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孙家栋:相信嫦娥二号会创造更多精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2日15:16  人民网

  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前夕,中国探月工程原总设计师、现高级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在百忙之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探月工程、中国航天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从他爽朗的笑声和直率的谈吐中,记者感受到了嫦娥二号任务“胜券在握”的信心。

  嫦娥工程承担任务贴近科研需要

  孙家栋告诉记者,中国实施探月工程按照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制定了“绕落回”三步走计划。从宏观来看,备受瞩目的嫦娥卫星和其他卫星承担的任务相比,承担的任务有三大特点:一是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二是验证地面测控等系统的技术水平。举例来说,嫦娥卫星主要飞向距离地面38万公里的月球,就像地面上两个人说话一样,如果距离比较远,声音不够大就会影响通话质量。三是质量要求高,由于是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附近完成相关任务,这就对卫星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美国早于我们在很多年就实现了“登月”,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科学家依然需要用第一手的资料来进行科学研究。“从这点来看,中国实施探月工程,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探月工程要成为“科学家的眼睛和手”

  当人类探索的眼睛不拘泥于地球时,月球便成为人类探索未知的“第一个选择”。孙家栋告诉记者,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证明了人类“探知未来”的能力,更成为了人类实现梦想的“载体”。中国航天将来要走向太阳系的任何一个星球,为科学家提供探测平台。这就像“科学家的眼睛和手”,能够为科学家探索世界很有帮助。嫦娥一号卫星拿到的月球数据,比以往其他国家提供的数据都要新和全,为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这就证明了探月工程的价值。

  嫦娥二号依然秉持“质量为王”

  谈到“嫦娥一号”,记者依然能从孙家栋的言谈中感受到他对这颗卫星质量的“自豪”。嫦娥一号卫星的质量水平在它的环月飞行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嫦娥二号卫星依然秉承“质量为王”。孙家栋介绍,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嫦娥二号最终选择了嫦娥一号卫星的备份星为基础平台,并在备份星的基础上进行载荷和技术的适应性改造。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卫星”比“造卫星”更需要严密的系统工程思维和总体思想。孙家栋说:“卫星研制队伍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我相信他们凭着严谨的工作作风,能够制造出一颗高品质的卫星。”

  中国航天发展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为先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传奇人物”,孙家栋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卫星的研制,也参与了21世纪备受瞩目的“月球探测工程”。他丰富的卫星研制经验和工程管理经验,让他面对中国航天的发展,更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孙家栋说,从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21世纪的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中国航天走出了一条非常成功的、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这得力于中国航天的大力协同、自主创新和实事求是的发展思路。中国航天起步之初,要重点解决国家发展需要的问题,先发展有实用价值的卫星。遥感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的。在满足了基本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中国航天才开始进行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发展航天,是建立在国情的基础上,主要目的还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中国卫星研制水平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航天经过飞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卫星的技术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卫星发射是一个严密的综合工程,卫星上天后,要独立生存并完成好赋予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系统的协调和配合。目前,中国的卫星技术水平已经处于前沿,但是与世界上一流技术相比,在世界航天追求“成功率和稳定性”的现在,中国卫星的研制水平依然有较大上升空间。

  发射时最愿意听到“正常”二字

  谈到自己最关注“嫦娥二号”任务的哪几个“看点”,孙家栋表示最让他牵挂的是两个时刻:一是点火时,二是着陆到距离月球15公里处。“准时发射,体现了一个国家航天的整体水平。五大系统的精密操作才能换来精确发射,那真是看不见的千军万马啊。”孙家栋告诉记者,点火后,最让他“钟情”的是听到“正常”二字,这意味着备受瞩目的卫星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谈到此次任务,孙家栋说让他最紧张的是“卫星落在距离月球15公里处”,“这是卫星第一次距离月球那么近,既要定点准确,同时又不能触碰到月球,这体现了中国航天的实力。这一幕让我非常期待。”(中国航天报记者黄希)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