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高通胀可承受”结论引各界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30日16:09  北方网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6%,创下近23个月来新高,环比上涨0.6%。这是CPI连续第三个月在3%以上增长,此前8月和7月的CPI分别为3.5%和3.3%。就是在通胀压力初显的情况下,不少经济专家学者在不同场合竟然建议提高通胀警戒线,力称中国应该忍受更高的通货膨胀。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就表示,当前应适当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

  更有的专家提出,政府对价格控制的目标不宜定得太低,可考虑上调至4%左右,以此为推动资源价格改革创造宽松环境。还有更著名的经济学家指出,从中国近期来看,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还把3%的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警戒线,会给经济带来很多问题。所以通货膨胀率应该提到4%到4.5%之间,4.5%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警戒线是可以的,是社会可以承受的。

  通货膨胀具有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功能。对于收入水平不同的社会阶层,通胀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会变小,而这些固定收入者绝大部分都是普通工薪阶层、领取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其中也包括不少低收入者,他们是通胀中的敏感群体,抗风险能力最差,压力感知最深,利益受损最多。相比之下,高收入者中不少人由于收入来源较多、资产分布较广,投资能力较强,相应的抗通胀能力要强得多。再加上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明显,如果如多位经济专家、学者所建议的那样提高通胀警戒线,很容易形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令通胀成为扩大贫富差距的“助推器”。

  这些经济专家、学者靠什么得出这个“社会可承受”的结论?如果依据的仅仅是漂亮的数据和理论,依据的是社会平均财富和收入,如果没有深入地研读普通工薪阶层的生活账本,听听他们的感受,这样的“社会可承受”恐怕是雷人的。

  两三个月前,世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一针见血地指出,“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联系实际来理解这一观点,可谓振聋发聩。普通工薪阶层省吃俭用将钱存在了银行,目的就是通过以小积多应对房价、医疗、教育的巨大开支。结果却是越把钱存入银行,越难应付这些开支。富人们却在通胀的预期下,轻易地通过贷款享受着财产性收入的盛宴。

  什么时候我们的经济专家们多一点穷人意识、穷人观念,多考虑民生艰辛,而不是动辄靠那些与百姓感觉相差很远的数据和理论去谈什么提高通胀警戒线。

  网友说

  高通胀容忍论,何以不“雷”人?且看发表高通胀容忍论的都是些什么人:吴晓灵(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左小蕾(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等等,反正都是一些有头有脸的“砖家”,光看他们体面的工作就知道他们的收入不会低,最起码比中产阶级高,就算CPI到10%,他们也不会皱一下眉头。如果这些人的收入水平和普通大众一样,我相信,CPI稍微上涨一点点,他们肯定就会跳出来为民请命了。《货币战争》中说过通货膨胀是银行家收割公众财富的一种手段,我想发表高通胀容忍论的“砖家”应该和那些银行差不多吧,他们的收入也许是和CPI挂钩的。——汪磊

  你和你的邻居都住着50平米的房子,有一天你的邻居换了一间150平米的房子,请问你的住房面积有什么变化?答:你的平均住房面积增加了一倍!同理,因为平均看来,我们收入水平可以承受远不止4.5%通货膨胀率,所以,我们大可以等到45%的时候再警戒,反正社会可以承受,没关系!——王嫚

  当CPI不断的上涨,银行的利率成为负利率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来弥补自己被负增长损失的财富,而工资的增长幅度看似增长很大,但是基数的设定却是极低。不同的省份设定的最低基本工资是以多年未改变的旧数计算,没有计算进连续几年的CPI增长,造成工资损失的部分。通胀的存在改变的低层收入人群的生活现状,而高收入人群的生活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而现在不到4%的通胀率已经造成众多月光族的存在,等到达4.5%时,是不是会有很多负收入的存在。——李丽婷

  国富民穷就是中国的现状,法治对平民百姓有约束力,对行政机关、富人基本没有约束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加强人大的监督权力,而不是现状这样书记、人大主任一肩挑。监督制衡才是最有效的手段。——青春雨

  我们讨论下怎么赚钱吧。——章华峰

  “(CPI)同比上涨3.6%”??两年来工资一分没涨,今年4-5月份小白菜5毛钱一把,猪肉10元一斤(20元/公斤),现在小白菜1块钱一把,猪肉13元一斤(26元/公斤),唯一没涨价的就是公交车。我就不知道这个3.6%是那里算来的。——徐万斌

  请大家注意,通胀是财富的转移,而不是财富的消失。通胀中有受害者就有受益者。社会中的物质财富并没有变,变的是分配方式。这样就好理解了。某些官员在大谈“容忍通胀”的时候,其实是让广大平民百姓肉人通胀的损失,而自己却可以在通胀中通过各种渠道捞到好处。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尽头倒是很不出人意料的。——王俊岭

