而为后续工作留下更多动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陶钟山说,继嫦娥一号实现“零窗口”发射之后,嫦娥二号也将瞄准这一目标。

  嫦娥二号卫星携带燃料为1300多公斤。计算表明,在约35分钟的窗口时间内,“零窗口”发射能比按照后沿发射节省180公斤燃料。 “与一些窗口时段长达两小时的地球同步卫星相比,嫦娥二号的发射窗口仅为35分钟,‘零窗口’的要求更增加了发射难度。”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发总体室主任符菊梅认为,嫦娥二号能否准时发射、准确入轨,是发射场能力的重要体现。

  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说,“零窗口”也是火箭系统面临的一项挑战。为保证产品质量,火箭测试更加严格,现场组织也比嫦娥一号任务更加严密。

  选在国庆期间发射是巧合

  据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介绍,决定发射窗口的因素包括:工程的任务目标,地日月运动规律及太阳对飞行过程中能源采集的影响,测控覆盖能力,发射场区天气状况以及轨道环境等。 “‘零窗口’需要几大系统协同,任何一个系统‘掉链子’都无法实现。”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黄江川说。他同时表示,发射日期选在国庆期间是巧合。   据新华社

  嫦娥二号肩负“十大使命”

  将比“姐姐”嫦娥一号快7天到达月球轨道

  据新华社电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黄江川介绍,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为探月工程二期进行前期工程验证和探测,将承担包括验证和探测在内的十大使命。

  一、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

  二、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三、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

  四、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五、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

  六、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

  “以上6大技术验证的使命,将为进一步了解月球表面环境,把握深空探测技术发展规律,有效降低探月二期工程风险,提供有益的借鉴。” 黄江川说。

  此外,嫦娥二号还承担了4个科学探测使命:

  一是获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卫星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二是探测月球物质成分;三是探测月壤特性;四是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

  黄江川介绍,嫦娥二号卫星开展的月球科学探测将在我国后续探月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有效促进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

  据专家介绍,嫦娥二号的体重与嫦娥一号一样,但由于肩负着更近距离观察月球表面,并传回高分辨率图片的任务,所以它装上了立体照相机,其载荷大于嫦娥一号。因为负重不一样,因而托举其飞天的火箭就不一样。由于嫦娥二号此次将直接飞向月球轨道,而无需像嫦娥一号那样在地月转移轨道多次调姿、变轨,所以进入月球轨道的时间仅需112小时,比嫦娥一号缩短了7天,而这样的跨越,与长征三号丙的助力是分不开的。      综合新华社稿件

  长三丙发射嫦娥二号最合适

  本报记者专访火箭发射系统顾问贺祖明

  昨天上午,本报记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访了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贺祖明。

  据贺老介绍,完成“嫦娥奔月”计划的发射火箭主要是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包括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三种型号,“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时使用的就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他是总设计师之一。此次“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将使用长征三号丙火箭,贺老作为本次火箭发射的顾问,两天前跟随“嫦娥二号”卫星来到了西昌。

  “我们研发的长征三号系列液体运载火箭,主要是用于高轨道的卫星发射,这种三级液体助推火箭,一、二级为常规燃料,第三级为液氢液氧燃料,也就意味着,在星箭完全分离前,会有三次箭体脱落。当然,根据实际发射任务的需要,长征三号系列火箭还可以再捆绑一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级半’。”贺老还介绍说,长征三号系列火箭的电气系统的单机、发电机这些基本可以通用,差别主要在于长三乙是在长三甲的基础上捆绑了4个助推器,长三丙是在长三甲的基础上捆绑了2个助推器。助推器数量不同,火箭状态也不同,卫星发射会根据不同的任务需要选择不同的火箭型号,比如此次“嫦娥二号”对火箭的助推力量要求更大,长三甲难以胜任,长三乙大材小用,所以选择了最适用的长三丙火箭。

  目前嫦娥二号确定了三个发射窗口,分别是10月1日、2日和3日,每个窗口的宽度为30分钟,从目前西昌的天气条件看,错过三个窗口的可能性很小,当天“零窗口”发射成功性很大。据悉,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嫦娥二号”的命运极可能也以绚烂的“撞月”结束。

  本报特派记者 彭昊 西昌报道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嫦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