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购物卡背后灰色利益链 可回收倒卖无息融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8日04:41  大众网-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梁旭日

  中秋节、国庆节两个假期,商场购物卡消费又火爆起来,这一小小卡片附带的员工福利、送礼、回收倒卖、无息融资等种种功能,共同串联起一条灰色利益链条。

  节假日购物卡消费猛增

  10月2日,因为假期促销,青岛利群商厦内顾客摩肩接踵。在商厦3 楼一收银处,从下午4点半算起陆续结账的20位顾客中,有11人使用购物卡。收银处工作人员介绍,与平常相比,节假日期间使用购物卡结账的顾客大幅增加。

  “ 现在过年过节,单位一般都发购物卡,员工高兴,单位也省事。”在一家货代公司从事财务工作的张女士表示,由于购物卡不记名、 不挂失,除了送人,个人购买的很少,买卡的主要是企事业单位。“ 单位买卡,除了用于员工福利,用来送人也更方便,不像买烟买酒、直接给钱那么惹眼。”

  记者采访发现,出于牟利冲动,商家对购物卡更是爱之有加,青岛稍大点的商场几乎都发有面向消费者的购物卡。就市场竞争来说,商家普遍把发放购物卡作为提高营业额、培养顾客忠诚度的营销手段。作为预付费卡的一种,购物卡还能使商家从客户处获得大额预付款,仅其利息收入就相当可观。 此外,由于购物卡过期、损毁、零头放弃等原因,不少资金落入商家腰包。

  “黄牛”一天能收几万元卡

  购物卡盛行还使有的人觅到了赚钱门路,专门做起回收倒卖购物卡的买卖。“ 十一” 假期,有的“ 黄牛” 一天就能回收几万元的购物卡。

  “ 中秋节以后,卖卡的明显增多,前天从一个人手里就收了4万多元的卡。”10月5日,在青岛佳世客商场门口,一位“黄牛”透露,“趁着节后卖卡的多,多收一点,以后好往外卖。”

  在网络上,通过简单搜索,就会发现回收购物卡的信息随处可见,有的还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并以“回购公司”的面目出现。

  记者采访发现,现在市场上流通的购物卡,面额从一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一般来说,面额较大的更受“黄牛”欢迎。由于竞争,购物卡的回收倒卖已经形成了买卖双方认同的市场价格,“黄牛”一般以9.0— 9.2折收购,再以 9.3— 9.5 折的价格卖出,赚取其中的差价。

  上述“ 黄牛” 表示,出于把购物卡变现的需要,收礼的人成为其主要客户。“ 一般来说,往外卖的卡都是别人送的,单位发的卡都没多少钱,一般不会拿出来卖。”

  在电话中,一位自称“已经干了8年”的“黄牛”说,私下买卖的购物卡大都是真的,多数回收者同时回购烟酒,有固定店面,不过,据他了解,也有人通过复制购物卡信息的方式制售假卡,骗取钱财。

  青岛市工商局工作人员表示,购物卡作为一种有价凭证,对其倒卖牟利违反了社会治安管理有关规定,但是,由于购物卡数目庞大,加上倒卖行为隐蔽,治理起来十分困难。

  购物卡监管亟待加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市场上的购物卡种类繁多,发卡机构也是遍地开花。可是,由于法规缺位带来的监管不力,购物卡一直在灰色地带游走。

  6月 21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加强对包括预付卡在内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管理,在《办法》中,预付卡被界定为“ 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 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对于上述界定,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庆林分析,《办法》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发行的预付费卡有了监管,但是,由商家发行的数量庞大的购物卡并不在其调整范围之内。

  “ 缺乏监管的最大隐忧就是客户预付款的安全问题。”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延敏分析,购物卡吸收客户大量预付款,具有“ 类金融” 特性,在大规模资金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的情况下,一旦商家将资金挪作他用,或者商家倒闭,都将带来安全风险,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另外,因为体积小、 面额可大可小、不记名等特点,购物卡越来越成为“人情往来”的最佳工具,滋长行贿受贿行为。

  刘庆林介绍,在购物卡兴起早期,国家曾多次试图以“禁止发放”的方式,防止购物卡带来的腐败、逃税等现象,但是在强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并没起到作用。刘庆林建议,对待商家发行的购物卡,堵不如疏,应将其纳入法规监管,并对资金管理、利息归属、发票开具等进行规范。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购物卡 利益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