  看各项数据,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数据只能证明的是富人越来越富,这些数据只是对富人消费水平的一个导向,而对于工薪阶层来说都是压力。这样提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一次两次了。——杨文

  想来提出这些观点的专家学者都是抗通胀能力强的富人阶层了,那么,这种观点的提出就无可厚非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哪个阶层自然要为哪个阶层说话,哪有胳膊肘往外拐的?我们普通民众不要太天真。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社会,我们现在跟老北京人、山顶洞人并无区别。一样的每日面临生存的危险。唯一不同的是,彼时的危险是可见的,是来自非人类;而此时的危险是乔装打扮的,不易辨识的,来自人类。——龙在天

  经济专家们高高在上自然难以体会到民间疾苦,不过提倡提高通胀警戒线确实有点欠骂,通货膨胀给老百姓带来的困扰已经很久,经济学家们不去想如何降低CPI指数倒是去想方设法提高警戒通胀率,经济学家们要意识到他们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广大的基层老百姓,你们自身价值也是要通过解决广大群众问题来体现。——高欣婷

  伟大的祖国她超有钱呐,四万个亿跟我有啥关系呢?骄傲的GDP他噌噌的长啊!能为我换来几包尿不湿吗?(川子的《郑钱花》)混账经济学家,凭什么让老百姓承受,政府那么有钱,为什么不让政府去受。——吴岭峰

  什么GDP指数、CPI指数,我从来没有搞懂过!明明物价上涨、工资不涨,生活拮据得很。偏偏各项数字都显示百姓正在安居乐业、不管拿多少钱都过着富足的生活。一个月比一个月过得好!我只能弱弱的说,可不可以不要平均啊。连综艺节目打分都知道“去掉一个最高值,去掉一个最低值”再核算分数。中国核算这些平均数字的时候可不可以也如此公平公正一点呢?不要白出数字让人白开心啊!——潘昕妙

  国家是很有钱,然而百姓的口袋里又有多少?当一个整体拆分为多个部分,当一份整钱分发给全国人民,这平均下来还是微乎其微。中国的GDP它就算涨的再高,百姓们都享受不到经济增长的好处,不得不说,不公平同时也是悲哀的。——于瑶瑶

  这些经济学家似乎只是在用一种最经济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言论,只能说,这之中可以淡定表态的“富豪”太少。所以,老百姓不仅要逛菜市场,也得经常逛逛言论市场,有条件的发发言,没条件的创造条件来发言——遗憾的就是,这市场在哪真不好找!——穆笛

  我觉得现在这个国家的首要任务不是搞数字,而是解决之前光顾着数字而忽视的众多不能用数字解决的问题。对老百姓来说,可以没有经济学家,但不能没有干净的水、放心的食物、可以容身的处所、得到切实保障的人身安全……还有放心的医院和药品、安全的校园和社区、劳有所得、老有所养……数字本来就是人造的,数字的客观是一种人造的客观,如果我们不能走出数字拜物教,那我们就根本看不到方向——因为数字没有终点,如果有,那也是个倒地的8,叫无限。——陈夏阳

  高通胀是整个社会的事,可少数人决定大多数人会生活的怎么样,偏偏这少数人又只知道看数字。所谓的这个家那个家,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什么长进,停留在纸上谈兵上,实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康熙还微服私访呢,麻烦什么都调查清楚了再下结论。——黄璐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理性地看待经济发展的问题,要相信数字的力量,用客观发展的经济数据说话,所以对于高速增长的各项10%、4%等指标我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然而比如以持续走高、偏离正轨的房价为例,我认为某些相当知名的经济学家和各方砖家同我一样,也是文科出身的,所以,他们能够忍受并不断抛出各种雷人的高调言论。——李展蓝

  既然要用高企的CPI和负利率来让他们背负经济转型的成本,那么就请经济学家去一趟菜市场,和买菜的老百姓聊一聊对物价的看法。改革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先富是为了带动后富共同富裕。这些质朴清晰的信条,是不是已经受到了资产溢价几倍于劳动收入,负利率穷人补贴富人,CPI连创新高的影响变得难以看清。经济自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会因想当然的数据和分析而改变。没人去管CPI是3还是4,如果它不能描绘普通人生活的艰辛。央行已经开始加息,还有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还有许多人的许多期待。——西铭

  我十分荒谬地想:可能那个百分之三点六太离谱了,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便先有板有眼地调高一下通胀标准,下一步就可以通报稍高一点的一个数据,撒一个不太亏心的谎了。这样上边下边都不得罪。——潘宇峰

  有钱人是可以容忍的,因为吃喝不是他们消费的主要部分,即使在吃方面多花一倍的钱也是可以容忍的,而且有钱人可以投资黄金和楼市,而普通市民呢?只有眼巴巴的看着自己的钱贬值,因为商店里低于一公斤的金条已经卖断货了。——张昂昂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