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峡工程使长江最险处防洪标准提高至百年一遇

  135米、156米、175米,三峡工程历七年三期蓄水,如今终于步入全面收获期。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治水梦想,巍巍大坝紧紧拥抱滚滚江水,用坚实的身躯,在175米水位线上。在这个高程下,三峡工程防洪能力将得到充分验证,水电资源可实现最大限度利用,长江航道成为更顺畅高效的“黄金水道”……

  意义

  蓄水175米进入“成人”阶段

  26日清晨,三峡坝前的水位标牌指向175米刻度。9时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宣布:“三峡水库成功蓄水至175米!”顿时,现场掌声雷动。三峡工程历经18载艰苦建设,七年三期蓄水,如今终于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迎来全面收获期。自此,已经“成人”的三峡工程,防洪、发电、通航、补水抗旱等各项功能均达到设计要求,综合效益有条件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目的

  对建筑水质等进行观测

  三峡工程于今年9月10日零时启动第三次175米试验性蓄水。

  据介绍,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枢纽建筑物变形、渗流、应力、应变等均符合规律,三峡水库坡岸地质状况整体稳定,入库泥沙趋势性减少,长江干、支流水质保持总体稳定,长江流域防洪形势平稳,三峡电站运行正常高效,航运态势持续向好。

  记者了解到,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后,将开展一系列建筑物监测和设备运行试验,对水库泥沙、水质变化等都有系统的观测计划。三峡水库高水位持续时间约2个月,之后,水库水位将根据上游来水情况及下游航运、供水等需求逐步消落。明年汛前,水库将消落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以腾出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

  进展

  由初期运行转入正常运行

  目前,三峡工程除批准缓建的升船机外,已全部完成初步设计的建设任务,正逐步由初期运行期转入正常运行阶段。未来几年,三峡工程还将继续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对工程继续进行全面检验。

  这期间,世界最大水电机组能否经受高水位考验,三峡枢纽能否持续安全稳定运行,三峡库区泥沙淤积情况和库区地质、水质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如何优化调度三峡水库等一系列问题都将进一步经受检验。

  1918年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1992年4月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从此,三峡工程由论证阶段走向实施阶段。

  1994年12月 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11月 三峡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

  2003年6月 三峡工程首次蓄水,坝前水位达到135米,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三峡工程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

  2006年5月 三峡大坝全线建成。9月,三峡工程实行第二次蓄水,成功蓄至156米水位,标志着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开始发挥防洪、发电、通航三大效益。

  2008年9月 三峡工程开始首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当年水库水位达到172.8米。

  2009年9月 三峡工程第二次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当年水库水位达到171.43米。

  2010年7月 三峡工程经受住流量为7万立方米/秒的特大洪峰考验。洪峰规模超过1998年洪峰,是长江有水文记录以来的第三大洪峰。

  2010年9月 三峡工程第三次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

  蓄水47天以来

  各项指标正常

  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是三峡工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根据目前反馈结果,水库175米蓄水47天以来,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

  大坝变形在设计范围内

  175米蓄水47天以来,大坝、船闸、厂房、茅坪溪防护坝等建筑物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均在设计范围之内,取得的监测成果反映三峡工程挡水建筑物及基础工作性态正常。

  坝区通航总体有序

  为确保高水位期间三峡水域通航安全,三峡通航管理部门及时调整三峡船闸运行方式,根据三峡坝区船舶滞留和三峡下泄流量变化情况,适时启动船舶分段签证和应急转载措施,不断提高船闸运行和船舶调度水平。

  发电机组运行平稳

  随着水库水位达到175米,三峡电站投产的26台巨型水轮发电机组也首次接受最高蓄水位的全面考验。高水头下,温度和振动是考验机组运行情况的两个最重要指标。从目前监测情况来看,发电机组运行平稳正常。

  地震滑坡逐渐减少

  一般来说,蓄水初期是新库岸的不稳定期和再造期,也是隐性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经过前些年的蓄水泄水,两岸地质状况会逐渐适应稳定下来,地震和滑坡现象会明显减少。

  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功能

  最险处防洪标准提至百年一遇

  175米蓄水位,意味着工程各项运行条件达到设计要求,三峡工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抗旱等综合效益。历经18年艰苦建设的我国最大水利枢纽,从此开始步入全面收获期。

  三峡工程的建成,使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得以完善。长江水利委员会算了一笔经济账:这次蓄水至175米,三峡成为一座长达200多公里,平均宽1.1公里,库容393亿立方米的峡谷型水库,其中可拦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由此,长江最险处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可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对于水轮发电机来说,水位落差越大,其发电能力越强。只有在175米水位下,三峡左右岸安装的26台70万千瓦巨型机组才能在高水头下达到其设计能力,这些机组满负荷运转,年均发电量将达847亿千瓦时,比水位在156米时增加10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6个半葛洲坝电站和10个大亚湾核电站。

  三峡蓄水至175米,回水将上达重庆,平均水深约70米,平均宽度约1100米。长江上游航道加深扩宽,航运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可直达万吨级船队,航运成本将降低三分之一以上。长江航道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10月26日电

  三峡明年发电

  847亿千瓦时

  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在大坝左、右岸共安装26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巨型水轮机组,截至2008年10月,这些机组已全部投产运行。专家称,随着三峡水库水位到达175米,如果明年长江上游来水量与设计值相符,那么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就可达到初步设计中的多年平均值847亿千瓦时。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三峡 防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