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矿领导带班下井 定位传感器跟踪监督 记者探访富源煤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30日08:57  云南网

  矿领导带班下井 定位传感器跟踪监督 亲历地下世界 记者探访富源煤矿

  今年7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企业领导要轮流现场带班,煤矿和非煤矿山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升井。但令人遗憾的是,此规定出台后,却仍有矿难发生,鸡西矿难更是出现了“仅两名领导升井”的现象,引来舆论广泛质疑。那么,云南本地的煤矿在工作中是如何落实这一措施的呢?

  近日,本报记者赶赴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实地调查,亲身体验了真实的地下世界。

  

矿领导带班下井定位传感器跟踪监督

  刚升井的矿工。

  

矿领导带班下井定位传感器跟踪监督

  记者体验的矿井。

  

矿领导带班下井定位传感器跟踪监督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矿领导带班下井定位传感器跟踪监督

  卸煤的矿车。

  

矿领导带班下井定位传感器跟踪监督

  矿工下井必备的自救器。

  记者体验

  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世界

  经过富源县煤炭工业局和竹园煤炭分局工作人员的联系,10月27日,记者前往富源团结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团结煤业”)进行实地探访,矿区距离富源县城52公里,位于竹园镇团结村委会岔河村。团结煤业是云南煤化工集团下辖云南云维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煤矿,矿区始建于1989年,保有储量达1246.92万吨,年产煤15万吨,全矿职工共400多人。

  矿区四周群山环绕,到处都张贴着安全标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温馨的家庭,源于您的平安”,“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工作不违章”等,无不在提醒着人们,煤矿最重视的是安全。

  准备下井 安全措施一样不少

  带领记者下井的老黄今年46岁。

  老黄干煤矿工作已经有28年了,干过掘进,目前在矿上主要负责安全检查,对矿井内的隐患进行排查、指导。下井之前,老黄对记者进行了安全培训,记者的心情也莫名开始紧张起来。据介绍,井下有五大致命因素:瓦斯、水、电、顶板(塌陷)、煤层(着火、爆炸)。所以对下井人员的着装要求有严格的规定,绝对不能穿化纤衣物,手机、电子表等设备也不能下井,更不能在井下吸烟,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严禁酒后下井。

  记者问老黄:“我的单反相机和闪光灯能带进去照相么?”“这个就不行了,倒不是说井下有什么不方便你拍,主要是井下十分危险,一点儿火花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要经过专门处理的防爆相机才能在井下拍照。”听罢,记者急忙把手中的相机放下,只带上了笔和本子。

  下井前,矿区给记者找来了一套蓝色的纯棉工作服,是矿工们下井专用的,衣服裤子上全部是塑料扣子,没有一点金属材质的东西。穿上高筒水鞋,戴上厚手套,扣上安全帽,围上毛巾,揣上口罩,腰带上还插上矿灯、电池、可以提供45分钟氧气的自救器。全副武装之后,整个人感觉沉甸甸的,还有些捂得慌。穿戴完毕,记者紧跟在老黄的背后,走向了矿井。

  这趟下矿,我们从主斜井徒步进入。在主斜井口登记了入井时间后,老黄笑着对记者说:“走这趟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会特别辛苦哦!”记者心想:“不就是走嘛,没啥好怕的!”便回应:“没问题!一定听你指挥!”

  井内:处处都可能有危险

  踩着深浅不一的台阶,我们一步步迈向黑暗,主斜井的坡度有近30°。在井下,没有一丝光源,目光所及都是一片漆黑,只能靠矿灯才能看见脚下的路,眼前,深邃的矿洞怎么看都看不到头,往后一望,主斜井口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亮点,越来越远。矿洞上方排风管道前高悬的瓦斯检测仪上跳动着红色数字,让人感到压抑。红色的数字是一枚不知道引爆时间的定时炸弹。瓦斯是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从煤层和围岩中涌出的以甲烷为主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总称,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具有较强的渗透性、扩散性,且微溶于水,具有燃烧性和爆炸性。

