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月顾问称嫦娥发射可得满分 指挥员最想陪女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2日10:15  南方日报
探月顾问称嫦娥发射可得满分指挥员最想陪女儿
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正式揭开序幕。  南方日报记者高笑摄

  昨日18时59分57秒,大凉山峡谷深处发出一声惊天怒吼,举世关注的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演绎完美“零窗口”,成功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坚实的一步,为祖国61岁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南方日报记者兵分几路现场见证嫦娥二号发射全过程。

  孙家栋:“我给这次发射打满分”

  昨日下午16时,南方日报记者应邀前往卫星发射基地见证嫦娥二号发射全过程。在基地的安排下,本报记者一路前往距离二号发射工位背后的山坡观测点。此处距离发射塔大约2500米距离。另一路记者则前往指挥控制大厅,见证历史性一刻的到来。

  发射塔上长征三号丙火箭在回转平台的环抱下,安静地伫立着。

  “整装待发。”远控楼指挥大厅的一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形容。此时此刻,和记者激动的心情不同的是,指挥大厅的技术人员显得格外淡定。

  “各号注意,1小时准备!”01指挥员鄢利清的口令在发射场上空回荡。第一批技术人员开始撤离塔架。

  倒计时40分钟,发射塔上回转平台徐徐打开,托举着嫦娥二号卫星的火箭完全暴露在人们眼前。整流罩上,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在黄昏中隐约可见。

  “30分钟准备!”第二批技术人员撤离。

  “15分钟准备!”最后一批技术人员撤离。

  10分钟、5分钟……发射时间越来越近,人们也越来越兴奋。早已在山头上等候多时的摄像和摄影记者们纷纷校对自己的镜头,生怕在珍贵的瞬间错失良机。

  “……5、4、3、2、1!”这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发射塔,绷紧神经,屏住呼吸。18时59分57秒,橘红色的火焰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伴随着震天巨响,火箭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力直刺苍穹。一瞬间,群山抖动,大地震颤,人们翘首仰望。火箭拖着长长的火柱,向东南方向飞去,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白色轨迹,犹如仙女抛出的长绢,飞向浩瀚的太空。

  “发现目标”、“跟踪正常”,在距离发射场60公里外的指挥控制大厅内,报告声不断传来。

  “星箭分离”、“成功入轨”。火箭飞行25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火箭发射技术成功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指控大厅内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百余名专家和工作人员选择了相互拥抱的方式庆祝嫦娥二号奔月成功。

  随后,指控大厅的大屏幕打出了“热烈庆祝嫦娥二号发射圆满成功”的字幕。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孙家栋院士脸上洋溢着笑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给这次发射任务打满分”。

  成功实现了“零窗口”发射

  “分秒不差,嫦娥二号再次实现了‘零窗口’发射!”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介绍。

  所谓发射窗口,是指允许发射航天器的时间范围,又称发射时机。此次任务10月份只有3天可以实施发射,每天窗口长度仅有35分钟。考虑到如果能在窗口前沿发射,有利于提高卫星在轨紧急处置能力,增加卫星深空探测工作内容,中心航天人自我加压,主动提出了“零窗口”发射的目标,即在专家计算出的18时59分57秒,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升空。

  “‘零窗口’不仅是全体科研人员辛勤汗水的结晶,还是我国航天技术进步的重要证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实现这一创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硬件和软件都实现了更新和重大跨越。为了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发射中心还专门引进了高性能计算机,将之前一次预报的时间从一周缩短到了一个小时。

  ■对话从“小鄢”到“老鄢”本报对话01号指挥员

  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下达口令的01号指挥员鄢利清也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

  昨日,记者走近了这位年仅39岁的航天专家,带你去了解他传奇的航天人生。

  曾是“金手指”,立下二等功

  1993年大学毕业的他进入中心工作,一个人守护着一台X射线无损探伤设备,默默地待了两年。

  1996年,他的人生出现戏剧性转折———因为在勤务岗位上的优秀表现,他被调到中心控制系统,任发射控制台点火员,成为那个负责按下红色点火按钮的“金手指”。

  “‘金手指’的工作并不简单,等于是半个指挥员”,刚接触控制系统这一陌生领域,就要担此重任,前任指挥员、点火员又全被调往其他部门,”“小鄢”肩上压力很重。

  那一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处于低谷期,长征三号乙型火箭首飞撞山,其他故障也接踵而至。“男人就要勇于承担重任,扭转败局”,“小鄢”暗暗鼓励自己。

  1997年3月,经过五个月的训练,“小鄢”成功完成第一次点火任务。那一年,这位年轻的“金手指”成功完成四次任务,并于年底荣获二等功。

  发射成功,最大心愿是陪陪女儿

  时光荏苒,“小鄢”变成新同事眼里的“老鄢”。2004年,“老鄢”接受了新的任务———发射中心技术区01号指挥员,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火箭在技术区的测试。

