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明朝公主的婚姻“杯具”相当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1日03:25  现代快报

  

明朝公主的婚姻“杯具”相当多
资料图片 与文章内容无关
明朝公主的婚姻“杯具”相当多
弘治皇帝差点把女儿嫁给骗子
明朝公主的婚姻“杯具”相当多
宋代穷人家的女孩十四五岁就开始为自己赚嫁资
明朝公主的婚姻“杯具”相当多
大诗人苏轼曾出钱资助女亲戚出嫁

  ◎皇帝的女儿要嫁人,谁敢出面保媒

  ◎公主婚期将近,皇帝老爸为何要悔婚

  ◎小小芝麻官用啥办法把县里的“剩女”都嫁了

  “剩女”当道的今天,各家婚介机构里,榜上有名的多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出生的“高龄”女青年。或者忙于事业,无暇谈情说爱,或者挑三拣四,非要找个十全十美的好丈夫。“剩女”们让嫁女心切的父母操透了心。不过,值得安慰的是,纵观古代婚姻史,嫁女儿向来不易。不信你看,就连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明朝的皇帝为啥偏爱平民女婿

  明代皇室有规定,大凡公主的婚配,多选择民间英俊善良的男子,不许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为妻。

  皇室为什么有这么奇特的规定呢?原来,明朝的皇帝非常忌讳外戚干政,担心大臣武将用子女联姻的手段来干预朝政,甚至发生抢班夺权的危机。为了彻底斩断外戚干政的危险,明皇室便下了死命令,不许皇家和大臣武将联姻。所以,皇家公主的婆家往往都是寒门之辈,在政治上没有多大的地位,也就不会通过联姻的方式来施加影响力。从洪武大帝到崇祯皇帝,虽然宦官干政的危险没有消除,在特定的年代还非常剧烈,可是,外戚干政倒是有效地避免了。

  明代皇室的公主都是金枝玉叶,掌上明珠,对她们的婚嫁,皇家自然都极其重视,无不是千挑百选,风光大嫁!

  于是,民间男子争当驸马爷,成为明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官府和民间脱离,皇家又高高在上,如何了解驸马爷,如何挑选驸马爷,成了一个大难题。那个时候,没有科学的鉴定方法,只能靠口碑相传和别人的推荐。驸马爷的好坏高低、优良中差,也就完全凭一张嘴而已。

  谁才敢长一张给皇帝家做媒的玲珑嘴呢?自然是皇帝家最亲的人了。而离皇帝最近的莫过于宦官,于是,为公主牵线搭桥的人,大多是宦官。遇到道德品质良好的宦官,自然会尽心尽力地为公主挑选一个称心如意的驸马;倘若遇到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自然会从中以权谋私,这就给民间骗婚之辈留下了一个出口。于是,有众多民间男子,挂羊头卖狗肉,通过贿赂宦官近臣,向皇室骗婚,诈娶公主,谋求富贵。这种事在明代简直是层出不穷,堪称一个个历史奇闻。

  皇帝秘密调查准女婿,才知对方是骗子

  明弘治八年(1495年),民间有个大款叫袁相,他向内宫太监李广大肆贿赂,目的就是请李广帮自己娶到一位公主,让自己可以攀龙附凤。李广便利用各种机会,极力向弘治皇帝推荐袁相,对其大肆吹捧,漂亮话说尽了。弘治皇帝信任李广,便同意招袁相为女婿。弘治皇帝还亲自召见了袁相,感觉还可以,便和袁相的父母约定了大婚的日期。

  不料此时,突然有人告发了李广和袁相的骗婚阴谋。弘治皇帝立刻派人调查,经查明,李广接受了袁相许多的贿赂,而坊间对袁相的评价并不高,远远不是李广说得那么高、大、全。这下子,弘治皇帝恍然大悟,龙颜大怒。可是,袁相和德清公主早已经定好了婚期,从风俗习惯上已经是铁板钉钉,不容更改。可是,弘治皇帝怎么能容忍把女儿嫁给一个骗子呢?于是,他逆势而为,推翻了婚期,下一道圣旨废了袁相的驸马,另选了新的驸马给自己的女儿。

  袁相骗婚功亏一篑,让弘治皇帝惊出一身冷汗。弘治皇帝虚惊一场,好在德清公主完好无损,没吃骗子的亏。在这一点上,他比后来的嘉靖皇帝要幸运得多。

  嘉靖皇帝悔婚,只因公主准婆婆是二奶

  嘉靖六年(1527年),皇室为永淳公主招选驸马。通过太监、女官的极力推荐,皇室选定了一个叫陈钊的男子,并和陈家定下了婚期,永淳公主即将“下嫁”。谁知,天公不作美,世间有“小人”,有人向皇家告发说,陈钊家族世代患有恶疾,而且生母是再婚,且做了别人的小妾。把堂堂的大明公主嫁给一个小妾的儿子,即公主未来的婆婆是个“二奶”,实在是有辱皇室的尊严!

  嘉靖皇帝接到举报的奏折,一下子头都大了。经过调查,陈钊的亲生母亲果真是个小妾。于是嘉靖皇帝二话不说,马上悔亲。可是,公主的婚期已经昭告全国了,推迟婚期,总得有个理由。如果告以真相,说皇帝家被人骗了,这不得让天下百姓笑掉大牙吗?为了挽回皇室的面子,嘉靖皇帝赶紧命人在全国海选,另招驸马。经过千挑万选,终于挑中了一个叫谢昭的男子。这次,嘉靖皇帝可不敢再轻信人言,非要亲眼审查驸马人选,于是,他接见了谢昭。谁知亲眼一见,嘉靖皇帝狂怒不已,原来这个谢昭天生秃顶!显然,这个谢昭是个丑八怪!