  这一天,主斜井内的瓦斯数字一直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内,一旦这个数字超过安全范围,矿工必须要停止作业,情况严重还要对人员进行疏散。耳边,呼呼的风声不绝于耳。井下,风绝对不能停,必须24小时供应,以防止瓦斯的积聚,同样24小时不停的,还有瓦斯抽放泵。

  刚下井时,记者的脚步还算轻松,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腿不由自主地打起了哆嗦。由于一直在重复下台阶的动作,难免让人产生疲倦感,头开始有些发懵。矿井内,作业面的周边环境都是一样的,顶部用金属支架撑起,由喷浆机浇灌水泥固定。在黑暗中,人只能谨慎地扶着墙体深一脚、浅一脚在凹凸不平的台阶上机械地挪动脚步。

  越深入井下,就越感到这里的温度明显要比地面高,不一会儿记者就满头是汗。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黑,此时记者已经完全没有了刚下井时的兴奋。刚想把安全帽拿下来透透气,老黄急忙喊:“不能脱!”接着他又告诉记者,在井下,处处都可能有危险,安全帽绝对不能脱。老黄指着井壁上的一台机器说:“这就是人员定位读卡器,只要带着传感器往它面前过,都有记录。”他给记者看了随身携带的传感器,就如汽车钥匙般大小。

  不知走了多长时间,记者的大腿和小腿肌肉开始酸痛起来,走到没有台阶的路段,突然脚下一滑,记者急忙抓住巷道旁的钢筋才避免了摔倒在地的窘态。再后来,一个个台阶变得越来越深,感觉一脚下去就要踩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漫长的下坡路终于走完,踏上了久违的平坦面,酸痛的感觉得到了一定缓解。老黄说,刚刚走的这段路程有480米。480米,平常在平地上走这段距离实在不算什么,而在矿井里走同样的距离,感受却完全不同,每天矿工们都要在这样的坡上徒步下井升井,辛苦程度可见一斑。在井下曲曲折折前行了很长一段之后,记者终于看到了几名矿工,他们正将采好的原煤装上矿车,发出指令后,矿井外的缆车便开始作业,将原煤拉到井外。

  这趟下井,老黄带记者最深走到了掘进工作面,此处距离地面垂直高度约200多米,井筒长度500多米,下面设有水仓和机电硐室,老黄介绍,水仓的主要作用是沉淀矿井内的渗水,而机电硐室则是整个矿井的“心脏”,承担着矿井井下所有的供电负荷。周围机械沉闷的声音和风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让人产生莫名的焦躁感。眼前是长长的、好像永远走不到尽头的巷道,“四块石头夹着一块肉”的逼仄空间,加上嘈杂的噪音,令人感觉时间似乎停止了,记者隐约感到胸口很憋闷,想大声喊出来,竟还冒出了想砸东西的想法。

  老黄告诉记者,在这样常年不见天日和嘈杂的环境里,情绪会比较压抑,矿工们彼此之间交流只能大声说话才能听清楚,大声说话也是一种发泄,把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

  接下来,老黄又带着记者来到了进风巷道,风机产生的巨大风力在狭窄的通道内特别强劲,头上的安全帽险些被吹掉。从这里,我们绕到副井准备返回地面,通过部分联络巷道时,有的地方高度仅有1.5米左右,人只能弯着身、低着头通过。尽管当时记者低下了身子,头上的安全帽仍然不时被顶上的石头碰得叮当作响。

  下坡难上坡更难,刚刚下那上千级台阶已经让记者累得够呛,现在又要踏着台阶往上走,这可要了命了。在老黄矫健的步伐面前,长期坐在办公室缺乏锻炼的记者可算认识到运动的必要性了。没办法,只能咬牙坚持。

  出井:举步维艰

  又是不知走了多久,抬头一望,出口处的亮光似乎近在咫尺。但低下头走了半天一看,却好像人又根本没动。离出口还有约50米的时候,每一步都举步维艰。老黄让记者休息一下,咧嘴笑着说: “我们上井的时候,有时会一鼓作气跑上去,出他一身汗,舒服!”