  刚走上新岗位,他就遇到挑战,第一次任务,火箭在技术区进行单元测试时,接连出现故障。据同事说,那次任务,老鄢与战友们连续作业了23天。

  一年后,“老鄢”升为发射区01号指挥员,“这份工作,绝不仅仅是下达口令那么简单,要把卫星发射比作一场战役,我就是前敌指挥员”。

  “老鄢”凭着自己的努力,很快胜任这一岗位,连战连捷,期间他也曾多次遭遇险情,但都一次次化险为夷。

  同事告诉记者,“老鄢”不仅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过硬,待人处世也让人钦佩,是大家供认的“完美指挥员”。

  专访最后,记者询问“老鄢”,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后,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老鄢”回答说,回家,与家人团聚,好好陪陪女儿。

  北京飞控中心目击“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全程

  国庆夜,鸣响最大礼炮

  昨日,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升空,踏上漫长的奔月之旅。

  时针指向17时59分,嫦娥二号卫星发射进入倒计时一小时准备。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灯火通明,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坐在操作台前,各就各位,严阵以待。

  大厅正前方,四块巨幅液晶显示屏蔚为壮观。最右侧的大屏幕将发射场传来的画面拉入眼前:依天耸立的长征三号丙巨型运载火箭,将嫦娥二号卫星紧紧抱入怀中,傲然伫立于发射塔架上,静静等待着那惊天动地的轰鸣。中间两块大屏幕上,五彩斑斓的世界地图和卫星飞行的曲线相互交织,构成一幅绚丽的画面。最上方不断跳跃变换的北京时间、任务时间、飞行时间,预示着一个重要时刻即将来临。

  指挥控制台前,记者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著名测控专家、飞控中心主任、嫦娥二号测控通信系统指挥长朱民才告诉记者:“这是我国第二次发射嫦娥卫星。与嫦娥一号相比,这次任务的飞行控制难度更大,对控制的精度要求更高,对我们的挑战也更多。”

  时间在一分一秒中滑过,大厅里只听见轻敲键盘的滴答声。

  “1分钟准备!”突然,干脆利落的报告声打破大厅的寂静。无数双眼睛都紧盯着大屏幕,等待着那石破天惊的一刻。

  18时59分,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

  “10、9、8、7……”

  “点火!”

  “起飞!”

  “助推器分离!”……

  “抛整流罩!”……

  “二三级分离!”……

  “厦门跟踪正常!”……

  那一刻,各测控站、测量船的数据正飞速汇集到飞控中心,位于大厅一侧的机房内,10多名科技人员正在紧张的进行卫星遥控数据和轨道数据处理。

  发射后约26分钟,大厅又传来报告:“星箭正常分离!”

  稍顷,轨道专家综合技术人员计算结果,进行了轨道根数选优,得出了卫星入轨参数。

  19时35分,任务指挥部正式宣布:嫦娥二号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212.8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轨道倾角28.5度的地月转移轨道。从此,卫星开始了112小时的奔月之旅,预计在4天后到达月球。

  大厅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人情不自禁的喊起“祖国万岁”。这是中国航天人献给祖国母亲的一声礼炮,这是炎黄子孙挺进太空的铿锵脚步。

  我们能精准控制嫦娥二号

  ——专访北京飞控中心主任朱民才

  昨日,在嫦娥二号发射前夕,记者在飞控大厅采访了探月工程测控通信指挥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

  南方日报:与嫦娥一号任务相比,嫦娥二号有什么不同?对卫星的飞行控制有什么特点?

  朱民才:嫦娥二号任务与嫦娥一号任务相比,影响中心的技术状态变化多达68项。这次飞控精度要求高。本次任务环月轨道高度仅距月面100公里,试验轨道距月面只有15公里,必须制定高精度的轨控策略才能确保飞控的安全。控制难度更大,因为本次任务取消了调相轨道控制,使用长征三号丙火箭直接将卫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还有一个特点是试验项目新。

  南方日报:在38万公里之遥的浩淼太空,怎样才能精准控制嫦娥二号卫星。我们目前是否已经拥有了高精度的控制能力?

  朱民才:我觉得要把卫星控制精确,离不开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协作。至少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所有的测量数据是要非常精确;第二就是我们的控制计算要非常准确;第三就是要卫星准确执行地面的每一个指令,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这次嫦娥二号卫星,我们有三套测控系统提供测控支持。一套是我们国家的S波段的航天测控网;一套是我们国家天文台的天文观测网;再一套就是我们和国际合作的欧控局的测控网。通过三网协同工作、数据综合利用,我相信我们有这个能力实现精确控制。

  本版撰文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杨大正 钟锴 杨春 见习记者蒋哲

  实习生薛钤文 王巧爱 张妙琪

  通讯员胡建兵 李卫东 邓孟 王建章 杨冰 姜宁 熊卫平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嫦娥二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