  在公主婚嫁问题上,嘉靖皇帝这个老丈人当得很闹心。不过,谢昭丑归丑,据说人品还不错,这多多少少也能给嘉靖皇帝一点安慰。再说到万历皇帝,他可比嘉靖皇帝烦恼得多了。

  太监保媒不靠谱,驸马爷新婚满月就病死

  万历十年(1582年),万历皇帝的亲妹妹永宁公主要选驸马。风声一出,举国震动,民间众多男子蠢蠢欲动。北京城有个姓梁的富豪,贿赂大太监冯保,让梁家子弟梁邦瑞参与驸马的海选。经过重重审查,梁邦瑞在大太监冯保的运作之下果然中选。可实际上,这个梁邦瑞早已重疾在身,病入膏肓了。

  大婚的时候,这个梁邦瑞就出了一个大乱子,在婚礼现场大流鼻血,连婚袍都被染红了。可是收受了梁家大肆贿赂的太监们,眼见事情要败露,急中生智,便撒谎说道,大婚见红乃是新婚喜事。于是,众人一通连骗带哄,硬是把大明帝国的永宁公主推进了梁家大门。

  梁邦瑞已经病入膏肓,自然无法行人伦之事,新婚刚满一个月,梁驸马便一命呜呼了。永宁公主寡居了数年之后也抑郁而死。一位帝国的公主,皇帝的亲妹妹,竟然被坑成这般惨景!万历皇帝也无可奈何,唯有黯然长叹。

  上述三位驸马,哪个不被说成是相貌俊美、心地善良、身体健康、人品难得的英才?其实都是名不副实,“挂羊头卖狗肉”,最后蒙混过关。向帝王之家骗婚,没得手的人遭到了报应;也有的骗子得手了,损人利己,连皇家也无可奈何,这真是古今奇闻!

  裴钰 摘编自《明朝男女的真实生活》

  宋朝“剩女”,

  没嫁妆就当一辈子老姑娘

  皇帝的女儿愁嫁,是因为皇家提供的嫁妆丰厚,前来“应聘”的人太多,以至于常常挑花眼,失了手。平头老百姓家的女儿,之所以不好嫁,往往是因为嫁妆不够多、不够好。特别是在追捧高额嫁妆的宋代,很多女子一不小心就“杯具”了。

  宋朝男人流行“吃软饭”

  被迫为女儿筹备实物嫁妆的风气从宋朝初期开始,两宋时期愈演愈烈。到11世纪中期,嫁女比娶妇要花更多的钱财已成理所当然。

  比如,范仲淹(989—1052)在1050年制订支出的规则时,划出30贯钱为嫁女时使用,儿子娶妇则为20贯钱。女儿出嫁的陪嫁远远高出儿子娶妻的费用。

  嫁妆的走高,使得很多家庭不得不借债为女儿办嫁妆。宋代大诗人苏轼也难逃陈规陋俗,曾在文章中记载他借了200贯钱资助一位女亲戚出嫁的事情。一个叫蔡襄(1012—1067)的人,11世纪50年代任福州(福建)州官时,发布文告批判这种嫁女的习俗,他指出:“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然而,与他颁布的文告背道而驰的是,男人在选择妻子的时候,满脑子只盯着嫁妆的厚薄。嫁妆一旦送到新郎家,“己而校奁橐,朝索其一,暮索其二。夫虐其妻,求之不已。若不满意,至有割男女之爱,辄相弃背。习俗日久,不以为怖。”

  司马光发现贪图嫁妆的风气在要做公婆的人当中蔓延,他确信把婚姻当作买卖对新娘和她的家庭都是坏事。新娘不会因嫁资受到保护;相反,她还会为此陷入险境。在司马光看来,嫁妆还会引起品行败坏。司马光因此鼓励“有丈夫之气者”打消用妻财致富或利用妻子的社会关系升迁的念头。

  按照嫁妆多少挑选新娘

  一个世纪以后,对嫁妆的批评仍未减少。一个叫袁采(约1140—1195以后)的人曾指出,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在女儿很小时就为她们的嫁资做出预算,将不得不“……临时鬻田庐,及不恤女子之羞见人也”。

  袁采还谴责媒人用夸大女方嫁资的办法引起男方家的兴趣。按照嫁妆的多少挑选新娘显然十分普遍,以致一位学者费心地指出一位姓边的妇女从未这样做过,她既不按嫁妆的厚薄挑选儿媳,也不在儿媳们来到自家后,依嫁妆的多少给她们不同的对待。

  十四五岁的穷姑娘自己干活赚嫁资

  嫁妆的走高并不限于富家或官宦之家。南方的边远地区,十四五岁的穷姑娘们已经开始干活赚嫁资,这样家庭就不必为她们操心那笔费用了。判官看到既无财产又无功名的父母给女儿一块地做嫁妆的一部分,丝毫不感到惊讶,有一个案例涉及到一户不识字、有儿子的家庭,但不妨碍他的姐妹得到一块山地做嫁妆。有些宋代官员感叹办嫁妆花费太大,以至于有的姑娘不能结婚。一位官员甚至把杀女婴的原因归结为负担不起过高的嫁资。

  侯可(1007—1079)任华成(四川)县令时发现很多未婚的老姑娘,因为“巴人娶妇,必责财于女氏。”他的办法是按照家庭财产设计一个适当的嫁资指标,并宣布,超过规定数量的将受罚。法令颁布后一年之内,已没有一个未嫁的老姑娘。

  孙觉(1028—1090)在福州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于是他简单地发布一个命令,规定嫁资不得超过100贯,这一个动作立刻促成了几百桩婚事。

  伊沛霞(美) 摘编自 《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