  终于,当记者踉踉跄跄地穿过安全门、迎来了久违的光明时,眼睛却被突如其来的光线刺得有些模糊。这趟地下之旅,终于结束了。老黄告诉记者,这趟下井走的都是近路,没有去更远的地方,否则两三个小时根本走不完,起码得要四五个小时。平常上班,工作人员不到8个小时根本上不来,不管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接下来,记者按步骤在出井处登记了升井时间,将自救器、矿灯等一一归还仓库。老黄表示,他在煤矿工作那么长时间,最大的感触就是“安全大于天,技术要跟上。”“在井下,一般没有什么安全问题,主要靠的还是人自身的安全素质,领导带班下井,有问题现场可以及时得到解决,不用升井后再花时间汇报,但不能光依靠领导来提高安全意识,最终还是得靠自己!”老黄说。

  走进团结矿 探访领导带班制度如何实施

  负责矿区安全的赵经理向记者介绍,每天煤矿工人都分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作业。每班工人在下井之前,都必须开班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每天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目的在于不断强化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相关安全素养。煤矿的生产安全,由富源县煤炭工业局、煤炭安全监管局和地区煤炭分局进行监督,各煤炭分局也会在矿上派驻安全督查员,同时矿区也组织自查。对于存在的问题,都有相应的责任人进行解决,整改效果也有相应的责任人进行验收。

  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已实施多年

  “至于煤矿领导干部带班下井制度,我们早在2007年下半年就开始实施了。”团结煤业的杨副经理表示。早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下发之前,富源全县的煤矿已经实施了领导干部带班下井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矿领导深入现场,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和清除事故隐患、有效制止违章违纪现象。今年10月8日,矿区在以往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和强化,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领导带班下井制度。

  公司的带班下井制度规定,带班人员的范围为矿长(总经理)、技术副矿长(副经理)、生产副矿长(副经理)、机电副矿长(副经理)、安全副矿长(副经理)、带班副矿长(矿委成员)。矿长每月带班下井不得少于5次,副矿长每月带班下井不得少于8次,带班副矿长每月下井不得少于22次。每天入井时间是三班倒:早班8:00、中班16:00、夜班00:00,带班领导必须做到与工人同时下井、升井,下井时必须随身携带人员定位传感器,并在井口公示带班领导的姓名。

  每个月28日以前,矿区调度室都要做下月矿领导带班下井安排表,经矿长签字确认后上报云维集团公司安委会和富源县竹园镇煤炭分局,并下发到所有带班人员。带班人员严格按照排定的班次进行带班,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带班,必须提前与其他带班人员协商调换,并通知矿值班领导,严禁私自调换,确保每班至少有一名领导带班下井。每个月度的带班完成情况都要在月初矿区的安全例会上进行通报,并在井口或矿宣传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井下:带班领导严格执行安全制度

  在井下,带班领导要掌握当班的安全生产状况,包括人员到岗情况、设备情况、生产作业环境安全情况、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等,对当班的安全生产负领导责任。必须做到“两同时、三不放过”。“两同时”即与工人同上同下;“三不放过”即发现隐患和不安全行为不放过、对安全隐患找不出原因不放过、安全隐患得不到处理不放过。带班领导必须坚守岗位,加强对重点场所,关键环节的检查巡视,及时发现并组织消除事故隐患和险情,及时制止违章、违纪行为,严禁违章指挥,严禁超能力组织生产。

  如果井下发生危及矿工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时,带班领导必须立即采取停产、撤人、排除隐患等紧急处置措施,并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

  带班领导需执行井下现场交接班制度,上一班带班领导必须向接班领导详细说明井下安全状况。带班领导升井后,下井时间、地点、发现问题及处理情况、意见都要进行详细登记,并有专人负责整理和存档备查,如有违反每次每项罚款200元。如果带班领导没有做到与工人同时下井升井,每次罚款500元。带班领导出现擅离职守的情况,将视情节严重给予每次罚款200元-1000元。无故未完成带班次数的,每次罚款1000元。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带班的,将免去带班领导职务,并罚款20000元,同时按相关规定追究事故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细致步骤落实矿领导下井情况

