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家统计局官员:泄露人口普查资料将依法处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1日03:29  新京报

  ■ 对话人物

  冯乃林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人口的构成是什么样的?从第五次人口普查至今的十年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一系列的问题,将有待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后得出答案。

  11月1日零时,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11月1日到11月10日,人口普查将正式开始登记。

  虽然已经进行过五次普查,但是,人口普查查什么?人口普查会不会造成公民数据隐私的外泄?在采访中,很多公众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日前,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冯乃林回答了本报的提问,他说,根据《人口普查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普查数据。他也呼吁,公众认真回答普查员的询问,如实提供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个人资料。

  普查80亿预算怎么花?

  不少普查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11月1日零时,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就像是给全国人口在11月1日零时照了一张相片,人口普查就是要查明这张相片上的人口数量。

  新京报:中国这么大,在你心里面,哪些地区的普查遇到的困难可能会最多?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还是西南、西北部的偏远地区?

  冯乃林:其实各地情况不同,面临的普查难点也不同。大城市的难点主要是查准流动人口难,普查员也会面临入户难。而在偏远地区,主要还是普查经费紧张,交通不便等。

  新京报:这次人口普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安排超过80亿左右的预算资金,请问这80亿元,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冯乃林:这次人口普查全国将借调和招聘600多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参与普查工作。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处于人口普查工作的第一线。经费主要用于“两员”补贴、“两员”培训、普查宣传、印制普查表、配置普查员用品等。

  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一般会给“两员”配备书写笔、垫板、手电筒、入户用鞋套、背包等。不少地方为普查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新京报:是不是人口越多的地方,普查起来会越难,普查支出的费用就会越高?

  冯乃林:基本上是这样。但也要看到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密度较低、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为查准几个人,普查员往往要跋山涉水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普查需要支出的单位人工成本和交通成本也很高。

  名人有没有“特权”?

  人口普查名人没有特殊待遇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表示,第六次人口普查存在着不少新的挑战,包括流动人口多和人户分离。面对这一情况,此次普查将采取在居住地登记原则,即“见人登记”,无论户口是否在当地。

  新京报:实行“见人登记”的原则,比如来北京短期旅游的人,是不是也需要登记?流浪乞讨人员如何保证登记普查呢?

  冯乃林:确实属于短期外出旅游的人,一般是在他们的通常居住地登记,不在普查时旅游的停留地登记。比如说,普查员对在酒店中长期包房的客人要进行登记,但不会对其他大量的短期游客登记。

  对居无定所人员,也会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登记。

  新京报:如果普查的这段时间,住户家里一直没有人怎么办?比如出国了,要半年后才能回来。

  冯乃林:如果确实全家外出,可以参考户籍信息进行登记。

  新京报:那对一些名人、演员,甚至是政府高官,在普查中有没有特殊的待遇?

  冯乃林:人口普查是没有特殊待遇的。

  新京报:面对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现象,如何避免统计信息的重复呢?

  冯乃林:当前流动人口多、人户分离普遍,为了保证查准总人口,普查按现住地进行登记。

  但是,最后我们会通过对普查表中填写的每个人普查时居住地点、户口登记地和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等项目进行汇总,这样可以剔除重复。

  新京报:这次也会将境外人员纳入普查,工作上有哪些不同?

  冯乃林:将居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纳入人口普查,是各国人口普查的通行做法,也是联合国的建议。中国前五次人口普查,都只调查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境内常住的人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明确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也作为普查对象。

  各地对负责境外人员登记的普查人员,进行包括外语在内的专门培训,还有比如风俗习惯、个人禁忌等。登记方式上,除了入户登记外,一些地方也在尝试根据境外普查对象的意愿,采取普查员登门送表、普查对象自行填报后普查员回收等其他非入户登记方式。

  “超生”会不会被追责?

  普查资料不会作为行政行为依据

  此次人口普查将分为“短表”和“长表”两项,短表中只有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等18项简单信息。有随机抽取的10%的住户要填“长表”,共40多项。另外,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登记的表格则更短,只有8项。

  新京报:数据保密大家非常关心,如何确保普查来的信息不泄露?

  冯乃林:《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对人口普查资料的保密做出了严格规定。一是人口普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普查对象身份的资料,必须严格保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二是人口普查资料严格限定用于人口普查的目的,不得作为对人口普查对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也不得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进行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新京报:那么是不是说,普查出“超生”问题,真的不追究责任?

  冯乃林:其实上面已经说过,按照《条例》规定:“人口普查资料严格限定用于人口普查的目的,不得作为对人口普查对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也不得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进行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新京报:如果发生泄密怎么办?

  冯乃林:普查机构如果泄露或者向他人提供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普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通报。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对有上述违法行为的普查人员,责令其停止执行人口普查任务,予以通报,依法给予处分。

  普查数据有什么用?

  电影院银行建在哪普查数据做参考

  第六次人口普查可划分为三个大阶段,2010年11月1日之前都属于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入户调查和复查阶段。从2010年12月起,将进入人口普查的第三阶段,进行数据汇总和资料的开发利用。数据汇总以后,在2011年4月底,这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比如总人口,就会通过公报的形式对社会公布。

  新京报:普查办公室如何判断普查数据是否真实?最终普查数据的误差率被设定为多少?

  冯乃林:普查之后,人口普查办公室将统一组织事后质量抽查,对普查结果进行评估,并据此计算普查登记的误差率。

  新京报:如果总结一下,人口普查的结果,到底可以为政府、公众带来什么帮助呢?

  冯乃林:普查的主要的目的就是查清近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人口普查是国家制定社会、经济、科教等各项政策的基础。人口普查获取的各类信息最终还会使每个参与普查的人受益。比如,分小区域分年龄的人口数,可以告诉我们在一个地区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可以告诉我们哪一类人群就业有困难,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

  我国各级财政每年都会划拨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学校、医院、图书馆和其他公共设施。另外,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确定警察和消防部门的地点,决定在哪里建造购物中心、电影院、银行和办公室,都需要人口普查数据作为参考。

  当遭遇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人口普查信息可以帮助确定需要救助的人员和物资数量。

  新京报:最后请给公众提一些建议,作为一位普通的住户,有普查员到家里来普查,应该做些什么?

  冯乃林:作为普通住户,应该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因为全家只需要一个人申报,最好能全家商量后提前准备好普查需要了解的相关信息,普查员入户登记时,能热情接待,认真回答普查员的询问,如实提供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个人资料。

  本报记者 吴鹏 北京报道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

更多关于 人口 普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