  那么,在日常工作中,是怎样落实矿领导究竟有没有下井呢?团结煤业负责安全的赵经理介绍,领导下井,要经过认真细致规范的步骤。下井前,所有人员都必须领取矿灯,升井后必须交还矿灯,取灯交灯时间都有严格的登记措施,在下井口也有值班人员对入井出井时间进行登记。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查看人员定位标示卡的登记时间。每一个下井人员都必须随身携带人员定位传感器,带班领导也不例外。在矿井内每隔一段距离便会设置一个读卡器,人员只要经过读卡器,都会被记录到系统里。在矿区监控室的电脑屏幕上,井下所有人员的工作状态,行走路线等信息都一览无遗。记者在该系统上看到,煤矿巷道布置图清晰可见,井下各工作面有多少工作人员,都在掌握中。输入带班领导的个人工号,只见一个模拟小人在矿道内来回走动,所在位置一目了然。

  “所有下井带班的领导下井登记时间,读卡情况我们都会进行公示,也有专人负责管理档案,保证不会有人弄虚作假!”赵经理说。

  工人多为本地人 福利待遇尚可

  据老黄说,下一步煤矿将会完善各项井下设施,包括新建“猴车”(类似缆车,用于运送矿工下井)和“人车”(类似小火车,一趟可拉十几名矿工),到时候工人们就不用再徒步下井,而是由专门的车辆直接运送到工作面,大大节省了体力和时间,而以后矿井内原煤的运出将改用皮带机,不再使用矿车。

  回到换衣服的地点,我打了盆水洗脸,一盆清澈的水瞬时就变得浑浊不堪,水鞋踩过的地方,处处是煤灰的黑印子。洗完脸,正赶上一组采煤工人下班出来还矿灯,他们的脸上染满了煤灰,手、脸、安全帽、衣服全都是一团漆黑,只能根据眼白和牙齿才能分辨出五官的大体位置。

  几名矿工对我说,他们都是竹园镇团结村委会的本地工人,目前在该矿区工作的几乎都是本地人。这几年矿上的建设比较好,各项安全措施也比较到位,所以很多原先去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又回到本地,到煤矿上工作。像他们采煤、掘进等一线工种由于工作较为艰苦,所以待遇比较高,平均都可以拿到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而像机电、通风、运料等辅助二线工种,待遇与一线工种相比低一些,但每月也有2500元以上的收入。

  团结煤业的杨副经理介绍,目前在矿区工作的工人有近三分之一住在矿上,其余的都是下班自行回家。矿区设置了24小时营业的职工食堂,保证工人随到随吃,而且还有专门的娱乐室、图书室供工人使用。下一步,还会在矿区内新建职工宿舍和办公大楼,到时候,职工的生活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杨副经理坦言,煤矿目前的最大问题是一线管理技术人才的匮乏。由于煤矿工作生产生活条件有限,比较辛苦,所以人才的流动性相对较大,即将新建的办公楼、住宿楼,目的就在于希望通过改善条件来留住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煤矿人才,在全县煤矿中树立旗帜。

  ■链接

  富源县以丰富的资源而得名,素有“八宝之乡”的美称。境内不仅土地、水能、动植物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更为丰富。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全县11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产煤,有煤面积达1088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2.5%。全县现有地方煤矿145矿158对井,有上矿职工36000余人。

  1988年,富源县被列为100个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时,有矿井126对,原煤产量仅150万吨/年。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2年后期,在市场经济政策的推动下,煤炭工业迅猛发展。2005年全县地方煤矿原煤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2010年1月-9月全县地方煤矿生产原煤1385.86万吨,实现产值69.90亿元,生产矿井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和基建矿井万米掘进死亡率均为零,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记者 冯蔚 摄影报道(云南信息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